APP下载

一诺千金:四代人为红军守墓80载

2020-06-03文苏海伦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3期
关键词:坟茔陵园烈士

文苏海伦

《老山界》拓展阅读——

在四川省南部县长坪山上,有一家人为红军刘连长守墓80多年,26岁的冯炼是第四代守墓人。刘连长的名字叫什么,他从哪里来,无人知晓。

四代人为无名烈士守墓

在刘连长的墓旁,是冯炼曾祖母陈韩氏的坟茔。时间倒流至80多年前,1935年3月下旬,红军战略转移,长坪山是红军阻击敌人的重要关隘,七十四团三营二连刘连长主动请缨留守长坪山掩护大部队转移。

于是,刘连长带领1个班6人留守,在长坪山坚持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刘连长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带领红军战士帮助群众抬水砍柴,发展生产。老百姓只知道他是河南人,都亲切地叫他刘连长。陈韩氏也受到刘连长的帮助,由于膝下无子,于是将刘连长视若己出。

1935年9月,红军大部队基本转移完毕,刘连长也准备去追大部队。不料,当地军阀组织了300余人围攻长坪山。刘连长组织红军战士利用长坪山有利地形同敌人战斗,第三天弹尽被俘,被敌人用大刀杀死,英年25岁。敌人扬言不准群众给刘连长和其他红军战士收尸,否则将全家处死。陈韩氏一直受革命思想影响,在刘连长被杀害的第三天夜里,叫上几个村民,躲过敌人监视,把刘连长及其他红军战士遗体偷偷运走,在家中后院用自己的棺材埋葬了刘连长。

“后来还是走漏了风声,敌人就把我曾祖母抓起来,毒打了大约3天。”冯炼回忆家史说。曾祖母被放回家后两个多月就去世了。在弥留之际,她嘱托曾祖父领养一个孩子,世代为刘连长守墓,“不要再被敌人发现”。而后,曾祖父就领养了一个男孩,并取名“陈忠民”,意为“忠于人民”。这个人就是冯炼的外公。

长女“接班”担下守墓责任

为了纪念建立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数千名南部红军将士,当地政府在长坪山上建立了烈士陵园。现在,以刘连长的墓为中心,830多座红军烈士的坟茔呈三级阶梯分布。坟茔数字仍在增加,由于战死的烈士尸骨不全,基本上是衣冠冢。

26岁的冯炼现在是南部县中心乡小学的语文老师,周末会回家帮助父亲打理陵园。照料这830多个英烈坟茔也变成了冯炼的“家务活”。冯炼说,清洁墓园需带上毛巾、水桶,由于山上缺水,还要挑水上去。时间久了不清理,坟墓就会有厚厚的积尘,水泥缝深处还会长出草,这时需要用镰刀割掉。

下雨时,冯炼和家人比较犯愁,因为树的枝叶会掉下一大片,如果刚打扫完,那就白费功夫了。雨下久了,山上的土还会变松,石头滚落下来会把墓碑砸裂。冯炼父亲买来专用胶水“愈合”裂缝。“有时某处塌方要清理一个上午。”冯炼说,“830多个墓,不可能一次打扫完,每周都要集中清理两三天。”

冯炼觉得自己是家中长女,要担起责任。“虽然都是空墓,但墓主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烈士,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守墓是有意义的,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父亲普通话不好,女儿来讲解

在中心乡小学,身为语文老师的冯炼把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给了学生,每当烈士纪念日或建党节,她都会带学生到长坪山烈士陵园扫墓。她从党史馆、文史馆和县志办查找资料学习,对南部县的红色历史颇为熟悉。父亲说,有好多来参观烈士陵园的游人,“我的普通话讲不好,就叫冯炼来接待”。

如今,长坪山的环山公路通了,山上不再缺水,这里变成了革命纪念园。冯炼一家人默默守望着陵园,越来越多的烈属前来寻亲。相比之下,刘连长的墓却显得冷清。

冯炼的小妹妹见状,会从英雄烈士纪念碑前摘下鲜花,拿到刘连长的墓前,“别人都有他没有”。“还是挺遗憾的,我也想知道他有没有亲人。”冯炼说,“为他守墓,是我们的家事。我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陵园,更是国家记忆和民族精神。”

长征是革命的播种机,红军不怕困难、乐观无畏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热爱为祖国挥洒汗水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先辈们。岁月的静好,是无数人默默为我们负重前行。

刘连长主动要求阻击敌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革命工作。在光荣牺牲后,陈韩氏冒死收殓刘连长遗骸,并立下遗嘱要后人为刘连长守墓。一家四代人,默默坚持为烈士守墓,毫不张扬。烈士的精神受到后人的景仰,而一个普通家庭用实际行动内化了国家记忆和民族精神。新时代的青少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继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1.结合全文,请说一说冯炼家是如何守墓的。

2.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守护的不仅是一座陵园,更是国家记忆和民族精神”这句话的含义。

猜你喜欢

坟茔陵园烈士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村头的坟茔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秋雨辞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清明
梵高的坟茔
走进陵园(外一首)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