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0-06-03谢智智刘瑞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量表

谢智智,刘瑞峰

1 前言

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其平衡功能的治疗尤为重要,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核心稳定性是提高其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首要前提。悬吊运动训练对于提高人体核心稳定功能效果很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因此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悬吊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悬吊运动治疗的定义及作用机制

悬吊运动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是一种通过将身体的一部分悬挂在绳子上进行训练核心肌肉的方法,该方法以积极治疗和积极训练为一般概念,以积极训练和康复为主要内容,包含治疗和诊断两个系统。

悬吊训练是其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其机制是:身体伤害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经过核心稳定性训练之后得到提高恢复,而且经过了训练后肌肉的力量和平衡性都得到增强。长时间的疼痛或不用身体核心稳定肌产生“封闭”,导致肌肉力量,神经肌肉系统的运动和质量控制功能的下降,致全身,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即使缓解疼痛,稳定的核心肌肉“关闭”仍继续,并可能再次导致伤害和痛苦,在病人身体造成慢性损伤;神经肌肉活化处理的是激活或失活的“休眠”肌肉的核心,因为体育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开关,神经肌肉训练后,肌肉的人体从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损伤后,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悬吊训练器结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治疗效果可分为三个方面:提高核心稳定性、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感觉控制。

2.2 核心稳定性相关综述

身体的核心区域范围是从人体胸部中段至大腿中部,包括正面、后面及两侧能够控制人体的重心到达保持躯干的稳定平衡肌,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身体深层核心肌群,第二群为身体表浅的核心肌群。

核心稳定性是指在病人在运动中核心肌群收缩控制躯干和骨盆部位时的稳定姿势,创建患者上肢和下肢支点,将四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高的效能。

2.3 脑卒中患者相关综述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症状为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肌肉痉挛、运动控制不良、核心肌肉力量下降易引起步态异常,平衡功能差,增加跌倒危险。临床中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主要是神经修复和功能训练治疗的结合。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改善患者不稳定状态下的体能控制能力,调节不同肌肉的输出功率,提高运动的有效性。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广东省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2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2组各10例。A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55岁,病程最长6.5个月,最短4个月;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B组: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5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54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4.5个月;脑梗死4例,脑出血6例,A、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

3.2 研究方法

对选取的20名患者分组后记录好具体个人资料,于正式治疗前对其进行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的平衡功能评定,记录其评定分数。对照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手段治疗,治疗组(B组)进行常规康复手段和悬吊核心稳定训练的结合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再次对20名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的平衡功能评定,记录其评定分数。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建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康复训练方案

4.1 常规康复训练

A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方法:Bobath技术,包括控制,重点抑制反射、姿势反射、促进姿势反射等感觉刺激,躯干抗痉挛模式训练。

运动再学习治疗,包括站立平衡训练,坐姿和站姿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仰卧起坐训练:旋转屈曲头的训练,肩、前臂屈伸训练,屈髋屈膝训练,髋关节前屈训练,颈侧屈训练;站立平衡练习:身体重心前后移动训练,提高动态平衡训练的复杂性。

整套动作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训练模式。每天训练60min,每周训练5d,共4周。

4.2 悬吊核心稳定训练

B组在上述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其中常规康复训练每天30min,悬吊核心稳定训练30min,与对照组(A组)训练频率、次数同步。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身体静态闭合训练,激活全身肌肉局部稳定性是主要目的。使用弹性吊带工具在背部支撑背部以减轻身体的训练负荷时,患者会后退,保持下颌的轻微内收。这种训练通常进行三、四次。一般来说,如果病人有超过3分钟的时间,那是正常的。

(2)患者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动态闭合链等静态闭合和联合作用。它主要培养核心肌肉如臀中肌和多裂肌。

4.3 平衡功能的评定

4.3.1 Berg平衡量表

评定内容包括站起、坐下、无支持的站等14个项目,且所有测试项目均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有关,测试一般在20分钟内完成。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评分结果0-20分:说明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40分:预示有跌倒风险。

4.3.2 Fugl-Meyer平衡量表

Fugl-Meyer平衡量表是Fugl-Meyer评定量表的组成部分,主要适用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此种评定法对偏瘫患者进行包括无支撑坐位、无支撑站立、健侧站立等七个项目的检查,每个检查项目都分为0~2分三个级别进行记分,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低,表示平衡功能障碍越严重。

5 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结果

治疗后,A、B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Fugl-Meyer平衡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且B组患者的Fugl-Meyer平衡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A组的增加幅度显著(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注:*为P<0.01,表示有显著差异;**为p<0.01,表示有极为显著差异。

由上表可以看出,A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平衡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评分比治疗前的评分显著提高,B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平衡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评定评分比治疗前的评分极其显著提高。

5.2 分析与讨论

数据对比结果显示A组经过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及B组经过4周的常规康复与悬吊核心稳定结合训练后,两份关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分均增加,即A、B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显著提高,其中B组比A组的提高幅度更加显著。这显示常规康复与悬吊核心稳定结合训练比单独常规康复训练对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效果更加显著。

B组患者比A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显著原因可能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较传统的常规康复训练疼痛感更小,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激活和强化患者的核心稳定肌群,即悬吊训练系统较传统康复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且减少患者疼痛。综上所述,在脑卒中训练过程中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悬吊核心稳定训练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更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

6 结论

1.悬吊训练系统较传统康复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且减少患者疼痛。

2.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