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
——《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序言
2020-06-03□廉思
□ 廉 思
资料就在背包上,调研就在大路上
案台就在膝盖上,成果就在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作风,也是他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他用“深、实、细、准、效”概括了调研要达到的5 个要求,强调要求真务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精神,指出了对待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以及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正确方法,对于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与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调查研究在研究目的、对象乃至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同为调查研究,两者有很大共性,有着共通的规律。调查研究既是认识社会的方法,也是群众工作的方法。因此,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调查研究能力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然而,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样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不科学的调查研究会干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而会导致不当决策。因此,对调查研究的知识体系和方式方法具有一些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既是动手做调查工作的前提,也是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的需要,这也是本书的初衷所在。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纵观我国调查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调查研究体系和方法已经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些创建性的成果。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有鉴于此,本书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调查研究者认识中国提供一些新的洞见和新的路径。
一、关于内容
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并不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亦无对调查方法某一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独创发现。书中的案例,大多来自课题组以往的研究成果,使用的文献资料,大多提炼自现有的著述和教材。书中涉及很多领域,对这些领域的专家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是常识性的。我们的工作是尽量摘取前人较为前沿的研究,加以整理,用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规律进行串联总结,加入我们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然后转化为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读者可以接受的文字表达。
二、关于体例
本书在体例框架上,沿用了大多数同类著作的编写方法,而不刻意标新立异,但是我们对一些以往书籍中的疏漏或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第一章调研概述介绍有关调研的基础知识,第二章调研设计介绍调研准备的各项工作,第三章抽样方法介绍抽样方案的设计,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绍各种具体的调研方法,第七章介绍调研报告的撰写方法。本书的体例安排按照调研的实际过程展开,适合实操实战。当然,这样的章节设计只能抓住调查研究的一些精髓,不可能面面俱到。还要强调的是,做调查研究,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人情与人性是“常”,时代与工具是“变”,要做好调查研究,核心是把握具体情境中的人情和人性。所谓“人情”,就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等;所谓“人性”,就是从人的基本需求中反映出人的本性,一些社会学理论对此有专门探讨,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因此,本书中提及的调查研究方法只是“术”,而非“道。”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深入某一群体或地域的具体场景中去感知人情和人性,研修理论,长期实践,才能真正“悟道”,并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来。
三、关于表述
在本书中,我们结合十余年来课题组完成的调研成果,采用文本框的形式,列举了许多实际的、生活化的案例,来说明一些复杂的社会学或者政治学议题。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一般读者和党政干部阅读,而且是因为学术理论本来就应该是简单的东西,它们只是人类为了理解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创造的一种思想索引工具或认知通道,其最终用途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它们的效度(或者称可靠性),除了在我们的生活世界或田野经验中被验证外别无他法。我的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教授常对我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学术”,把复杂的问题复杂化叫“复述”。我觉得社会科学知识尤其如此,中西方很多理论大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可读性。我们看到他们的著作,并没有矫揉造作的故弄玄虚之感。当前有些讲究纯理论研究的学者经常发明或翻译出一些拗口的词汇,夹杂在文白相间的句子中,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让人心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却又捉摸不透、不知所云。这样的学术风气,会导致学者的精力消耗于“造词”“空想”的书斋学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将知识从云端拖到尘世间来,让学术重回社会关怀之中,正是本书编著的题中应有之义。
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不能不把发展经济作为绩效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但是仅仅发展好经济是不够的,如果不善于做好“人”的工作,一样有可能失去公信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始终重视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使党能够不断获取和了解到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正是有了可靠详细的资料,才使党始终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民生需求的方针政策。我们相信,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一定可以经受住任何考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