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2020-06-02辛昌岩张雨萌王晓彤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校园

辛昌岩 张雨萌 王晓彤

摘 要: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的环境,是大学生日常学习文化、相互交往、漫步运动、生活休息等需要的功能空间。由于公共空间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暗示和激励塑造的影响,因此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尤为重要。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成功的设计不仅是要为师生创造一个美丽舒坦的校园环境,还要注重历史文化、校园精神的传播,在营建学习氛围上起到优异的导向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对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引言: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是其最终目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复兴都与高校教育的优劣紧密相关,为培育出优质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在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大学生心灵空间构建,强调大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以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的需要。

1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1.1校园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这是校园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空间和形态两方面的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功能多样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多种活动,还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个体发展的需求。

1.2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性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学如同半个社会的特点,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生活环境的和谐舒适,同时还需要关注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

1.3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

为体现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就需要对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得足够细致,从而体现出其个性特点。校园的空间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指铺张浪费,进行过于奢华的装饰。

1.4增强校园空间的教育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美的周边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举止变得文雅高尚,对美丑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的不同特点来实现这一目的,能够使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这种陶冶教育的特点融合于校园建设之中,对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再好不过。

1.5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

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是指一些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空间,能够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的作用。

2 当今国内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现状

随着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提升,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浩大的高校校园、华丽的高校建筑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却是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淡化和消失。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国内高校无论规模如何,都会配置一定的公共艺术作品。通常采用的是在入口的公共空间处设置带有主题寓意的雕像或是喷泉的表现形式。然而在高校校园内部的空间中对于公共艺术的设置方式却很粗糙,常见的有将壁画、文化石、公共标识等随性的放置在草坪或是间隔的空间里,显得凌乱无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的一些公共艺术作品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引导功能和环境美化功效,致使校园内的环境也受到影响。

2.2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我国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现今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向。使得高校校园也失去了其独特的个性,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高校校园景观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现象。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略了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视了公共艺术和校园场所的共存联系,让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2.3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是由两个或多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各个校区没有艺术上的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属于一个学校的灵魂,因此院校在其规划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都应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相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公共艺术更像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环境,提高了校园的独特的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对校园历史的尊重。当下新校区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忽视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而很多老校区中的校园公共空间景观绿化缺乏规划和美感、公共标识放置环境背景因缺乏选择而杂乱无章等。[1]

3 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分析

高校公共空间是体现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第2阵地。由于教学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高校师生行为活动特点、教学模式、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学习空间也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高校师生对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有较大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校除了需要提升课堂环境外,还须关注课堂以外学习环境的设计,有效融合课堂内外,从而更好地培養高质量创新人才。

3.1教学模式的变化对学习空间的需求

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时效性的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已经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教”与“学”的重心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弹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较大,单一的学习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高校需要更多、可供使用的学习空间来适应这种变化。[2]

3.2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学习空间的需求

高校的教学安排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相对于完整的、连续的课堂教学时间而言,自主学习的时间具有零散性和偶发性,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场所具有随机性,既可以是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也可以发生在有公共设施的户外空间。另外,由于学习行为分为独立学习和聚集学习2种基本方式,对学习空间的私密程度需求也存在差异,设计也应有相应的针对性。

3.3场所精神对学习空间的需求

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对1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利用建筑或者景观要素赋予场所其特质,并使这些特质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功能要求,校园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师生,应充分考虑其心理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校园功能和环境,才会产生良好的体验感受,对校园产生强烈的记忆。学习空间承载着高校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营造的双重作用,人與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良好的学习空间的打造,有助于对学生形成“塑造”作用,提高自主学习的参与性,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想

对于高校校园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校园形象和展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内涵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校园环境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创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4.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主要是指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如: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的展示等。长期性公共艺术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校园场所环境的需求,首先应该考虑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集会等活动的需求,营建出应有文化意境。校园公共艺术应当与校园建筑形式相协调,从而使校园建筑特点和校园文化氛围得到增强。

4.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具有文化氛围的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是指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校园精神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也传播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大学校园里面主要使用者是一群思想、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而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展现美的效果,更肩负着传达育人的暗喻。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常选择以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以多元的方式展现创作中必须从学校的整体出发,遵循以教育为先的意境。除了思考设计中的人性化、与建筑相协调的文化的传播,还应考虑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长期性和暂时性这两种设计形式的互补,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感受环境、记忆环境,从而有效的传达校园精神和内涵文化,达到提高校校园的可辨识性和环境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陈龙.基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剩余空间改造研究[J].艺术品鉴,2019(29):246-247.

[2]曾令俊.基于学习功能的高校公共空间设计探索[J].现代园艺,2019,392(20):88-89.

作者简介:

辛昌岩(1999—) 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张雨萌(2000—) 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晓彤(2000—) 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