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疗废物处理现状评价及其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2020-06-02王长胜董亚明刘昭刘力源
王长胜 董亚明 刘昭 刘力源
(1. 新疆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2. 新疆辐射环境监督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3. 新疆天合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
1 引言
医疗废物携带病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具有空间传染、急性传染、交叉传染和潜伏传染等特征,其危害性极大[1]。相关数据显示,医疗废物中细菌总量达到A×1014个/g,且很多都携带病毒体,再加上细菌繁殖速度较快,生长较为迅速,对生物的危害也是最大的[2]。若处置不当,将会对周围土壤、水、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构成严重威胁。
2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置)现状
2.1 新疆涉及医疗废物处理产生量及变化趋势
新疆涉及医疗废物的单位主要为各级综合及专科医院、各类公共卫生机构及各类制药厂等。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7 年,新疆共有卫生机构15 686 个,床位147 442 张,其中医院70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 403 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67家,其他卫生机构9 家。根据环境统计数据,2017 年全区产生医疗废物约2.20 万t(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3—2017 年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及医疗废物产生量见图1。
图1 2013—2017 年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床位数量及医疗废物产生量
由图1 可见,2013—2017 年,新疆医疗废物产生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与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日益规范化有关。
2.2 新疆普遍采用的医疗废物处理(置)技术及处理能力
根据2018 年环境统计数据,目前新疆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置)总能力约为3.88 万t/a。已取得环评批复的全疆医疗废物专业处理单位共计18 家(其中在建1 家),全区各地州市均已建设或在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医疗废物处理项目大多临近生活垃圾填埋场而建,医疗废物处理(置)单位区域分布不均衡。新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能力及采用技术情况见表1。
表1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及技术水平 t/d
3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置)现存问题
新疆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置)监管法律和技术规范有待完善
医疗废物管理涉及卫生防疫、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卫生等多个部门,相互之间职责交叉,有效的协调监管体系和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地方医疗废物处置监管法律尚不完善,不利于实现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全过程控制。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 年7 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卫规〔2019〕1 号),从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加强培训、处理(置)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从顶层设计方面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疗废物监管工作,但具体的考核制度和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3.2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新疆医疗废物管理流程多采取人工填报单据方式。各级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易出现交接不严格、填报数据失误等问题,填报数据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均令人担忧。监管部门管理手段多采取常规性监督检查、随机抽查、人员巡查、纸质档案管理等方式,且新疆地广人稀,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容易造成监管不均衡、不到位,管理标准不统一,监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等问题,统计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危险废物现状;医疗废物由卫生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双重管理,其协调沟通欠缺,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互通交流机制,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或重复监管。
3.3 医疗废物处理(置)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区域尤其是小城镇和偏远地区(农村)的医疗机构分类收集、贮存不规范,贮存时间过长,转运不及时,个别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自行焚烧处理,甚至有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杂填埋现象,部分医疗机构内部职责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分类和贮存未按规范标准执行,未能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医疗废物污染。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的不断改革,特许经营制度带来的垄断问题和处理技术服务水平不高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较多争议,一些地区纷纷新建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但由此又带来了新一轮的恶性竞争[3]。新疆部分地州市县甚至出现了有些危险废物处理机构为争夺一区域的危险废物处理权而互相举报、投诉的现象。如何引导、规范、协调各地州市县医疗废物处理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是新疆地区医疗废物环境管理中亟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4 医疗废物处理(置)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匹配
新疆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置)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以焚烧技术和高温蒸汽技术为主,占比分别为61%和33%,见图2。
图2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占比
处理规模以5 t/d 和5~10 t/d 为主,占比分别为56%和39%,见图3。虽然设计处理规模与技术目前可满足当前全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要求,但部分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设备陈旧、老化,其实际处理能力无法达到设计能力,且各地州市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医疗废物及时收集、转运和规范处置。部分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采取的处理技术并非推荐的适用技术,如有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规模较小,采用了焚烧技术,虽然达到了减量化、灭菌要求,但运行成本较大,环境经济效益不高。
图3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规模占比
3.5 医疗废物再生利用不足
医疗机构内部、废物处置单位以及一些科研部门都认为医疗废物中有一些材质很好的塑料制品受到污染的程度较小,无论是焚烧处置还是最终填埋处置,都是资源上的浪费,该问题在业内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但始终未有定论[4]。根据新疆已建、在建医疗废物处置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新疆各类医疗废物经高温蒸汽消毒或焚烧处理后的残余物去向基本为经稳定化预处理后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医疗废物资源化水平较低。
3.6 相关机构人员素质和环境风险意识不高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及民众对医疗废物的危害和环境风险认识不足,仍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多数人员知道或了解医疗废物的危害性,但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存在医疗废物分类不细、收集贮存不规范、转运不及时等问题,相关机构管理水平总体不高,部分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处置缺乏规范的管理操作程序。
4 新疆医疗废物处理(置)环境管理对策
4.1 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医疗废物环境管理体系更新完善
建议自治区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及卫生监管部门依据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名录》《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要求》《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等,进一步完善全区医疗废物处理法律监管体系、规划和技术规范。开展全区医疗废物来源、产生量和处理情况普查,结合全区各地州市县医疗废物来源、产生量、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医疗废物特点,制定合理的危险废物规范化指导意见,建立医疗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督查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制定新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运行技术规范及技术评估标准,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置)及监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2 严格环境准入和管理,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医疗废物处理(置)企业良性竞争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落实分类处理(置)原则,细化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置)全过程管理。研究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环境准入条件,从选址与空间布局、处理技术选择要求、污染防治与环境影响、风险防控等方面明确、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置)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要求。加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解决政府统一定价引发的各种弊端[5],合理把控医疗废物特许经营,协调处理市场开发与合理竞争之间的关系,实行择优支持、落后淘汰机制,在合理竞争中引进高水平的医疗废物处理企业,倒逼工艺落后的医疗废物处理企业自我革新,促进新疆医疗废物处理水平和能力提高。
4.3 因地制宜处理(置)医疗废物
结合新疆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区域环境敏感程度,优先选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推荐的医疗废物处理(置)技术,根据医疗废物分布现状、人口集中程度和运距长短等,分类、分区域建立大型和中小型医疗废物处理(置)中心。大型医疗废物处理(置)中心优先选用焚烧处理技术,小型医疗废物处理(置)中心选用高温蒸煮技术,逐步淘汰技术落后的医疗废物处理(置)设施,适当发展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医疗废物安全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4.4 借鉴先进实践经验,提高全区医疗废物处理(置)环境管理水平
因新疆地域广阔,可考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减少医疗废物收集运距,研究医疗废物就近区域协同处理、技术协同、资源化协同处理、监测监管互补模式,提高医疗废物处理单位利用效率和监管能力。从源头入手,规范医疗废物产生源的应用,细化医疗废物分类,促进医疗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医疗废物资源化水平,促进区域处理能力和治理技术衔接,实现医疗废物处理全过程控制和区域空间互补全覆盖管控,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考核、监督性监测和执法检查管理体系。不断学习和借鉴医疗废物处理示范省先进管理和实践经验,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医疗废物产生单位、收运人员、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通过智能设备扫描条码搜集相关医疗废物信息数据,实现智能化信息读取、存储和分析,医疗废物产生、收集、储运、处置等过程实现链条式电子档案管理和地理信息化监控,医疗废物处置(理)全过程均可追溯查源,监测、监管部门可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化分析,可有效解决因人员少无法全覆盖监督管理的问题。
4.5 加大对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应用
医疗废物的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进行回收处置利用的,但在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回收处置较少。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医疗废物的细化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安全问题。就目前新疆普遍采取的高温蒸汽灭菌处置方法来说,产生的塑料、金属等残余物是可以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的,针对一次性塑料和金属医疗废物,应细化对高危病人和普通病人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和金属医疗废物分类,分类后用于资源化利用的医疗废物在离开医疗机构前必须采取毁形处理,以防止流入非法市场,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目前,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理已经非常成熟,史昕龙、钟江平、张佳等的研究成果证明,焚烧法处理产生的医疗废物焚烧熔融底渣资源化利用也是可行的、安全的[6]。建议加大对一次性塑料、金属器械的机械化毁形技术和焚烧法处理医疗废物残留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应用。
4.6 强化宣传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废物危害性、处理技术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积极宣传医疗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知识,提高民众对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相关人员医疗废物分类自觉性,使全体民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贮存、处置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