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才竞争力发展研究
2020-06-02□张雨
□张 雨
人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要素。扬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坚持走人才兴城之路,全面提升区域人才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研究扬州市人才竞争力发展状况,分析扬州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扬州人才高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扬州人才发展现状
(一)人才引进成绩斐然,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扬州市在省“双创计划”中,高技能创新类“双创人才”、创业类和企业博士后类“双创博士”入选数量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末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6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6人。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85 万人,连续6年实现人才净流入。
(二)人才投入稳健增加,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2018年,全市人才投入9.41 亿元,初步建立了人才经费投入的优先保障机制。同时,用好1 亿元天使(人才)专项资金、300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对人才工作进行投入支持。近年来,扬州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截至2019年9 月,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4.67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到938人,位居江苏前列。2018年末全市技工院校14所,在校学生21888人,当年总体就业率96.86%。2018年在扬州市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29545 人,扬州籍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9.64%。
(三)人才载体不断完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2018年,扬州市新增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 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 个、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 家、省留学回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 个。新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 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 个。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88 个,引进研创中心42 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 家、工程研究中心11 家。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科技产业综合体超过470 万平方米,综合体累计入驻企业3109 家,比2015年增加了2370家,累计入驻各类创新、创业、就业人才4.5 万人,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0 家,引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投机构、专利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70余家。
(四)人才效能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有效激发
全市高新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2224亿元增至2018年 的4032.3 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6%。2018年有536 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列全省第六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4 家,同比增长36%,增速位列全省第四位。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41222 件和22804 件,其中企业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23498 件和11847 件,同比分别增长41.1% 和8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51件,比2017年末增长27.5%。
(五)人才政策积极有效,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自“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政策20 条”出台后,扬州市逐步形成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以N 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2+N”人才政策体系。新出台“绿扬金凤计划”“英才培育计划”“名师工作室”资金补助和金融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等实施细则,修改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保障实施办法。2018年,向1254 名人才发放租房、安家费补贴近930 万元,向1019 名人才发放人才引进培养补贴462.5 万元。举办扬州市“人才贷”政策推进会,建成扬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扬州人才竞争力评价
构建人才竞争力评价模型,选用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法,从纵向角度可反映扬州近年来人才竞争力发展态势,横向角度可测评扬州人才竞争力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排位,为人才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表1。数据来源于《扬州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
从纵向分析的角度看,2015年至2018年扬州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得分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0.352 提升到2018年的0.889,特别是2017-2018年提升幅度更大。反映近年来扬州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人才的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
从横向分析的角度看,在扬子江城市群中南京(0.691)、苏州(0.673)两市人才综合竞争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处于第一梯队,继续领跑全省。无锡(0.596)排名第3 位,常州(0.497)第4 位,南通(0.482)第5 位,镇江(0.472)第6 位。扬州(0.430)人才竞争力在扬子江城市群中排名第7 位,高于泰州(0.406)。表明扬州在提升人才竞争力方面仍有地区差距。
此外,从人才资源竞争力、人才效能竞争力和人才环境竞争力一级指标层的得分排名来看,扬州在人才资源竞争力方面位居扬子江城市群第6 位;从人才规模、结构、投入产出、生活环境等二级指标层的得分排名来看,扬州在人才规模和人才投入方面位于第5 位,在人才质量和城市建设方面位于第6 位。从人才竞争力单项指标来看,相比于其他城市,扬州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方面得分较为突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吸引人才的一大诱因。而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执业医师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得分相对偏低,表明扬州的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创新创业环境相对城市群其他市对人才吸引力较弱,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1 扬州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扬州人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职位供给能力和产业层级有待提升
2018年,扬州国有控股、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量为430 家,在扬子江城市群中仅高于泰州(356家)。企业单位总数和优质企业数量制约扬州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的供给,削弱了城市吸引力。此外,扬州生产加工型企业、中间产品型企业较多,缺少品牌叫得响、龙头带动强的地标型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发力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仍然偏低。产业集群需要进一步集聚融合,全市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由龙头企业带动的链式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二)周边城市“人才虹吸”效应显著
扬州作为三线城市,周边有3 个新一线城市、3 个二线城市以及6 个三线城市,同时面对省会南京、苏南、邻近三线城市的人才之争。以南京为例,2018年南京已将83 个科技园区整合设立为15 个高新园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82 家;新增科创型企业数量24000 家;累计签约市场化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208 个,孵化引进企业951 家。同时,南京还先后与南大、东大、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对接合作,覆盖了41所国内名校以及斯坦福、剑桥等19所海外名校,2018年南京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 万人,同比增长60%。随着动车高铁时代的来临,南京对于扬州的“人才虹吸”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对扬州招人引人留人提出进一步挑战。
(三)区域人才政策竞争日趋激烈
从省内看,南京推出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2018年落户人口超10万人。常州的“龙城英才计划”对于高端经营管理、产业紧缺等各类人才,2年内购房的给予5 万-100 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苏州引进领军人才,给予最高400 万元项目资助,引才单位给予50 万元奖励。区域人才政策竞争的加剧对扬州的人才引进产生一定压力。
(四)工资水平相对不高
2018年扬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4616元,低于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南通、镇江,排名居第7 位。与南京和苏州等地相比工资水平差距较大,与同属苏中地区的南通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工资水平不高是扬州吸引外来人才来扬就业和留住本土人才的一大制约因素。
(五)高校毕业生流入形势不容忽视
以2016年为例,2016年扬州籍高校毕业生生源22549 人,到扬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9816 人,高校毕业生流入比为0.88。而同期南京市的流入比为1.91。。从学历看,扬州籍研究生生源1523 人,到扬州就业的研究生1097 人,流入比为0.72。同期南京市研究生流入比高达2.8。从本土高校看,扬州大学毕业生每年留扬州比例为15.84%,扬州职业大学毕业生留扬州比例为26.7%。
扬州人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产业发展吸引人才
一是要重点打造一批全市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更多龙头企业,锻造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乃至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加快提升扬州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人才引进和效能发挥提供优质载体和平台。二是强化产业导向,以本土骨干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走“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之路。
(二)校地合作汇聚人才
一是加大整合本地各类科教资源力度,加快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推进校地合作、设立研究生院、与外校在扬合建实训基地等举措,强化资源共享,集中力量打造人才培训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训留扬计划,让更多的在扬大学生、外校大学生留扬发展、来扬就业创业。二是大力实施大学大院大所集聚计划,制订“一事一议”人才政策,争取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流高校来扬开办分校。
(三)职业培训提升人才
一是引导职业培训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园区人力资源需求,完善职业培训与产业发展的联动调整机制。二是深入实施技能人才产业支撑计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和公共实训网络体系,培养新型学徒制人才。
(四)系列政策服务人才
一是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政策创新,建立周边主要城市人力资源政策动态调查机制,动态升级“人才政策20 条”,持续完善政策实施细则,保持人才政策的区域竞争比较优势。二是完善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人才工作经费的扶持,设立引才用才奖励资金,表彰引才用才业绩突出的企业。三是健全载体平台,通过加大人才载体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外出招才等方式,为企业引才搭好平台。
(五)环境改善留住人才
一是牵头组织与人才创业或工作相关的部门,帮助人才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及事业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二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在政策落实、手续办理、信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并切实解决人才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实际问题。建立完善各类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设施,定期开展人才健康体检、休养慰问、联谊交流等活动,让人才在扬工作安心、生活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