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影套壶”的和谐之美与文化意象

2020-06-02

山东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竹影竹节宜兴

卢 辰

图1 竹影套壶

在传统的紫砂制作工艺中,宜兴的紫砂艺人们坚持匠心古法,摒弃了那些机械式的方式,而是采用全手工的泥片镶接和拍打身筒成型的传统技艺。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的和泥巴交流的过程中,熟悉了每一种紫砂泥料的特性,用来捏塑不同的器型,烧制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温度,用不同的色泽来表达不同的寓意。正是因为紫砂泥料中的紫泥、朱泥、段泥等等有不同的属性,所以在紫砂的设计创作之中,和谐统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常来说,紫砂壶创作都是以单壶为主,但是也有许多的经典套壶以其完美的组合和精湛的工艺让世人瞩目,比如著名的朱可心老人的“报春套壶”,就以一壶四杯的形式惊艳亮相,自然清新的装饰和神形皆备的组合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惊叹,被公认为朱可心大师最得意之作。还有人们最为熟悉的一代宗师、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提壁组合”,共计十一件作品,大气恢宏的造型、流畅自然的曲线,沉稳内敛的光泽、古香古韵的文脉,可以称作是“集紫砂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于一体,五美齐备,神气韵皆具,堪称壶中一绝”,是紫砂艺术的集大成者。

笔者的“竹影套壶”在形式的设计上采用了一壶二杯的组合,尽管是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器,但是区别于大部分紫砂花器的装饰华丽,在构思和制作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旋律感和节奏感来彰显组壶的和谐统一,从而把蕴含其中的清风竹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呈现出来。壶身呈扁扁的一面圆鼓造型,端庄稳重如竹林之间一方磐石,圆润饱满的线条勾勒出周身的卓越不凡。壶嘴造型为一小段上扬的竹节,挺拔向上楚楚动人,出水干净利索,壶把也匠心独运地采用了三段竹节弯曲而成,细节刻画到位,工艺精湛入微,弯度合适拿捏。壶盖平整嵌入壶身,严丝合缝没有半点的阻滞之感。壶钮的造型特别的精致小巧,仿佛一段竹节的横截面巧妙的点缀于壶盖之上。壶身一道波纹曲线从壶把处蜿蜒到中部,既像竹节纹理的抽象装饰,又如同微风拂过竹影摇动的痕迹一般,同样的两个小杯的造型也没有过多的花里胡哨,和壶身和谐统一,上面的竹节纹理也和壶身一致,宛如阵阵清风,把随风摇曳的竹影演绎的如此生动和逼真。

国人爱竹,甚至于成为了我们精神文化中的图腾和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竹子四季常青、翠绿如洗,素面朝天、简约有节,十分符合我们的审美特征。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中可以看出竹子在诗人的笔下还象征着傲骨之气和君子之德,寓含着刚正不阿、坚持自我的意义。除此之外,竹子还有长寿的美好祝福在里面。昔日唐人裴说在《春日山中竹》中描写到:“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历来的文人墨客也多有吟诵竹子的诗歌和以竹子为题材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由此可见对于竹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是我们紫砂艺人可以很好参考和学习的范本。我的这组紫砂“竹影套壶”就是在这些古人经典作品的影响之下,寻找到其中的灵感,充分地把紫砂艺术的和谐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共同表现出幽幽竹影随风摇曳的悠然雅趣和追求高洁的文化意象,希望广大的茶友在喝茶品茗之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款款深情。

陶都宜兴处于江南水乡,其南部丘陵山区竹海横跨苏浙皖三省,郁郁葱葱、绵延千里。在乡下寻常人家山前屋后也随处可见竹影婆娑,竹子也是农家重要的经济林木,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保护,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名句在宜兴之地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也自幼在竹林之间嬉戏玩耍长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让竹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成为了紫砂器型热衷于表达的主要类别,在许许多多不同的竹元素的紫砂壶中,一脉相承的是都充分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竹的精神,从而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关于竹的美好向往。

猜你喜欢

竹影竹节宜兴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宜兴釉陶
月夜情思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偶感
“竹节人”中说“趣味”
竹影垂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