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科普电台建设
——以“科学E剧场”为例

2020-06-02刘阳丹林靖哲

科技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广播剧电台

刘阳丹,林靖哲

1 网络科普电台建设需求分析

1.1 科普宣传大势所趋

随着科普渠道的加速发展和变迁,结合不同人群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科普形式,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研究者从受众体验角度出发,提出在开展科普活动之前,应该对于科普活动的受众进行精准分析,继而对于科普活动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确定,应在完成这两大任务后方才开始选择策略、制定计划等行动。因此,丰富多样的科普传播形式和精准定位的科普方法为大环境所需。

1.2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平台支持

在科学传播的表现形式中,科普剧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以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二次创作,从而培养观众对科学的兴趣[1]。吴耀楣曾提出“科普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传统科学教育的新出路”[2]。而网络电台作为优秀的新兴网络音频产业,客户数量日趋增大。如“喜马拉雅FM”于2013 年3 月上线,迄今为止注册激活用户量已超3.5 亿。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络电台平台,其影响正逐步扩大,无疑是科学传播平台最佳选择之一。

1.3 中学生受众的发展需要

从受众角度来看,国内外研究表明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是源自“以青少年为主要科普对象,是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效果较好的路径”的认识。在我国,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升学,对于吸收与教材无关的“课外知识”表现出的积极性低。而中学生长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本教材,缺乏新鲜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视频、音频显示出浓厚兴趣。若将科普节目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升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这三个主要方面入手,激发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提高科学素养。因此,针对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进行科普传播,与我国目前的科普工作路线十分相符。

1.4 喜马拉雅FM 网络电台的发展需要

笔者选择的音频平台为喜马拉雅FM,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网络电台平台,它为用户提供诸多音频服务。其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认为:出版、教育和音频是分不开的,因此,喜马拉雅FM 始终围绕着这些内容在做尝试[3]。本项目将教育与音频以科普剧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与该平台理念一致。然而,我们在对喜马拉雅科普电台模块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模块目前具有两大问题:

一是受众窄,主要体现在绝大部分科普电台都将自己定位在少儿科普,电台风格低龄化,知识蕴含水平层次低,难以调动其他年龄层次群体积极性。二是内容播放形式单一,绝大多数电台可归类为“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学小故事”两种形式,缺乏创意。且该平台中针对中学生的频道“教育培训”呈现形式则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更加缺乏新意。

为突破这两大局限,本项目选择将中学生群体定位为主要受众,基于生物课程标准要求,以广播剧为表现形式,建设可作为科普资源、教学资源的网络科普电台“科学E 剧场”。

2 网络科普电台建设实践过程

2.1 实践路线

网络科普电台建设需要解决需求分析、剧本创作、制作节目、宣传推广这几个关键问题,笔者将电台建设的实践路线总结如表1。

2.2 实践成果

通过网络科普电台建设的实践及对实践过程的总结提炼,共产出生命科学主题广播剧剧本10 个、广播剧节目3 期,以及包括科普剧剧本创作流程、科普电台节目推广方案、科普创作工作坊活动方案、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举办流程、科普剧剧本评分标准在内的网络科普电台建设实践指南1 份。其中,科普电台“科学E 剧场”各节目在发布1 周内平均播放量约4 000 人次;网络科普电台建设实践指南内容简介如表2。

在科普剧创作大赛活动中,邀请到6 位生物教育领域的专家评,选出18 个获奖作品,参赛选手来源为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及大学生、中学生物及科学学科教师、科研工作者等。对投稿选题进行分类统计后(表3),初步得出生物的生命活动这一主题最适合进行科普剧创作。

表1 “科学E剧场”网络科普电台建设实践路线

表2 网络科普电台建设实践指南主要内容一览

3 总结

在“科学E 剧场”网络科普电台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组聚焦于开创“科学性+趣味性”的科普广播剧模式,在科普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目前已创作的科普节目,主要包含初中生物相关内容,将生命科学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表达,旨在进行有趣、有料的科普传播。通过“网络共创”的理念推广和实践,吸引受众和广大高校生参与到科普广播剧剧本的创作中来,从“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让科普受众蜕变为科普者,从而进一步扩大科普广播剧的影响范围。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的举办,使更多人了解到科普电台,积极参与到剧本创作大赛之中,并关注电台,收听节目。

电台推广期间发布7 篇宣传文案,总阅读量约5 000 人次。项目组的工作受到众多生物教育同行的认可,中文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在其公众号开设“科学剧场”专栏,对节目同步发布。此外,节目还在多个初、高中生物教师网络社群中推广,为线下推广活动设计的“转运RNA 扇”科普周边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科普宣传效果。

表3 “科学E剧场”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参赛作品选题分布

实践过程中制作的电台节目和产生的大量科普剧剧本,既可起到丰富学习资源、助力课堂教学、丰富学习方式的作用,亦可改编为线下科普场馆科普剧、课堂剧等。此外,研究中产生的“电台节目发布与推广方案”“科普创作工作坊活动方案”“科普剧剧本创作大赛流程”等亦可在高校社团、各地科普作协等组织中复制推广、落地实践,促进科普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广播剧电台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我军的第一部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