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量词
2020-06-01唐惠忠
唐惠忠
经典文段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选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妙处可言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等单位的,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量词的运用似乎只讲求准确,与形象、生动无缘。而实际上,量词除了计数作用外,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其独特的表达功能。比如《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对联,写的是岸边杨柳秀丽可人,湖中水色澄碧,好像借来杨柳的翠色;水质芬芳,好像是分得了两岸鲜花的芳香。这里用“篙”字,是从深度上说水;而“脉”字既写水形,又给人一种流水脉脉含情的感觉。这副对联不着一个“水”字,只用“篙”“脉”隐约带出,别具“曲径通幽”之妙。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师,他除了动词运用得好,量词用得也很好。如在《荷塘月色》中写“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等,这些量词起到了渲染、丰富形象以及增添诗情画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量词牵动全篇,还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一鞭残照里”的“鞭”字,用得非常贴切,让读者似乎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这个量词,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更曲折地描绘出莺莺依依不舍的心情: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了,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牵系在张生的鞭梢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着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突出了“送别”这个主题。
总之,量词不仅能令语言形象生动,引人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引起读者的重视。
牛刀小试
1.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量词,力求新颖而有味。
(1)一( )扁舟 (2)一( )烟草
(3)一( )花香 (4)一( )土地
(5)眉梢上的一( )痣
(6)一( )柳叶眉
(7)一( )清泉 (8)一( )炊烟
(9)一( )乡愁 (10)一( )波痕
(11)一( )院落 (12)一( )梅花
(13)一( )心思 (14)一( )破屋
(15)一( )大蒜 (16)一( )浮云
2.请在下面的语段上填写恰当的量词。
数字从一到十,单纯来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也能使诗歌形式奇异,读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比如描写乡村图景的诗:“一去二三_____,烟村四五_____。楼台六七_____,八九十_____花。”清代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也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_____絲纶一_____钩;一_____高歌一_____酒,一人独钓一_____秋。”
3.丰富的汉语量词,具有多方面的修辞功能。根据特定的表述内容和表达环境,选用合适的量词,能为诗文增色不少。以常被人们抒写的明月为例,便可略见一斑:
(1)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个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巴金《月》)
(2)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娥眉,未加翠黛的样子。(郁达夫《沉沦》)
(3)东边天上只剩一钩血月,弥天黑云怒涌,分外显出一层险恶的光景。(郭沫若《月蚀》)
(4)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遥天。(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5)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王沂孙《眉妩》)
(6)这春节是如此宁静,一牙淡淡的冷月悬挂在天上。(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
(7)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姜夔《霓裳中序第一》)
仅仅是描写月亮,作家们就根据不同的题旨和情境,选用了这么多不同的量词。请你对此略作赏析。
4.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节选)》,然后分析其中量词的运用。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参考答案
1.(1)一(叶)扁舟;(2)一(川)烟草;(3)一(袭)花香;(4)一(垄)土地;(5)眉梢上的一(点)痣;(6)一(弯)柳叶眉;(7)一(泓)清泉;(8)一(缕)炊烟;(9)一(缕/杯)乡愁;(10)一(丝)波痕;(11)一(方)院落;(12)一(树)梅花;(13)一(门)心思;(14)一(椽)破屋;(15)一(瓣)大蒜;(16)一(卷)浮云(答案不唯一)
2.示例:里/家/座/枝/寸/曲/樽/江
3.示例:借用名词“轮”“痕”“钩”“丸”“牙”“帘”等充当临时量词,形象地比喻了满月之盈圆、新月之秀美、残月之惨淡……借用形容词“曲”临时充当量词,准确地描摹了银钩似的月牙。由此可见,利用量词造成特定的修辞效果,是汉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4.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独运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片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