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感受“比喻”中的爱书之情
2020-06-01黄桂林
黄桂林
《我的“生长果”》(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以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作者笔下,书是她享受生活、享受作文、享受成长的“长生果”。古往今来,名人对书的比喻数不胜数,这些比喻是名人读书故事的浓缩和读书感受的概括,是他们关于书的个性化解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对书的个性化解读,怎样借助独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本篇课文是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时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人物亲近、故事经历中感受作者蕴含于比喻中的爱书之情,并尝试用自己的比喻表达自己的爱书之情。
一、揭示课题,初知比喻中的情感
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可见书在其成长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课文题目,既说明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感激。而通过前篇课文《忆读书》的学习,学生也知道了书在作者冰心成长中的作用。教师要从课题人手,让学生初知比喻中的情感。
1.朗读名言,叙述感受。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高尔基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你知道吗?(出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齐读)你们能联系课文《忆读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联系课文,理解名言)你能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联系实际,理解名言)
2.出示名言,理解课题。教师接着可以这样引导:关于书的名言很多,如(出示)“书,我的长生果”。读读这句名言,你怎么理解?联系《忆读书》一文,你能理解这一句名言吗?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你理解吗?(有机联系,理解课题)
3.引导揣摩,明确目标。在学生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后教师接着引导:这句名言其实就是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结合自己的理解,你觉得阅读这篇课文该搞清楚哪些问题?(自由揣摩,相机归纳)(预设:作者为什么把书看成是自己的长生果?她通过哪些故事讲述书是自己的长生果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让读者得到什么收益呢?……)
二、速读梳理,把握比喻中的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要通过信息梳理,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语言情感,弄清言语方法。为此,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以合适的方法阅读梳理课文,以把握指向比喻的主要内容。
1.速读课文,初知内容。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如:作者为什么把书看成是自己的长生果?她通过哪些故事讲述书是自己的长生果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让读者得到什么收益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信息,进而用几句话把自己的收获与同桌同学交流,并要求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让学生带着问题(作者读过哪些书)再次速读课文,自由选择用“圈画”“结构图”“表格”等方法梳理信息,体会读书与感受之间的关系。自读梳理后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共识,准备在全班交流。
3.引导交流,把握内容。学生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内容后围绕上述问题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阅读所得,教师相机引导,清晰作者的读书历程:小画片(“水浒”“三国”的故事)→连环画(《七色花》《血泪仇》《刘胡兰小传》等)→文艺书籍(几百册图书)→大部头小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比喻中的蕴含
作者之所以把书比作自己的“长生果”,就在于读书经历让她明白了读书和作文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明白既在于书的魅力,也在于自己的努力,就像禾苗和阳光雨露一样,禾苗生长离不了阳光普照的外力,也离不了将其转化为自我需要的营养的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具体感受其中的道理,以明晰比喻中丰富的内涵。
1.细读课文,明白道理。让学生浏览课文,梳理出作者由读书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继而引导交流,说说自己对有关句子的理解。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相机引导,让学生形成相关信息的整体认识。
(1)悟出读书道理。
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读书让生活丰富多彩,快乐无比。
阅读扩展了我的想象力。——读书给了作者想象的翅膀,让她在生活中翱翔、在作文中飞行,享受了想象的快乐。
读书中做笔记,锻炼了作者的记忆力,也增强了作者的理解力。——这样的两种能力,为作者丰富文化内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2)悟出作文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彰显自己的个性。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作文需要借鉴模仿的能力,更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归宿。
2.联系阅读,理解关系。小组合作探究:主题是“我的‘长生果”,结合课文内容,从读书与作文的关系上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课题中的“长生果”?小组合作后引导交流,教师可借助图表引导理解:
四、品读重点,感受比喻中的真情
文章题目“我的‘长生果”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书的真诚赞美和真心感激,其情感蕴含在故事叙述的字里行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仔细品读,体会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情。
1.品重点段,悟爱书情。让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体会这两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此后引导学生叙谈感受,教师相机点拨:课文第二自然段,可从“蝴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的形象比喻,体会少年读书时代给作者带来的愉悦;可从“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一阕跳跃着欢快音乐的乐章”体会儿童读书生活的多彩和幸福,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并体会这段话从情感与内容上对文题、对全文的聚焦。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可从两个“又”体会作者对读书的不断追求,对读书的如痴如醉。可从“那些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痴迷,并关联上文的“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来追寻作者的读书轨跡,感受作者的前行脚步。这样,由读书方法和读书收获的句子照应前面的读书收获和作文出彩,并关照后文的作文故事和作文体会,作者的爱书之情和文章的表达之妙就能在语言文字的品析中得到把握。
2.品味成语,聚焦情感。运用成语叙述读书故事、表达爱书之情是本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对相关成语引导理解、积累和运用,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及提升他们的言语能力颇为有效。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成语认真品味,看这些成语与作者喜爱读书的联系,进而出示下列成语,让学生选择三到五个成语,借助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当然,也可鼓励学生选择下例成语叙述自己的读书故事,表达自己的爱书之情。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如癡如醉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古今中外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呕心沥血
五、迁移运用,诠释我心中的比喻
理解“我的‘长生果”的内涵后,可让学生迁移运用,借助自己的读书故事诠释自己对书的独特比喻。而这种迁移运用,绝不是东施效颦的模仿、就事论事的表述,而是对读书故事、读书经历系统梳理后的真情表达,表达的是对书的喜爱、对书的感激。
1.借助文题,拓展思路。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写出了读书是自己的“长生果”,一个个读书的故事是那么真实可感,把作者对书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确实是她的长生果。难怪,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作者的名言(出示:书,我的长生果。——叶文玲),其实,爱书的人、爱读书的人,对书都有自己特殊的情感,他们都能从自己读书的故事中提炼出读书的体会,表达自己对书的特殊理解,请读一读下列比喻,说一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请联系你的一个个读书故事,或者某个读书故事说一说,在你看来,书像什么?你可以尽量地列举自己读书的事例。(联系实际,叙说比喻)
2.选择角度,叙述感受。让学生在自己的“比喻”与“故事”的联系比较中,选择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一组写出自己的感受,准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交流。学生初稿写成后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进而组织开展以“我心中的比喻”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