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教材文本,拨动学生写作的弦

2020-06-01马玲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孔乙己词汇文本

马玲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学生的现状,大多数学生讨厌写作,一遇写作,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学生写作的状况并不乐观。其实学生身边有许多可以利用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借助这些资源的优势,拓展写作的路径,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教材就是学生可充分利用的写作资源,教材中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多样的表达结构、风格各异的写作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写作中可提取的营养。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材,让学生的写作如鱼得水。

一、在文本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用得比较多的评价可能就是:用语平淡、描写空洞、表达枯燥。出现这样的状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多少词汇可以运用。其实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发现有一些事情他们经历过,但就是无法用合适的词语、恰当的句子来表述。词汇是学生作文的关键要素,不管多精妙的文章都需要恰当的词汇来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将文本作为学生重要的资料库,让他们发现自己可以运用的词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够消化的词语。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一样,思考文本的角度也不相同,他们对文本中词汇的态度也不一样。以统编教材《孔乙己》为例,有学生摘抄的是下面这些生词:蘸、阔绰、舀水等,在今后的作文中他们就有可能将这些生词用上,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有学生将描写孔乙己的一段话写了下来:“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学生说,这段话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孔乙己的表情,也能真实地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自己:考试舞弊被教师发现了,我低着头,感觉脸热辣辣的。我在心里想“窃分不能算偷……窃分。明显地,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机会,再给他们运用的机会,这些教材文本中的词汇就会在学生的新作中熠熠生辉。

二、 在文本中获取写作的基本框架

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的基本框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作文时没有给文章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没有围绕主题行文,文章的前前后后就是纯粹的叙事,几乎没中心可言;其次,作文中没有精心设计的结构,没有一个好的框架将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显得零碎散乱,有拼凑之嫌;最后,作文没有抒发情感的路径,学生的情感不知道怎样在文章中具体的呈现出来。以上种种现象其实是学生写作技巧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天出现的,更不是一天之内就能解决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关注作者写作时的布置框架的方式,进而将这样的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以统编教材《故乡》为例,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的写法将主题充分地凸显出来。比如作者将之前的故乡与眼前的故乡进行比较,将少年的玩伴闰土与眼前木讷的中年闰土进行比较,将早年的豆腐西施与眼前尖刻的杨二嫂对比,对比之中,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表露无遗。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也运用这样的布局谋篇结构,让原文本的光芒在学生作文中的闪现。学生在写作《这就是我的舞台》就采用了《故乡》的结构方式。学生说,之前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才能,也没有可以展现自我的舞台。一次,在风雨中看到一只鸟拼命地往鸟巢里飞,学生想风雨就是鸟展翅的舞台,也許每一次的困境也是自己成长的舞台,学生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对原文本的一次迁移与运用。

三、在文本中找寻自己情感的因子

初中生好象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好像没有什么情感需要表达。写作文其实就是一次情感的流露,就是将自己的心声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看到教材中作者表述的情感时,会心有戚戚焉,也有表达的冲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寻自己的情感依托,进而让将心灵深处藏着的情感和盘托出。

以统编教材《背影》为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情感。教师没让学生作更多的文本分析,而是问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他们有哪些触动。一学生说,之前自己最恨的人就是父亲,他脾气暴躁,经常大声呵斥子女。学了《背影》这篇文章,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习作中,这位学生写道:父亲是个手艺人,附近的房子装修几乎都能见到父亲的身影,每次看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躺在沙发上,很快就睡着了,心里真有些难受。父亲回家的动作都是程式化的,敲门,换鞋,给我洗一个苹果,然后躺沙发。明显地,借助教材,学生也发现自己内心有许多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讲评学生作文时再与原文本对照,进一步提升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在文本中激发自己创新的欲望

学习文本,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基本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是写作中重要的能力,看自己,在选材方面是不是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没有脱离原先的风格,在情感的抒发上有没有新的方式。以《孔乙己》为例,教师问学生孔乙己能不能活下来,这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教师需要的也不是学生的答案,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的是学生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教师从文本中找到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点,围绕着这个点,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他们会按照原先文本的,再创设一个新的有关孔乙己下落的结尾。一个学生写道:孔乙己失踪之后,家人贴出了告示,街上关心告示的人多了起来,大家纷纷议论着孔乙己,就是没有人真去找他。后来坊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一个冬天,孔乙己冻死街头,手里拿着半瓶酒。这是学生基于文本的创新,这是学生的一次写作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写作机会,让他们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尽可能地挖掘教材资源,让他们在写作上获得切实的成长。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词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