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将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对职校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

2020-06-01张萍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职业传统

张萍实

摘 要:职业学校践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科研、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论述了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对职校教师成长的积极意义。教学上,它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策略;科研上,它给职校教师提供科研空间和动力;自我成长上,它有助于加深教师文化底蕴,提升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 教师成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49

近年来,在中职语文课标中“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的政策指导下,广大职业学校充分意识到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逐步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渗透在语文课程中,意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个例分析也蔚然成风。

一、融合地域文化,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策略

相对于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普通中学语文课而言,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本身具有教学组织较为灵活、探索空间较大的特点。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探索,能有效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立德树人”更好落地。

1.在教学准备中借力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能更容易打破课堂内外的壁垒,组织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

比起教材上略显枯燥和遥远的文本,地域文化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共同感知的文化,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笔者在日常备课中,常常有意识地选择苏州文化元素作为引入,引起学生兴趣。如教授《听听那冷雨》一课前,师生共同观摩纪录片《苏园六纪》片段,领悟“蕉窗听雨”带来的万般情愁。成长在江南水乡的学生们对这司空见惯的绵绵细雨有了深层的理解,自然就勾起了对乡愁主题的直观感受和领悟,接下来的学习也就游刃有余了。有了学生理解与共鸣作为铺垫,教师的讲课效率也就因此得到了提高。

2.在教学实施中融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如今,传统的“满堂灌”式讲授教学已经不再盛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正在逐步建构,教师更应当花功夫探索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性格活泼、感情丰富、善于动手,但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知识体系松散杂乱。利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有助于他们开展自我探索、自我学习。

如在带领环境艺术系学生学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过程中,笔者大胆淡化了文中案例,转而以学生最熟悉的苏州园林为例,鼓励学生走进园林寻找“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深入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规律。由于学生具备相应地域文化知识和环境艺术专业背景,自主学习效果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教师见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会更有信心地探索如何在日后的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良性循环和高效互动。

3.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参考地域文化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改善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

由于职业学校的现实学情限制,以“唯分数论”进行评价是极为不合理的,但如何平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设计值得推广的量化评价,一直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

多组织一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竞赛、社团等活动,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感悟融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有利于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从而得到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以苏州市语委办举办的“三话比赛”为例。该比赛引导学生聚焦普通话、苏州话和英语,积极撰写剧本、进行编排演出,展现职教风采。各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该类比赛,参赛者可在语文课程与各项评优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加分和优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能从一个崭新的维度观察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与语文学习状况、发掘他们所长,有助于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借助地域文化,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空间和动力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长期面临较为繁杂的教学与行政事务,加上自身基础和大环境限制,往往对科研望而却步。在这种状况下,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能给教师的科研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1.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积淀,能帮助教师拓展思路、积极创新,从教材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加以有意識的整理、提炼和升华,就能成为科研的最好素材。具体来说,如在选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有趣、有感、有得,“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并科学地筛选、整理出‘优秀的资源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过程。

笔者所在的团队就因为深感于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而决心踏出探索的第一步。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深知学生如果不了解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就很难提升对家乡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真正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反过来说,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没有青年一代的传承,也不能成为源头活水,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这一独特的切入点给了我们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研究空间。为此,我们自主编写了《文化苏州》教材,以丰富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课程的第二课堂。从收集、述评资料,到钻研理论、研究文献,再到实践研究、案例分析,以及总结经验、做出改进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中,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另外,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传统纸质教材囿于固定的排版、单一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接受度不高。经过不断创新和钻研,最终我们在教材中插入了多媒体课件、影视资料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源。以教材为依托开发的姑苏民俗微课和苏州诗文朗诵,通过自主创立的公众号推送,也拥有了一批固定的使用者。并且以此为依托,申请了省级课题“基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2.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研工作,会给教师带来更强的科研动力,培养教师的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不得不说,普通一线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困难重重。在编写《文化苏州》过程中,团队中的教师本身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参差不齐,年龄、性别、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加上地域民俗材料的搜集困难、行文体系的编订分歧,让工作的推进日益艰难。但是教师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对于苏州这片热土的热爱、对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厚谊。

三、根植地域文化,促进教师自我修养提高

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指出,教师发展的重点并非“育人”而是“育己”,这对于教学质量、教师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义。如何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达到自我成长,完成自我“修炼”,是教师必须终身思考的重要命题。

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这要求我们必须善用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这笔宝贵的财富,培养教师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提升地域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掌握必不可少。以苏州地区文化为例,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学著作、苏作工艺、园林、昆曲、丝绸等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无不浸润着特有的芬芳与魅力,历久弥新。若能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徜徉于此,教师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而言之,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对于职校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投身实践,“成为超前于课程与学生的发展者”,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毕竟,撇开教师的发展,我们是无从探讨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B259)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职业传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职业写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爱的职业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