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线·助力·融合
2020-06-01茅杭华
茅杭华
摘 要:新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编排灵活、题型新颖。基于学情有效使用作业本,让课堂教学更具效率,进而构建实效课堂。本文从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学方式的融合、拓展学练的结合三个维度展开实践操作,构建小学语文实效课堂的新路径,落实《语文作业本》在课堂中的有效使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统编教材 支架 语文作业本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21
2019年9月,随着统编本教材在全国中小学的全面落地,《语文作业本》的全新改编,对语文要素的把控更加精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呈现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语文作业本》作为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明确其编排特点,紧紧配合教材的编排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把作业融合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研读教材,明确编写意图
(一)凸显教材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的编写是以螺旋式的方式加以呈现,每个单元都明确了语文要素,每册课文之间的语文要素也是以层层深入式呈现。
以三四年级“阅读训练要素”为例:
不难发现,教材在对“阅读要素”的安排上,逐渐深化,逐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进行编排。
《语文作业本》从规范生字的书写到词语的运用、课文结构的梳理,课内文段的能力巩固再到课外文章的知识迁移运用,也进一步将教材课后的练习题具象、凸显化。
(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明确了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根据《语文作业本》的编写特点和思路,从课文到园地,层层递进;从学习到巩固,强化迁移,凸显了语文要素在学习交互中的落实。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的写景文章,落实“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
对比两处的习题可以发现:《语文作业本》上的图示要比教材的课后习题更加直观,有了空格的位置和箭头的指引,学生对作者游览时的方位会更加直观,借助作业本的“图画”,学生就可以快速地明晰本文的游览顺序。
二、借用支架,融合教学统一
《语文作业本》的题型多种,支架多样。增加了生活连线、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贴近生活的题型,还配有思维导图、示意图、表格等知识型支架,也有示例引导、范文学习等示范型支架,可谓“多样”“灵活”“语用”。
(一)以学为中心,贯穿课堂
《语文作业本》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如何去学的指向标。“以学为中心”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衔接性,课中穿插,突破难点。
《爬山书的脚》一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爬山虎脚的形状和攀爬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掌握相应技能,《语文作业本》上通过图示引导和泡泡语提示相结合的方式,支起了文章的学习框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的结构,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宗旨。
(二)以支架为媒,融合课堂
《语文作业本》中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将教材的课后习题精细化,更利于学生对文本和语文要素的把握。指导学生如何学是首要任务。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借用支架这一课堂辅助系统,借用不同种类的支架,灵活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用好支架、用细支架、用优支架。
1.流程图指引,优化整体感知
统编本教材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搭建支架有助于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一文,课后的第2个习题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探知。《语文作业本》的课内片段练习第2小题对此进行优化。加点的动词也提示学生,在概括时需要用到。作业本通过流程图的引导,对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优化,辅助学生概括出爬山虎的攀爬过程。
2.表格式填制,加深文本理解
四年级上册第27课的作业本上第3题:读课文,根据已给的提示,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并简要复述故事。本课的重点就是要学会复述故事内容,学生在前两篇文章的学习中可以借用作业本上流程图来掌握复述课文的方法,本课在作业本上的设计用到的是表格式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设计学生活动时,可以借用表格的填写,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泡泡语提示,促进思维萌发
没有涉及思维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就不是教育。作业本中的题目设定,既可以成为整体感知课文的支架,也可以作为促进思维训练的支架。
如四年级下册的作业本上《母鸡》一文的第4题,用两个人物的对话框以及后续练习时出示的思维泡泡图进行学习辅助。
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片段任务,让学生去感受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经过习题呈现、小组讨论等有效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也就逐渐明了了。
(三)以思维为引,活化课堂
思維,是需要慢慢培养与锻炼的。思维难度、广度、维度都要经过足够的引导和训练。《语文作业本》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一册课文都有策略单元的编排,让学生用策略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化雨的世纪》为例,作业本上设计了阅读策略迁移训练。其中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技能的迁移运用。这一学习任务的设置,在课堂上开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强化课堂的成效。
三、强化运用,注重学练结合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用语文。《语文作业本》则编排了许多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性和情境类学习任务,更加贴近生活,更侧重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一)注重情境交互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更真切的体验。《语文作业本》在引导学生“说”“写”交互方面也有一定设计编排。四年级上册作业本《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像文章中作者那样类似的体验,依据课文情节而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经历,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来,从文本故事迁移到生活实际,以点带面,学活语文。
(二)注重生活联系
统编教材在编写时候贯彻的理念就是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作业本》中“生活连线”这一版块的设计也是一大特色和亮点。以活动为轴,让语文回归生活。
例如四年级上册作业本中园地二的单元练习中的第5题为生活连线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本单元的阅读策略落到实处,学会运用。除了书籍,在生活中也会读到许多信息,阅读“气象信息”试着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取该练习,呈现杭州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观察和思考能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
(三)注重实践操作
《语文作业本》上的另一特点就是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类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搜集、整理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获得实践能力,是将语文学科侧重“实践”“综合性”的课程性质得以回归,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途径,强化语文,优化语文。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园地中设置了寻访身边的名人,给家乡的一位名人设计一张人物名片的学习活动。对于此类实践操作型的作业,可以在课时结束后,布置作为课后拓展的学习任务,最后的成果在班级进行集中展评,设置相关评比要求,此举也会激励学生在平时广泛阅读,做好笔记摘录。
《语文作业本》的改编,以多种作业形式为手段,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性评价工具,教师要用好统编教材的配套辅助工具,将《语文作业本》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巧妙借助多样的支架,架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章新其、郑慧《落实统编教材要求重新认识作业功能——〈语文作业本〉的特点与使用建议》,《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