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探讨
2020-06-01骆小斌
骆小斌
摘 要: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是课堂内外相关阅读文本的结合。教师建议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通过多次比较,做到“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力求学生的协调发展。随着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和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通群文阅读成为语文学习中一个调查和提问的过程,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交流性的课堂。本文将详细对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知,希望可以整合和发展相关教育策略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群文阅读 实践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07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水平和义务教育教材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根据教材中的课文选择“辅助型材料”,从而对阅读课文进行补充、延伸和扩展,以达到巩固和深化阅读知识的教学目的,而阅读培养策略中的群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那么,肯定会有读者疑惑,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的短期阅读学习方法,笔者将详细地阐述、说明群文阅读相关实验研究,并且希望可以通过自己浅薄的研究为中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奉献绵薄之力。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现实问题
1.缺乏应有的自主性
对于现阶段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而言,在他们的授课过程中,他们的每节课只努力完成课本上的任务,应试教育要求讲什么,他们就讲什么,课堂上多余的时间,往往只愿意用于学生的课后练习、课堂小结等一系列可以提升学生分数的事情,而从来不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或者可以提升自主能力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种教育模式的一节课上,教师的发言时间和活动时间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学生一直在接受填鸭式教育而无所事事,甚至产生烦闷、乏味、困倦等不同程度的恶性学习状态。但是,在听课时我们发现,几乎每个观察班都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到一两次,一旦一些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他们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然而成果甚微。有的学生不知如何是好,看似“热火朝天”,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班级合作过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减弱,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质量大大降低,还不如原来的填鸭式教育课堂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良好,需要课题组在课堂设计方面进行迅速改进,以达到课题研修原本预期成果。
2.组织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赞扬太多太多了,对于教师而言,不论什么样的回答,他们都会对孩子们表示自己赞同的态度。如果问学生创造性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或取得明显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应该表扬孩子,但是有些老师的表扬令人担忧。在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只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或重复别人的话,那么这种表扬就违背了发展评价的初衷,有些老师不敢马上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答案。长期来看,学生在表扬中“迷失”,评价扭曲。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涵盖激励考核的“度”,没有从实际教学方法策略方面来考虑激励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实际用途及不良反应,导致了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部分组织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1.制定合理小组主题
选题的制定和选择对小组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同一类型的不同文章,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讨论,形成共同的认知。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师自身需要明确本文所表达的现实意义和情感线,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文章结构图的绘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来进行小组阅读教学。一般有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内容比较法、形式比较法等。例如,在阅读完《我的自学生活》《我爱读书》《最后一课》等文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这四篇文章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这些文章的情感表达特点,从而使整个小组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2.熟悉文章主要内容
个性是读书的关键,阅读可以带来极强的个性培养效力,但是在现如今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只谈论阅读,而不是如何阅读,即使我们讨论了如何阅读,也很少有人会“真正”注意到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因此,学生在预习时应充分理解文章的词汇、句子和主要内容。例如,定期举办一个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阅读比賽,比如以“妖故事”为主题来进行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等名著的兴趣,并比较哪一组学生的阅读量最多,阅读面最广,阅读量最多且阅读面最广的学生还能获得一定的奖励。
3.氛围落实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现如今的教育发展流程中,往往以“1+X”立足为课本的研究方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正在逐年下降,学生们往往会认为语文学习特别困难,“听不懂”“理解不了”,一到语文课宛如在听“无字天书”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一抓一大把”。笔者认为,如果想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群文阅读氛围,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帮助学生扭转对于语文科目的一贯“不良”印象,通过适当的“热点引入”,吸引学生的目光,抓住学生的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对于学生们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视野和知识的提升发展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先从教师自身下手,以身示范,在群文阅读课堂上首先要让自己沉下心去阅读,尊重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差异性”,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不局限学生阅读的内容,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选出最适宜的阅读方法。在阅读的最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聊一聊阅读中的发现或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交流能力,比如:积累到了什么好词好句;有哪个方面的语言运用理解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述,等等。
4.落实校本编写工作
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利用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其独特的优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通过教材的不断编写及改善、深化,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我校学生和教师的识字能力和运用技能的普遍提高,还可以在“无意识”中提高我校教师制定和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课程与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场所。与此同时,由教师根据语文必修或选修教材的结构进行围绕特定目标“扩展”的多结构教育,将学生放至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需求,将“需求”融入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创造适合学生年龄的活动,在趣味中取得活动的“成果”,变成一个一举多得的培养策略。
5.科学指导学生阅读
虽然学生是小组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学校开设阅读课。教师的指导是小组阅读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参与阅读主题的制定和阅读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科学地阅读合适的文章,保证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根据“人文主题”的议题,可将《背影》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与《藤野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指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经过阅读,学生们找出了它们的不同点:《藤野先生》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背影》表达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愧疚、思念之情。在选题中,教师可以提出几个示范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或拟定一个阅读题目。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并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内涵和表达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入群文阅读的思想和方法,努力克服单一阅读教学中“世界统一”的局面,在语文主要素质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使其不仅涉及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涉及当前語文教育理念的创新。笔者相信,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必须是“光明”且“伟大”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的设计也会越来越完善,走向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改革“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娟辉《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人文之友》2019年第14期。
[2] 包李花《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华夏教师》2020年第4期。
[3] 欧华玲《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夏教师》201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