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微思政”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德育实践研究
2020-06-01杨艳梅刘心军王小花张艳玲娄志刚
杨艳梅 刘心军 王小花 张艳玲 娄志刚
摘 要:文章探讨了高等院校依托“互联网+”的技术升级,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慕课APP的形式,建立“内容为王、交互为法”的新型思政教育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技术在“微思政”宣传教育中的参与度,加深了高校学生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程度,起到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指导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微思政;两微一端;交互平台;高校教育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是社会创新2.0工程衍生的战略新形态,在信息传媒领域,更是以内容丰富、信息及时、交互性强、利于监管的特点,掀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信息化改革浪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导高校学子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对新形态下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指导性意见,即面对占全国网民1/5的大专群体基数,结合大专院校学生的网络参与习惯[1],打造基于“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慕课APP平台)的思政教育平台[2],构建思政教育与大专院校学生的“黏合剂”。
本研究探讨了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主体在“微思政”的新形态下,不仅要做思政教育工作的受益者,还要做新浪潮的引领者和主导者。故此,本研究将从“互联网+微思政”的平台搭建着眼,讨论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微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育反馈于技术的良性循环。
2 “互联网+微思政”的平台搭建
2.1 “互联网+微思政”的技术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以“互联网+微思政”这一新形态进行的高校德育工作已有起色,多所高校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和慕课平台推送“微思政”的相关内容和课程[3],同时开放了思政公开课、思政微电影等校内活动以及结合当地的特色红色旅游资源进行高校思政工作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微思政”形式的丰富度和知名度。但就目前的结合方式而言,许多高校只能从会议内容、红色历史、专题报告等方面展开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学子的参与度、互动度并未得到显著的提升,没有利用好“互联网+”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同时存在内容信息滞后、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格的现象,这不符合“互联网+微思政”的工作推广进程,没有实现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搬运传统媒介思政教育信息。因此,需要立足于“互联网+”的技术本质,对思政工作进行有机整合。
2.2 “互联网+微思政”的创新思考
与传统的思政教育媒介相比,计算机专业背景下的“互联网+微思政”具有如下的创新特色。
2.2.1 渠道宽广
以往的思政教育只能在高校内部形成单一渠道的闭环传递,如依靠校园广播站、思政教育课程。“互联网+”则提供了开放式的信息渠道,能够从大专院校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和慕课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时间覆盖率和人群覆盖率。
2.2.2 内容丰富
由于“互联网+”渠道的拓宽,思政教育突破了学校闭环,形成了以全网丰富的思政资源库为依托的开放式平台,能够实时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思政教育信息进行整合和传递,并且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地向不同受众(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行政群体)传递相应的内容信息,提高内容的精准度和及时度。
2.2.3 互通沟通
“互联网+微思政”的最大特色在于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由高校教师向学生群体单向传递的方式,提供了双向沟通的可能性,在良性的互动交流中加深学子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和体会,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参与“微思政”平台的部分建设和管理工作,从思政教育的受益者向参与者转化。
2.3 “互联网+微思政”的技术实现
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在于学生既是“互联网+微思政”形式的受益者,同时可以是“互联网+微思政”形式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能够利用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团队,打造出集渠道拓展、内容收集、信息监管和交互沟通为一体的思政教育平台。
2.3.1 技术实现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利用前期的工作实践,如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慕课平台下高职院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等课题实现校园内部互联网与外部网络的接口整合,形成丰富思政渠道、扩大信息库的技术基础。
2.3.2 技术实现的具体方法
依托于上述技术基础,本方案采用特定的技术实现方法构建“互联网+微思政”的教育平台。
前期調研:结合现有的“互联网+微思政”结合的案例,分析其在学生参与度、互动性方面不足的原因,做到有针对性的改进。
大数据分析:通过计算机学院的专业技术,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出高校学生的上网习惯、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兴趣关注点,从而通过推荐算法实现思政教育信息内容的针对性推送。
3 结语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互联网+微思政”这一形式具体应用时存在的渠道单一、内容良莠不齐、监管不力、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依托计算机学院的专业技术优势,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方式,开发了一套打破传统思政教育闭环的开放式思政信息交互系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可监管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受益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活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因势而新: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J].南方论刊,2018(9):98-102.
[2]邢萍.“互联网+思政教育”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J].传媒论坛,2018(15):128,130.
[3]林晓钦.“微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利用探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