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书
2020-06-01伊林
伊林
文字不仅从一个国家搬移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民族流传到另一个民族,此外还有多种的变化。最初,文字是刻在石头上面的,后来才写在芦叶上面,后来又从芦叶上面搬到了蜡版上面,从蜡版上面搬到了羊皮上面。到了最后,才搬到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头上面。
譬如一棵树,从沙土上面长出来的,和从肥沃的土质上面长出来的,完全不一样。文字也是如此,生长的地方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文字刻在石头上面的时候,笔画全是硬而挺直的。写在芦叶上面,笔画就变成弯曲的了。从蜡版上面长出来的文字,弯得和钩子一般。在陶土上面的,却都是有棱角的,像星儿角儿之类。可是到了在羊皮上和纸上书写的时候,文字也会时常变花样儿,简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下面的图,便指示着在各个不同的时代用各种材料记录出来的文字。
一看就明白:刻在石头上的字,都很工整,笔触是硬的。刻在蜡上面,就变成弯曲不整齐的了。写在羊皮上面的时候,笔触又是圆匀而精细的。开头看起来,你会当作这三种文字,是用三种不同的字母写的。谁知这些全是拉丁字母,不过写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面罢了。
你看文字多会变花样啊!
现在我们日常惯用的铅笔和纸,其实发明得并不多久。要是追溯到最早,当人们开始描画那些史前时代的图形的时候,所用的一套方法,简直困难到不可思议呢!在那时候没有一定的写字工具。怎么样写法,写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没有一定办法,每人都得自己想办法。
凡是一切落到手里的东西,都可当作写文字的纸头用。例如:一片羊的肩骨,一塊石头,棕榈树叶子,陶器的碎片,野兽的皮,一片树皮等等,不管是什么,都是好的。
这些用骨头、陶器和棕榈树叶子做成的书,现在除在博物院里外,已经见不到了。可是还有一种古代人所用的书写方法,我们至今还用着,这就是石头上刻字。
一本石头上刻成的书,是最经久的书。
四千年以前,埃及人在庙宇及坟墓壁上刻着的全部历史,能够一直保存到今日。同样,现在我们也常把重要的文字刻在石碑上,以永垂不朽。
可是用石头做书本子,这样的事在现在到底已很少见了。这有两个原因:一则因为石头上面刻字,没有纸上抄写容易;二则因为一本用石头刻成的书,至少也得有几百斤重,要翻开看的时候,就得用起重机,而且这样的书,你不能放在家里读。你也没法子从邮政局里,投寄一封石头刻成的书信。
因此人们曾经费去很久的时间,想找寻一种可以记录文字的东西,这种东西必须很轻很薄而又很经久。起初试验过用黄铜。至今还留下许多铜碑,上面刻着文字,这些都是做古代王宫和庙宇的装饰品的。
但不论是石刻的书还是铜刻的书,都太笨重,不好搬运。而且最糟糕的,在硬性的石头或黄铜上面,要刻上文字,非常艰难。比方说,现在我们的著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必须穿上一件皮制的工作衣,两手拿着斧头和凿子,干那石匠的勾当,你说能不能行呢?
这样,如果要著成一页的书,必须拿斧头凿子,干一整天的苦工才行啊!
从这些想起来,我们现在所用的书写的方法,确实比古代高明得多了。可是纸头不能十分经久,这倒是真的。古代的人们想过多少时候,要找出一种东西,像石头那样经久,又要像纸头那样容易写字。到最后,居然想出来了!
很久以前,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和阿舍里亚人早就用过这方法。在古琼占克这地方,古代尼尼微城的废墟,一个名叫黎华德那胥的英国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了阿苏尔巴尼泊尔王的图书馆。说也奇怪,这一座图书馆里却找不出一片纸头。
原来这些书是用砖头做成的。先制成了厚而大的平滑的泥砖,随后用一只带三角尖的小凿子在砖头上面凿成文字。
凿子钻进去的时候很深,可是拔出来的时候很快。因此每一笔画,开头是颇粗的,尾巴上却很细小,像蝌蚪的样子,古代巴比伦人和阿舍里亚人能够很快地在整块砖头上,写满这一种蝌蚪字。
要让这砖头耐久,所以凿好文字以后,先用太阳晒干,再送给烧窑的去烧一下。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书,不会被火烧掉,不会潮湿霉烂,就是老鼠也不会噬坏它。自然,掷在地上,是要碎裂的,可是仍旧可以把碎片拼合起来。尼涅夫地方的古代图书馆里的砖头书,大半是破碎的。可是经过许多学者的长久工作,终于拼合起来,恢复它的原状了。
尼涅夫图书馆里一共有三千块砖头。可是砖头却不能像纸头那样装订起来,因此每块砖头上必须注明书名和砖头的号数。
此外每块砖头上,都有图书馆的印记。这自然更容易明白。
阿舍里亚人不仅用泥砖写字,而且也用泥砖印刷。他们用宝石斫成了圆筒形的钤印。圆筒外面刻成了凸出的花纹。在国王和外国订立条约的时候,就用这圆印在泥砖上转过去,就在砖上显出明显的凹形花纹了。
说也奇怪,现在在布匹上印花纹也是用这个法子。还有一种印刷机,把铅字浇在滚筒上面,难道这竟是阿舍里亚人发明的方法吗?
古代的许多契约、账单、发票,保存到现在的,都盖上印章。印章附近又往往签着名字,或者有一个手指印。这大概是一个不会写字的人,所以用指纹来替代签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