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忘却的镜头

2020-06-01蔡明

莫愁·小作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定格作文题作家

【文题回放】

镜头,摄入人事物景,定格瞬间永恒。镜头,展现自然风光,记录人生旅程,镌刻时代印记,呈现社会百态……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命题透视】

这是2020届江苏各大市最近的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南通习惯上称之为2.5模,即在二模与三模之间的一次模拟考试。

认真分析本届高考备考的南通方阵的作文模拟题,我们会发现:一是在材料作文题型上,始终如一的是话题型材料作文,或者说是有一个中心词的材料作文题。2.5模的话题或中心词非常明确,即“镜头”。 二是材料的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关联很紧。一模的“共赢”是直接引入时代主旋律,且紧跟201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二模的“记忆”和本次的“镜头”,准确说是暗合时代脉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记忆”与“镜头”虽然字面上是两个关键词,但从写作意义上看,交叉与重迭之处相当大。 题型上如此坚守,主题上如此强化,这在惜时如金的高三模拟考试中也是难得的风景。

【审题提示】

审题的关键处在于准确阅读材料,并把握写作的用力点。 2.5模的作文题围绕“镜头”这个中心词展开。我们要明确各句的重点,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本质上是说镜头的基本作用与功能,可以将人事物景等摄入其中,让瞬间的发生定格为永恒的画面,让在时空中流动、生动、美妙的一切能够固化、静态地记录、留存、收藏下来。这个镜头更多的是针对物质存在的照相机、摄影机等光学镜头而言的。 第二句,主要是从第一句中的“摄入人事物景”这一对象的具体展开,也是对“镜头”的作用与意义的由小到大的列举。但这里的镜头不只是光学镜头,而是就拍摄下来的画面、片断等具体内容,即摄入留存下来的“镜头画面”而言。

从材料的阅读可知,镜头无论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呈现的镜头是否令人感动、难忘和有价值。可以发挥的是光学镜头的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方面内容的渗透,增加内容的新鲜感,写作的角度也会有新意;具有镜头属性而并非是镜头的对象的巧妙选择,也是一种智慧;对所写镜头的生动描绘与准确再现以及对镜头内容、涵义、意义的深刻挖掘,恰恰是这篇文章必须用力的地方。

【写作陷阱】

1.罗列镜头,掉书袋。受“镜头,摄入人事物景”的影响,用所见所读的画面镜头堆砌成文,而疏忽了“定格瞬间永恒”的意义揭示与价值挖掘。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抓住材料第二句话中的任意一个分句,如“展现自然风光”或“记录人生旅途”等去写文章,丢掉了核心话题“镜头”,冷落了材料的更多提示。

3.材料对“镜头”只有提示和列举,并未进行概念的界定和真正内涵的陈述,这对命题人来说,或许是有意留给考生发挥的地方。

4.材料只在功能意义上提示,而重在说理的文章,往往满足于功能意义这一浅表层面的滑行,缺少多维、发展、联系地看“镜头”、析“镜头”的深刻、独到、新颖的呈现。

【佳作点评】

作家的“镜头”

孙欣

贾平凹有言:“最好的风景是站在街头看人。” 不禁莞尔。其实于作家而言,镜头便是那一双双洞察世事的明澈双眸,以纸为胶片,笔落为快门,众生万象皆在镜头下定格,时代的风云便在一代又一代作家的镜头下镌刻为无法抹去的永恒。 贾平凹的镜头很犀利,他写《人病》,嬉笑怒骂中,世事凡尘、人情练达无不落入笔端。他的镜头总能射向不堪入目的角落,污秽和交易总会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名人》的丑陋與不堪,一片《落叶》的生死与痛苦,都会在他的镜头下诉说,历史的画卷因此而黑白分明或者诡谲陆离。

他曾和汪曾祺一起去吃“老友面”,可他俩的镜头似乎不在一个聚焦点上。汪曾祺的镜头喜欢明媚、温润和风轻云淡。 汪曾祺总爱将镜头射向大青山下的那十三朵山丹丹,玉渊潭的槐花,大别山的紫穗槐……仿佛将一切自我情感尽数收敛,却又在画面的光影闪烁间,将故人的一点一丝踪迹悄悄纳入其中,不动声色。他的镜头下似乎总是平淡的风景,是民俗风情,是柴米油盐,是各种小吃,可恰是在这平淡的摄入中,将众生的儿女情长与作者个人的散淡明澈,圆融成他独具风味的世间万象。

毕飞宇似乎很喜欢汪曾祺,他的镜头直接观照着弱势群体。他凭一部《推拿》“红遍”大江南北,可他的初衷,仅仅是源于一个固执的悲悯情怀:全国有500万盲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人口,为什么没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不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于是,他默默背起相机,走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为歌颂每一点真情与温暖,揭开每一缕无奈与辛酸。

作家们的镜头好像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的勇敢暴露残酷与肮脏,有的体恤弱小、关注众生。可是,他们的镜头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愿意将镜头射向生活的根部与社会的底层,让越来越多的世间百态和平凡人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恰如普鲁斯在《点灯人》中所言:“作家是不独立于世的。”他们拉着或长或短的镜头,行走在神州大地的每一片土壤上,抱着记录时代、镌刻生命的使命前行,不孤独,也从不彷徨。

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看人,街头最是人间烟火处。最长的镜头是将众生万象一一录入笔端,用良知与人性书写一个时代的兴衰与荣辱。或许,这就是作家的使命,这就是作家的敏锐。

不,这是作家的镜头。

【点评】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写作。这里的“镜头”既不是光学镜头,也不是照相机、录像机所拍摄的画面镜头,而是具有“镜头”功能的作家的眼睛所录下的世态人情和人间万象。文章的组织与布局也很精巧,衔接与过渡也不露痕迹,最后的议论和升华也能借助引用,举重若轻。如果能在内涵和意蕴上稍稍丰富一些,或在主旨上向纵深处略有推进,则会成为翘楚之作。

【佳作点评】

镜头

南通某考生

透过镜头,我似乎仍能感受到士兵们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这是唯一一位亲历卫国战争的女记者胡济邦的镜头。她以柔弱之躯参加卫国战争,哪里有战火她就奔赴哪里,她将镜头对准了英勇抗战的士兵们,留下了战斗英雄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一个个瞬间。同时透过她的镜头,我们也能感受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胡济邦的镜头不仅仅是她必备的工具,更是她的“武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历史,将瞬间变成永恒,英勇的战士因此而流芳并鼓舞了无数人的信心、意志;敌人残酷的暴行因为镜头而留在了民族永久的记忆中,使人们勿忘历史,不断前行。所以于我们后来人而言,镜头又是一个通道,连接了现在与过去,传承了精神,同時也警醒着我们。倘若没有镜头的记录,我们无法知晓历史的变迁,我们将会变得狭隘、满眼当下事。

柴静的一句话令我深受触动,“作为记者应敬畏自己手中的镜头,它记录下新闻现场。有时自然之声胜过千言万语。”的确是这样,镜头不会说谎,它所呈现的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事实,它具有力量。

3·15调查记者为了调查事情真相,只身隐藏身份进入犯罪团伙内部。在她们的镜头下,犯罪分子制假贩假的过程无处遁形。一经发布,他们便落入法网。小小的镜头对准了阴霾,起着关键的作用。也许常处阳光下的我们并不知晓这些黑暗,但镜头用它逼人的光为我们拂去了阴霾。

打假记者手中的镜头是阳光,揭露黑暗并驱逐黑暗,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镜头各种各样可大可小,用途不一。有些人用镜头掩盖真相,美化粉饰。生活的小确幸固然值得欣喜记录,而当时代的一粒灰落至我们的肩头上时,我们不应该沉默,更不应粉饰太平。拿起手中的镜头对准那些真正值得并且必须记录下的事,定格瞬间,让后来者不至于一直处于蒙昧之中。

关上镜头,沉思良久。

【点评】

这是一篇重在言理的考场作文。文章紧扣话题“镜头”,阐述了镜头记录真相、定格永恒、彰显力量、驱逐黑暗等功能与意义,与作文命题中的材料内涵一致。并于结尾部分,表达了作者的基本主张:我们手中的镜头不能粉饰太平,掩盖真相。遗憾的是语言的气势与理性的力量尚有不足,缺少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见识与思想,否则,文章的品质将会提升一个档次。

【备考演练】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 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选自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题)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

蔡明: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猜你喜欢

定格作文题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咔嚓”,定格的街景
我和我的“作家梦”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定格
定格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