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偏不倚,张弛有度

2020-06-01刘俊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省略主旨文言

刘俊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其文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阅读素养?笔者从朗读教学、内容理解、主旨把握、文言现象等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朗读教学不“过度”

为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笔者以为,在朗读教学中,应以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内容为主。

如教学《铁杵成针》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一读扫除障碍,通过自由读、个别读等方式,读准文中两个多音字“传、还”,并且掌握据意定音的方法;二读明晰节奏,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通过倾听感受教师读文言文的方法,注意停顿才能读出节奏的变化,并且跟着教师一起画节奏,为以后阅读文言文做好铺垫;三读初步感知,通过默读,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文章讲了一个发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有什么人物出现的故事,这样对他们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诵读对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但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不要让他们觉得文言文“高不可攀”,而是要“亲之敬之”,不妨将诵读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揣摩文言文的韵味。

二、内容理解有“温度”

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以通篇翻译来检测学生理解,本来灵动活泼的文字一下子变得僵硬死板。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笔者以为,学生能大概说出意思即可,千万不可落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窠臼。作为教者,我们应将内容的理解变得生动鲜活,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我们可抓住“辩”,让学生通过读文,说说两个孩子各有什么观点,分别有什么样的理由。这样理解,学生乐在其中,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沉闷。

当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课后习题,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理解的方法,比如扩词组词法、结合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等,从而提升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主旨把握讲“厚度”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主要意义、目的或主张。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应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让学生建立起感同身受的价值判断,提升把握的“厚度”。

如《铁杵成针》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上不能轻言放弃。教学中,我把“指挥棒”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品味李白心中的苦与酸。我问了三个问题:“李白原来表现怎么样?后来呢?从他的行为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说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更加开放,没有道德绑架,也没有价值判断的“影射”,学生在畅谈中明晰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我适时提问:“你觉得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吗?李白暂时放弃了学业,你能理解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表示理解。但到这里是不够的,必须再往前迈一步,我又告诉学生:“你看,在困难面前,连一个伟大的人都有畏难情绪,这很正常。但是,一个伟大的人必须具备伟大的品格,李白就是这样的人。”

四、文言现象重“宽度”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多用省略等都是文言文独特的文言现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取舍、为生所用呢?

1.于省略处巧妙拓展

文言文注重省略,如“人問之”“问之,曰”等。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明白“之”的意思,让学生说说省略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足以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巧妙地捕捉一些文言特点,进行有效拓展。如《铁杵成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之乎者也”这几个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这里也出现了“之”,指的是什么?

生:在这里指老媪。

师:同学们很聪明,这里的“之”指一个人。其实,前面的《精卫填海》中也出现了“之”。(出示: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的”的意思。

师:你们看,不同的语境中,“之”的用法是不一样的。文言文表达十分精练,经常使用省略,比如,谁过是溪,谁逢老媪,谁问,谁曰,文章都没有说。问之,问了什么,也没有说。现在,我们就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当时的画面。

师:老奶奶,请问您在干什么啊?

生:我正在磨这根铁棒啊!我要把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师:(很吃惊的样子)这么粗一根铁棒要磨成绣花针?老奶奶,这怎么可能,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生:怎么不可能?我就这样一直磨,一直磨,总会成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围绕出现的“之”,先是建立与前文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之”的不同用法,为以后学习这个字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另外,我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巧妙的“补白”,不但补充了“之”字交代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情境的追问中,学生很巧妙地捕捉到了文章所要传达的核心要义。

2.一字多义注重联系

一是注重横向联系,如在学到《铁杵成针》的“之”时,我们可以联系《精卫填海》中的“之”,两者比较,发现异同,可由它们出现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猜测它们的意思,从而建构起对“之”字的前后联系。二是注重纵向比较。如《学弈》一文中一连出现了五个“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出现的位置,建立“之”与句子前后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之”的意思,这样,学生对“之”的认识就是立体的。

此外,小学阶段文言文中还出现了句子倒装、汉字通假等现象,我们不必将概念生硬地搬到学生的面前,可通过朗读、练习说话等方式巧妙理解。

总之,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有“度”,这样既体现教材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更加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偏不倚,张弛有度,才是文言文教学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省略主旨文言
“省略”讲解与训练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办手抄报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