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澜沧江源调研纪实

2020-06-01文丁

青海湖 2020年3期
关键词:澜沧江源头青海

文丁

作为一名水利人,我对祖国的大江大河,特别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也喜欢寻根探源。2017年5月来青海工作后,我利用基层调研之机,探访了长江、黄河的源头,但由于事务繁忙,多次与澜沧江源头擦肩而过。随着保护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三江源头以及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实地探访、系统保护澜沧江源头的念头愈加强烈。三年来,为了结心愿,补人生之憾,我怀着对澜沧江的崇敬之情几度深入澜沧江源青海段进行调研,并翻阅志书,查证求实,有了更多感知和思考。

从历史记载认知澜沧江源

壮丽旖旎的澜沧江,古往今来,曾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扉,使他们诗兴涌动,写出了无数著名的诗词曲赋。东汉年间,古乐府《渡兰沧歌》是最早描写云南大理州永平至保山澜沧江景况的诗歌,歌谣云:“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津,为他人。”明代万历年间周宪章《沧江》诗云:“浪沧原汉渡,环绕向三崇。黝黑三为渍,幽沉海若通。峡高江面缩,石叠濑声雄。安济云山下,常怀疏黹功。”以此赞美云南大理云龙县一带澜沧江的地理、史貌和奇景。清代诗人黄桂在《沧江赋》中写道:“滇南之迤西,有江汹汹。盘江带碧,捍围苍龙。奔腾万壑,缭绕千峰。盖西域之发派,而南海乎朝宗。以其出鹿石山,旧有鹿苍之号;抑又称曰兰津,此经兰州之道,厥后定其嘉名。”这段词赋把澜沧江的发源地、险峻神奇的景象及名称的来历作了介绍,鹿石山乃唐古拉山别名,故澜沧江得名“鹿苍江”。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的云南省兰坪县,古称兰州,故得名“兰沧江”。“观水有术,必观其澜”“风行水波成文曰澜。澜,连也,波体转流扭及连也”,乃“澜”的本义,后正名“澜沧江”。

澜沧江地区历来被描述为“中亚细亚高原上地势最高和人类足迹最难到达的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意为“众水之母”,被称为千古“无源之水”,因其源头深处内陆高寒地带,青藏高原腹地,古人探源罕至,笔墨记载少有。多年来,国外的一些探险家努力寻找澜沧江源头,十多次考察都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自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包括法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在内的国际著名机构资助和支持了十几支探险队进入河源区,寻找河流的源头。1866年,六个法国人从越南湿热的沼泽地,到中国西南部寒冷的山区,通过艰辛跋涉,未能提供充足证据确定其源头。1899年7月,俄国地学协会委员柯兹洛夫率西藏探险队进入青海,在今海西州都兰县巴隆滩设立测绘所,翌年5月,南越布尔汗布达山、巴颜喀拉山,至玉树州杂多县东部扎曲一带,进行测拍采集,归国后出版《俄国地理学会1899—1901年勘察汇集》。民国三年(1914年),天水人周希武作为甘肃勘界大员周务学的随员,与洮阳牛载坤合作赴玉树考察。牛氏“冲寒冒险”,遍历测量,制成玉树地区简图,周氏“访问长老,参考图志”,查阅旧时档案,写出了《玉树调查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澜沧江源头及其周围水流情况。《玉树调查记》载道“澜沧江上流有二源:北曰杂曲河,南曰鄂穆曲河”。1964—1986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青海草原工作队、玉树州农牧业区划办公室、玉树州草原工作站等,先后完成了澜沧江源各县专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编制了综合畜牧业区划等。1985年《青海日报》连载刘庆海撰写的《澜沧江源头探奇》,载道,澜沧江在玉树境内叫杂曲河,它始出于扎纳日根山,倾斜至杂纳荣草原的多湖区群果扎西滩,流经杂多县境内。群果扎西,吉祥的水头,一泻千里的澜沧江源头。 1987年4—11月,玉树州文化局藏族干部尕玛图嘎只身一人徒步澜沧江考察,走完中国境内澜沧江全程,拍摄图片3000余幅,写下10多万字的考察记录。

相对于长江和黄河来说,澜沧江没有专门的“河流管理委员会”,其源头也是到了现代才确定的。1994年,青海人林海涛陪同法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等人寻找澜滄江源头,1997年出版了《最后一片荒蛮之地——湄公河源头的发现》。 1999年6月,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量测澜沧江源,将一面蓝色旗帜用石块压在冰川边上,他发现澜沧江源头吉富山。

2002年9月,刘少创量测结果最先发表在武汉大学出版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并提交国际湄公河委员会。1999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公布了中国德祥澜沧江考察队提出,澜沧江源头位于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并立下刻有“澜沧江源”字样的石碑。

从自然数据看澜沧江源

澜沧江—湄公河,古名兰仓水,藏语拉楚,意为“獐子河”,是世界第八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全长4909千米。根据普查,国内部分河道全长2194公里,流域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大国际河流和最重要的跨国水系,是东南亚文明发源的摇篮,被誉为“东方多瑙河”。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唐古拉山北麓,河源高程5260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3省区,流域涉及青海玉树州3个市县、西藏2个地区10个县、云南8个市州32个县市区,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缅甸与老挝的界河,称湄公河。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在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南海。根据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和地下水总资源量741.52亿立方米,占西南诸河区水资源总量的12.8%,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6%。

澜沧江青海段流经玉树州杂多、囊谦两县,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正源扎曲河藏语意为“从山岩中流出的水”,与左岸支流子曲均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北麓,东南流至西藏昌都与右岸支流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青海省境内干流河长448公里,集水面积3.7万平方公里。扎曲源头两岸羽状分布着众多山岭,形成深切500—1000米的“V”型峡谷,但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相对平缓,河谷平浅,河源谷地有大片沼泽,北部有冰川分布。根据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00年系列成果,青海境内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108.91亿立方米,占澜沧江流域(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4.7%,占青海省水资源总量的17.3%。此外,自西藏入境水量17.07亿立方米,青海省出境水量为126.0亿立方米。

澜沧江源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育,呈树冠状。较大的一级支流有扎那曲、阿涌、布当曲、沙曲、班涌、各若涌、宁曲、子曲、昂曲等。根据普查成果,发源或流经青海省境内的河流中,共有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大小支流213条,其中一级支流47条,二级支流111条,三级及以下支流55条。除干流扎曲外,扎那曲、阿涌、布当曲、宁曲、子曲、昂曲等6条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昂瓜涌曲、昂纳涌曲、托吉曲、色汪涌曲、扎那曲、阿涌、布当曲、沙曲、班涌、宁曲、子曲、昂曲等12条一级支流均长于50公里。根据2018年监测数据,扎曲香达断面、子曲下拉秀断面水质均为Ⅰ类,河流水质优良。

澜沧江源区湖泊星罗棋布,共有206个,总面积约3.48平方公里。大多水面面积小于0.01平方公里,湖面面积最大的为白马海,位于玉树市下拉秀镇以东约30公里处,属草曲流域外流淡水湖,面积1平方公里。澜沧江源处于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94毫米,源頭以北区域多雪峰,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冰川20多个,最大的冰川是色的日冰川,面积17.05平方公里。冰川总面积124.75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24.75亿立方米,年融水量1.65亿立方米。

青海境内澜沧江流域现有玉树市下拉秀和囊谦县香达镇两处国家基本水文站及2处雨量站。下拉秀水文站于1981年设立,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下拉秀乡,海拔3820米,控制面积4125平方公里,至河源距离162公里,至河口距离124公里,为澜沧江扎曲支流子曲的干流控制站。香达水文站于1959年设立,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上游16公里大桥处,海拔3710米,控制面积16959 平方公里,至河源距离377公里,为澜沧江上游段扎曲的干流控制站。

青海境内澜沧江流域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绵延,层峦叠嶂,雄伟壮观。流域内高山、冰川、峡谷、高平原丘陵、盆地、沼泽等各种地貌均有分布。西北和北部与长江流域相邻,分水岭以东、以南地势逐渐降低。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海拔5876米,终年积雪,有第四纪山岳冰川分布。流域内主要出露石炭系以后的地层,地层分布有沉积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灰岩、石英砂岩、土黄色砾岩、砂质灰岩、紫红色砂岩、橘红色砂岩、砂砾、砂土、亚砂土及卵石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玉石、煤、硫化铜钼矿、黄铁矿等。青海境内澜沧江流域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以农畜产品加工和建材行业为主。2018年,流域内人口18.89万人,城镇人口4.94万人,城镇化水平26.2%。地区生产总值25.8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6.4%、32.1%、21.5%。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各乡镇均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各类大小牲畜98.66万头(只),主要有牦牛、藏系绵羊、马、山羊等。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有零星农田分布,主要作物有青稞、芫根、油菜等,耕地面积14万亩,灌溉面积4.62万亩。源头区有大片原始森林和草原分布,草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3.85%。包括高寒干草原草场类、高寒草甸草场类、高山草甸亚类、高寒草甸草场类沼泽化草甸亚类。澜沧江青海段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大黄、川贝母、秦艽、雪莲、沙棘、黄芪、冬虫夏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胡兀鹫、白唇鹿、雪豹、野牦牛、藏羚羊,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盘羊、岩羊、藏原羚、赤狐、猞猁、旱獭、高原兔、雪鸡、雪鸽等。河湖水域有光唇弓鱼、前腹裸裂尻鱼、裸腹叶须鱼、裸鲤、乌鳢、青海花斑裸鲤、小鳞红尾鲤鱼等多种鱼类。

从心力脚力感知澜沧江源

2019年8月16日,我在参加玉树巴塘机场改扩建暨场外配套工程现场推进会后,乘车前往杂多县,沿着澜沧江溯源而上,颠簸8个多小时、行进400公里后,下午6时许,到达了位于杂多县扎青乡达青村吉富山腹地的澜沧江源头。当踏上江源这片神奇的土地,望着刻有“澜沧江源”四个大字的石碑,看着猎猎翻飞的经幡,凝视向往已久的澜沧江源头活水,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保护好澜沧江源,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站在石碑前,我与同行人员在碑前宣誓,并按照当地风俗,敬献了哈达和青稞酒,表达对江源、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

在走完举世闻名的三江源头,实现心中多年夙愿的同时,我不禁为澜沧江和长江、黄河的源头诞生在同一个“摇篮”的神奇而感叹不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冰峰下的长江,源头是冰雪雕琢的世界,绵亘几十公里的冰塔林犹如座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婀娜动人,体现出大自然的博大胸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像一条横空出世的金色长龙,源头湖泊、溪流星罗棋布,水丰草美,景色壮观。而澜沧江源头作为珍禽异兽的欢聚之所,沼泽遍野、景致万千。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再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的源头竟是如此之近,血脉相连。

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澜沧江源头,高海拔带来的不适比较明显,头隐隐作痛,心跳加速,但大自然带给身体的不适远远抵不了江源景色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峰高及天的山脉手挽手、肩并肩横亘眼前,层峦叠嶂,雄伟壮观。山脉阳坡,或许是气候变暖的原因,冰川已消融,砂石裸露在外,不知是在无声诉说着沐浴阳光的喜悦,还是经受风雨侵蚀带来的哀伤。山脉阴坡,则是像洁白的玉带一样镶嵌在雪峰上的冰川,煞是好看,大自然的神奇震撼着我的心灵,心中默默感谢孕育了大江大河的雪峰冰川。脚下是像地毯一样柔软的绿草地,如同钻石般珍贵的甘露一路欢歌、奔流不息。走到江边,双手捧起清冽的江水,轻轻喝一口,甘甜清凉瞬间沁人心脾;擦一擦脸,洗去一身的疲惫。自己不由得为能在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工作而骄傲。探访澜沧江源头,来回约17个小时,行程近千公里,累并快乐着。

从保护发展探知澜沧江源

长期以来,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针对澜沧江源头地区开展的专项调研、考察工作很少,缺少野外调查的成果资料,特别是香达水文站以上地区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极为薄弱,属于科学资料的匮乏区域,不能满足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大对该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基本情况的认识和了解,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在澜沧江源头考察期间,我与随行的省水利厅、生态环境厅及玉树州政府的有关同志对沿途河流、植被、雪山、冰川、地形地貌等基本情况观察探讨,形成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澜沧江源头的粗浅认知。

一是深入推进地理信息权威发布工作。长久以来,三江源区域内的长江、黄河源头多次被探索,并将源头权威地理信息公布于世。一直以来,澜沧江被称为“无源之水”,发源地界存在争议,其文化源头位于一个叫扎西气娃的高寒湿地,而地理源头位于吉富山谷。建议在系统考察、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对澜沧江源头位置予以权威认定,在源头树立国家地理标志,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二是着力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澜沧江源区存在海拔高、气候寒冷、氧气稀薄、交通不便、人居环境差、缺乏观测站网等诸多不利条件,尤其是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无水文站点,缺少水量、水质控制性监测断面,水生态监测刚刚起步,基础数据缺乏,不能满足开展研究与保护工作的需要。建议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工作力度,尤其要加强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机理与影响因素的科学研究,为更好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提供基础支撑和技术服务。

三是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2015年青海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表明,澜沧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392.7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26%,主要侵蚀类型包括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以冻融侵蚀的面积最大,占土壤侵蚀面积的73.18%;水力侵蚀面积次之,占25.82%;风力侵蚀面积最小,占1.00%。从考察沿途所见来看,源区的水土流失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很大,侵蚀类型多样。冻融侵蚀主要发育于冰川消退处和高原冻土融化区,严重的地方在山体顶部形成了大面积的裸露岩石表面,在山脚积聚有大量的冰川沉积物,极易诱发水土流失;另外水力侵蚀广泛发育,在多处坡面上看到各种类型的侵蚀沟道,沿途河流泥沙含量较大,水土流失不仅对河道安全有严重影响,而且威胁着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分析原因,除自然因素影响外,以畜牧业为主的人类生产活动、药材采挖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也对水土流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对本区域水土流失发生规律的认识;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预防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型、分区域制定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维护澜沧江源区的生态安全。

四是大力开展区域植被调查研究。澜沧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有着独特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独特,目前对很多植物资源了解甚少,一旦植物物种灭绝或者生物多样性下降,将永久失去对其研究的机会,同时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区域植被自然演替过程缓慢,生态环境异常脆弱,植被一旦被破坏极难恢复,开展本区域植被研究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对源区植被的调查研究,通过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观测手段、基因工程技术和试验手段,开展源区的植被调查,研究相关机理的形成机制,并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部分植被和植物资源的长期监测站点,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植被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五是积极推进特许经营工作。去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根据2016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打造澜沧江森林大峡谷览胜走廊,塑造国际河流源区探秘胜地”的建设目标,与“漂流中国”达成合作协议,扩大昂赛大峡谷生态体验漂流国际影响力,持续不断举办“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杂多站徒步活动、“澜沧江国际漂流节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澜沧江昂赛大峡谷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群眾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其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试点,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98个、体验访客302人次,经营收入101万元,探索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建议继续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是积极融入澜湄合作战略。基于水承一脉、情意互通的共同基础,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外沟通交流力度,积极主动加强与澜湄区域内有关省区和国家在教育、旅游、扶贫、环保、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澜湄合作和“一带一路”的实施,动员多方力量,为澜沧江源头区的保护作出贡献。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织网如辫的澜沧江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滋养了独具特色的东南亚文明。三江源头、亚洲水塔,携着从天而来的江河水,从远古流到今天,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雄浑壮美,叙说着它的神秘旖旎。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战略决策,拉开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序幕。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累计在三江源地区投入230亿元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水源涵养量和湿地面积持续扩大,藏羚羊、雪豹等种群数量显著增长,这个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最佳实践,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行胜于言,言必求实,以行证言。今后,青海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李克强总理两次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承担“源头责任”、拿出“干流担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护好三江源头,举全省之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谱写好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篇章。

摄影/李晓南

猜你喜欢

澜沧江源头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冠状病毒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通过云南沿边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澜沧江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澜沧江—湄公河客运量预测
云南省澜沧江航运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