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文短教”:短在哪里,教在何处?

2020-06-01朱旭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长文短教娃娃文体

朱旭光

统编本教材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长课文的数量显著增加了。长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内容深、难度大、耗时多,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全面落实长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长文短教”该指向哪里,教在何处?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的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整体感知:一篇文读成一两句

“整体感知”是指阅读者初次阅读文本时,运用统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对内容的大体领会,对主旨的主观感触,它是对文本的宏观理解。“整体感知”是鸟瞰式的、较粗疏的,当然,也是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的,因为只有“站在‘整体高度对‘部分的深入,才能求得‘精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情况、知晓写作背景、感知篇章结构、捕捉文本大意、感受文本意蕴、发现语言特点,等等。“阅读理解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所以,这些内容当中,最重要的是捕捉文本大意,即“文本写了什么”。其余部分,有可能因为文本原因而选择性忽略,尤其是小学,多数教材在理解上并不需要了解作者及背景。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长课文,“整体感知”环节,要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形成概括,粗知大意。实际上,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什么时,课前大多作过预习,对其他内容已有所了解,教学时略作关注即可。那么,如何在整体感知环节聚焦“文本写什么”,把“一篇文读成一两句”呢?

1.提问归纳法

就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找出答案,连缀成句。如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课文中为了表现父爱写了几个场景?学生默读,找出“买枇杷、换房间、赶庙会”等7个场景,将其连接,形成感知。

2.段意连接法

就是把课文分成几段,概括段意,然后将段意连起来。如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根据空行划分为6个部分,学生只要把段意连成一两句话,就能对文本内容形成概览。

3.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楚,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就可以这样来概括。

4.摘重点句法

一些状物、说明类课文,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一些概括、总结的重点句,把这些句子进行“句子接龙”,文章大意一下子就明晰了。比如《白鹅》就可以把3、4、5三段段首写鹅的“叫声、步态、吃相”的三句话连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概括要求也要提高,逐步做到完整、明确、简洁,在提取信息、形成概括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

二、局部精读:一篇文瞄准两三点

研究发现,统编本教材中的长课文,一、二年级主要为童话故事,三、四年级主要为叙事文、童话、小说,五、六年级主要为记叙文、故事、小说。那么,局部的“短教”具体指向哪里?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年级不同、文体不同、文本所在单元不同,会导致“短教”所瞄准的“两三点”也不一样。长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所以,这是一个无限可能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短教点”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选准呢?在此,笔者给出几个遴选的原则:

1.语文要素必教原则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知识与能力、策略与习惯的学习体系,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将“语文要素”逐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练习中,中高年级明确地写在了单元首页上,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选准教学内容。

比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全文471字,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相处”,体裁是童话故事,语文要素为“借助提示,复述课文”。课后第二题是“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提示内容为:风分别来到田野、河边、广场的三幅小图,及与之对应的三句话。显然这是本课必教内容,但如何才能把它教“短”呢?策略是:熟读课文,内化语言;借助支架,建立联系;读懂意思,想象画面;根据提示,练讲故事。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二、三两个策略的运用。以第2自然段教学为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明确构段方式:“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什么情景)。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将“田野”(地点支架)与“风车”建立联系,继而读文字,想画面:风娃娃使劲吹,致使“风车”由慢到快,水由“断断续续流着”到“哗啦哗啦向田野流去”,“禾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高兴极了”。至此,当学生看到“‘图画+‘风娃娃来到田野”这一提示时,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再现相应的场景与画面,很容易就能讲出这个故事片段。第3、5两个自然段,构段方式与这一段完全相同,可让学生借助构段方式,自主学习,交流反馈,练讲故事。

2.课后练习优先原则

每篇长课文后面,除了有“语文要素”这个必教的练习内容之外,一般还设有两个练习,这些练习有的与完成“语文要素”教学密切相关,要优先考虑作为“短教”的内容。

仍以《风娃娃》为例,课后第一题为“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朗读课文;二是猜不认识的字,和同学交流。其中,朗读课文与讲故事密切相关,把它列为课后首题,编者是有深意的。一是因为《风娃娃》是继前一課《纸船和风筝》之后,又一篇全文不带注音的课文,需要强化朗读;二是朗读是讲好故事的基础,没有前期的朗读作铺垫,不可能讲好故事。“猜字”是识字方法的一种(在一年级下册第14课已学习过),再次出现在本课的练习中,是因为在没有注音的课文中学习识字,为学生学习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所以,猜字也应是必教的(而不是重点教其他的识字方法)。

课后第三题是,读一读,想一想: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下面出示了带有“风”字的两类词语。一类是双音节词,从两个角度列举了形容冷暖不同和威力各异的两组词语,各三个;一类是带有“风”的四字词语,它们均描绘了“风”带来的美好画面。其目的是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认识各种风,然后观察发现,学习分类。在此基础上,以“风来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从“好”与“坏”两个角度练习说话,客观地认识风、评价风,发展思维,训练表达。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拓展其他带有“风”的各类词语,形成积累。显然,这也是必教的,但应根据学力,保基础,促提高。

3.文体意识观照原则

不同的文体所折射出来的教学重点也不同,教学中,“短教点”的选取应体现文体观照。故事类文本利于讲述,除此之外,童话关注想象,神话体会神奇;散文聚焦细节,体会情感变化;小说则瞄准“三要素”。但这只是基本认识,具体教什么除了关注单元语文要素之外,还应有文体意识。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是这套教材中最长的课文,全文3350字,体裁为小说,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这一语文要素与文体无关,但细究起来,你会发现这篇小说外在形式与众不同,文本已分成六个部分,并列出序号。课后练习2要求学生“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原来这是利用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文本大意,回应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看似无关,实则密切。除此之外,小说还有“环境”与“人物”两个要素,从文体的角度考量这是应该教的。果然,编者在课后还设置了两道练习题:一是“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二是“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两道题,一是指向人物形象的感悟,一是指向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局部“短教点”的确定,应结合“三原则”综合考量,这样筛选出的教学内容才不会偏离方向。

综上所述,长文短教中的“短教”,是有其规定动作的,即指向前后两个“整体”及局部精读中的“语文要素”,另外的“选做动作”则是教师在综合考量文本特点、课后练习、文体特征、学情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给出的。需要指出的是,“选做动作”不宜过多,教学要抓铁有痕,一课一得,假以时日,无数个语文要素的叠加与累积,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知图式,成为学生扎实而深厚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长文短教娃娃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个娃娃一台戏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简易娃娃床
长文短教,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