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
2020-06-01彭明辉
彭明辉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对幼教事业越来越关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使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对“普及学前教育”做出明确的战略要求。2012 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师资要求、业务水平、专业结构、配置标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服务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为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六法(教育活动指导)”的核心课程,它涵盖了幼儿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五大领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学科,对学前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去分析学前教育实践问题,进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本文拟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成因分析和教学改革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对象现状
鉴于目前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快速,除了需要建设一批幼儿园之外,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教师资队伍。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中职学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是文化基础欠扎实,对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课程较为感兴趣,较难适应普通高中高强度学习的学生。同时,这些孩子还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缺乏进取的动力和方向。
(二)教学资源现状
当前,粤东西北地区中职学校对有形的设备设施的投入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建成了不少专业实训中心,硬实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当然这得益于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的大量投入。然而这些地区的中职学校对无形的软件和课程教学资源的投入还没有得到重视,相比珠三角地区课程教学资源短缺情况更严重,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等课程,往往就只有一本教材,其他则需要教师自备的一两本教学参考书或者从互联网上找一些相关参考资源进行备课讲授。课程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日常教学及学生实训的需要,由于教学条件受限,学生缺乏实践练习,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三)教师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老师基本从中小学校或从师范院校进入,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授课基本沿用中小学的教学套路,很多理论课和文化课老师在教学上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笔(稍好点的就将黑板和粉笔换成计算机制作教学PPT和投影仪播放课件)、一张嘴、一本书的经典状态。以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往往致使“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的现象日复一日,以致学生学习态度慢慢的冷漠,听课学习变成只图应付考试,甚至开始出现抵触情绪,在课堂“玩手机”“打瞌睡”等……学前教育专业中像《学前教育学》这样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来源也有很大局限,往往非专业的教师或者没有深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师担任着这些课程,老师教学感到困境重重,学生学来也吃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开始厌学……最终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合作意识不强,探究能力缺乏。
(四)教学内容现状
就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教学体现过度实践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片面地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例,无形中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各占50%,甚至实践学时超过理论学时等);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忽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等。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价值认识不够,学习投入不足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信心,缺乏进取的动力和方向,平时不做自我反思,在学习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课程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未来学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方向,仅满足于会弹、会唱、会跳、会画、会说,认為《学前教育学》课程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学不学,影响不大。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存在“《学前教育学》就是讲一些原则、规律,用处不大,学不学,将来照样能从教”的思想,认为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从而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二)学校对课程建设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足
学校对《学前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现行《学前教育学》教材中,主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版本,课程内容大同小异,均具一定的可参考性,但其内容大都着眼于标准化、城镇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很难适用于乡村、社区幼儿园的实际。同时,由于目前中职学校教科研经费受到筹措途径和开支制度等的制约,使得中职学校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用于为教学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及教学资料投入资金资源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学前教育学》等学科教师开展正常教科研活动和日常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学科教学效果。
(三)学校专业发展不平衡,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学校专业发展不平衡,专业之间的教师难以确定和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其中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较快,教育类师资就存在严重的缺口,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并需要临时聘任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学前教育学》课程是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表面上看,只要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都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其实不然。由于教师教学任务偏重或由非专业教师兼课,这样教师难以全心投入学科教学与研究之中,教学只能是保量难保质。
(四)教师对课程研究不够,教学投入重复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由于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的错误理解、定位,过度解读“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等,导致教学内容设置过度实践化,这样不利于《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学前教育学》课程是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学科,不可能也不应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它的研究范畴广,除基础概念和原理外,涵盖了幼儿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五大领域,还包括幼儿园的游戏、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我们会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解决,若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过度关注学生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则会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深度不够,同时还会造成课程内容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等。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认同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理论基础学科,我们结合《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科学确定《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学前教育学》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儿童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托儿所、幼儿园实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等教育理念,培养他们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等积极的教育情感。
教师还要通过大量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案例植入,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学生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改变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学》课程对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从深层次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让他们明白课程中有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可以效仿的原型和理念,这样对他们就能产生学习需要,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進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更新,将从幼儿园教育实践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有价值的案例等引入课堂,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为了验证他们所学的知识,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对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依托方法促进高效课堂
鉴于前述《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教学要素特别是教学主体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所导致。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在为社会培养新时代学前教育人才时应切实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三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向“新三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转变,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落实分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升,进而筑实课程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前教育学》课程能引领学生对学前教育的理解、思考和实践,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并为他们参加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作知识储备,从而让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产生职业认同感,并夯实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把“有效”作为选择教学法的唯一标准,积极吸收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并通过微课、微视频等,进行有效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融入情境、进入角色,掌握课程内容,很好地参与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有效教学。下面简要列举参与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一些用法。
(1)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趣引题,设疑点拨,明理强化”等方式诱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自主探究、钻研分析、灵活创新,在课堂学习中获益。同时,学生在《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的提升,也促使教师及时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参与式教学法还能够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很好地落实“双主体”的教学价值,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最佳教学法。因此,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比起传统讲授法等教学法,教学过程会更加灵活主动,也更能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2)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课堂互动中的润滑剂,它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同时,能夠让学生通过谈论、分析、思考、表述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提升实践能力。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须做好案例精选、案例分析和案例运用等工作。其中案例的选择和质量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展现案例教学的优势,选择的案例应具备真实性、典型性、时效性和问题性四个特点。案例中问题的探讨过程,并不在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为了使他们融入到角色中,与案例中的幼儿教师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分析思考,学着去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幼儿园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通常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定主题,以“情景设置——确定对象——角色扮演——现场模拟——总结提升”的顺序来开展模拟训练。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使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具体的、全面的了解,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的锻炼与提高。
(三)建立课程考核机制,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导向
教学导向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学导向。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效果呈现等审视其效果,前面已对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两个环节专门阐述。在此重点谈谈教学效果之考核评价。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考核、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向性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引导和控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全面、客观、公正、真实的教学考核和评价在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考虑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阶段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等,考核、评价的方式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如采用观察、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总结、单元(章节)测试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采用口试、笔试等方式进行结果性考核评价,把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实践证明,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成因分析,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转变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