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中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应用与研究
2020-06-01刘平
刘平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制造业强国”战略,倡导“工匠精神”,要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而制造业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模具制造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模具制造企业加工水平的日渐提高,企业在增加用人需求量的同时,对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在人才的培养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现实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还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磨合才能够适应。
在当前2+1的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习科目较多而学时数量减少的困境,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选择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在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比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得出后者更优的结论, 并总结其具体优势。
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
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如何”完成“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并最终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注重实用性,存续时间较长,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最终培养目标为起点,根据教学内容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
三、教学实践应用与研究
根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与模具制造相关的相对全面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必须要了解的是模具制造的整个流程: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设计模具结构,选择模具材料,并绘制出图纸,编写加工工艺,再由技术工人按照图纸要求通过钳工操作以及各种机械加工机床加工出模具中的每个组成零件,然后组装、调试、检验,直至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学习涉及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与加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具制造工艺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因此,要想学好模具专业课程,前期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必须要学好,才能成为适应本专业岗位需要的合格技能型人才,而有效的教学效果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下面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对模具专业核心课程——《冲压模具制造技术》的学习为例,以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15级和1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笔者于2017-2018学年度对16模具班进行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试行。在此之前,我校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5模具班和16模具班天然地被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照组则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
根据《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在“影响专业课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如图2所示),有27%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23.9%的学生是基础薄弱而听不懂,有9%的学生认为课程难以理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希望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中(见图3)显示,“现场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超过50%),其次是使用“模型和教具”(44.3%),而传统的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最不受学生欢迎。
所以,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导向的,强调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学习《冲压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时,是通过不同的专业课教师采用各自的学科专业教材,分别讲授《模具概论》《CAD/CAM基础与实训—Mastercam》《CAD/CAM技术—Pro/E应用实训》《数控铣床实训》和《冷冲模实训》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关联不大,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和分解的,学生学习起来缺乏专业的系统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更注重教师的“授业”,学生是“灌输式”被动听讲,而没有主动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对冲压模具的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知识体系单一,即使学完各门专业课程也做不出像样的模具产品,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2.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的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学习任务为在完成学习过程后取得的学习成果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套典型零件的单工序冷冲压模具(如图4垫片落料模)的制作。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下:
(1)根据模具设计图纸,能够使用CAD/CAM软件(Pro/E、Mastercam等)绘制出模具各组成部分的二维和三维零件图,并能完成虚拟装配。
(2)根据模具图纸分析学习模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了解并熟悉冲压模具各组成零件的名称及作用。
(3)通过了解模具的使用性能要求,掌握冷冲压模具零件常用材料及其性能、以及热处理对模具质量的影响。
(4)在加工、制作和装配模具的过程中,为保证模具各组成零件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及其相互配合要求,掌握常用量器具的使用和极限配合的相关知识。
(5)通过钳工操作和使用机床进行切削加工的过程,掌握机械制造工艺中钳加工、车削、铣削、磨削、数控加工及电火花、线切割等加工工艺及相关机床的操作使用。
通过一套完整的冲压模具制作过程,学生既学习了冷冲压模具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掌握了Mastercam及Pro/E等CAD/CAM软件的操作技能,以及在模具设计与加工中的应用,清楚了解了模具制作的整个生产流程,同时也初步具备了应用这些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冲压模具制作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课堂教学摆脱了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的“综合型课堂”。通过釆用综合化模块式教学单元,优化整合了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降低了理论深度,突出了应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了中职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评价标准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不论学生是最后一次尝试才成功还是第一次就成功,他们的最终成绩都是一样的——制作完成一套单工序冷冲压模具。即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是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强调的是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学生个人的进步,即学生利用所学模具制造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15模具班和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实验组16模具班,收集两个班级在两个年度顶岗实习期间的企业评价,得到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工作能力满意度调查结果。在实习期结束后,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具体使用指标为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和分梯次的评价标准,效度较大。
4.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中职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和数据分析,根据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采用了成果导向教學模式进行教学的16模具班学生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15模具班学生,特别是在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方面,满意度占比分别提高了15.36%和20.55%,如图5、图6所示。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持续效果还有待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来进一步观察。
四、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维度、个性化的学习与评价方法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要优胜劣汰,而是要做到真正能力的掌握。本文基于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的实践结果也对该结论进行了验证,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总而言之,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它通过倡导“以成果为导向”,促进了师生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实现了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中心;通过综合全面的课堂教学要求,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实现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它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灵活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保证了人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培养适合模具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案例验证了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中职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具体有效的,为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和参考依据,具有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