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上读书,“恋”上精神财富

2020-06-01马惠玲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读书

编前语:2020年初,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疫情也让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显得很特殊,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我们邀请来自京沪粤浙等地的五位语文名师讲述他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相信,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足以改变人生的运行轨迹。一本书,一句话,足以点亮一缕希望之光,用已知的精神力量,去抵抗未知的黑暗。

尽管疫情还在蔓延,但春天的温暖已盎然心间。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通过阅读来感知、追忆、缅怀,积蓄力量,面对挑战。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马惠玲,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师德先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马惠玲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海淀区“四有”教师。曾执教于河北滦县第二中学、河北滦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现执教于北京实验学校(海淀)。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近26年,高三毕业班工作17年。研究教育教学,记录教育教学感悟,撰写《聚焦三个要素,打造魅力课堂》《现代文阅读三步法》等文章二百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多项课题研究;参与编写《语文知识精要读本》《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高中语文新课程·作文教程》《自主学习与水平测试》(高二版)等书籍,带领青年教师一起编写校本课程《高中语文微写作学习范例及指导》。

今年4月23日是第25届“世界读书日”,每个读书日来临,我都会怦然心动。

虽然说读书是常事,买书也是常事,但每年的读书日到来之前,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买本自己喜欢的书。就像买一套心仪的衣服迎接新年,也像着意打扮一番与自己心爱的人见面,用这种充满虔诚的仪式感享受那份恭敬与书香、静谧与惬意。

读书有它自己的惯性,好比一日三餐,每日锻炼。善吃饭者长精神,好运动者强自信,爱读书者养心灵。董卿老师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个小时的书,这就是她的阅读惯性,也是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缘由。

读书有它独特的节奏,好比慢三舞曲,优雅中有一种舒缓,舒缓中有一种沉醉。在慢中去除喧嚣,在静中拥有力量。爱上读书,享受慢的成长,“恋”上精神财富!

读书要有好的心态。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面对林林总总的事情,干什么多有目的,做什么都讨捷径,本也无可厚非。但读书若总想走捷径,就像咀嚼别人咀嚼过的食物,永远没有原汁原味的品尝,长此以往,就会营养不良。读书若总有急功近利的目的,将“有用”与“无用”的书清晰界定,读者就得不到更好地滋养,全面地成长。

对于处于黄金时段的学生来说,读书要懂“无用之用”。与考试有关的书要读,与考试看似无关的书也要读。作为家长、教师,不要以自己界定的“有用”与“无用”过多干预。

庄子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惠施有个大葫芦,用它盛水,不结实;用它做瓢,又太大。因为没用,惠施就把它打破了。庄子看到后惋惜地说,你应该做个网子把它装上,系在腰间当腰舟,载沉载浮。庄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看到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还看到了水也可以放在葫芦外面。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其实读书也是如此,为考试而读书者,只看到了知识源于所学书本,却没有看到知识还源于没学的书本;考试不仅考查知识,考查能力,还考查必备的核心素养。知识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取,但能力与素养却来源于长时间的提升与积淀,这种提升与积淀就源于读书。读书是一種慢工夫,在慢工夫中享受成长,才能将看似“无用”的转变为“有用”,乃至转变为“大用”。

读书者一定要懂“有用”之用,更要懂“无用”之用,仅是急功近利的“有用”会目光如豆,最多能解燃眉之急;着眼未来的“无用”会目光如炬,才是读书的长久之计。

读书要享受过程,明开卷有益。读书可以“目”焦文字,“神”游四海,历山川,观风景,品文化,阅人生。不用担心读了会忘记,而要欣喜“看似无痕却有痕”。有一个人喜欢画画,画一张素描需要两个月时间,可是画完以后他从不保留,而是随手扔掉。朋友疑惑地问他原因,他说:画素描的目的在于打好素描基础,以完成更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其实,读书也一样,不要一味关注结果,要享受读书的过程,只要选择性地开卷,阅读速度,阅读能力,语言素养,情操陶冶,境界提升,精神富有都会随之而来。因为开卷有益,这是自然之理。

读书要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保持思维活跃,不断思考,不断设疑、解答,才能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读者可以泛读,可以精读。泛读可以不求甚解,了解文本大概,实现浅层次地与文本对话,了解写了什么。精读可以圈点勾画,做批注,做笔记,画思维导图,实现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明白为什么写,实现与文学、文化、科学等对话。精读细品,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表情达意,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话,与哲者、与智者心灵的对话,发现自己,发现良知。感受生命的真谛,拥有阅读教化的力量。

读书可以唤醒生命。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阅读是生命的发现。”阅读能够解答我们有关生命的思考和有关人生的疑惑,从而激发生命的内驱力,改变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接触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孙少平内心的触动很大,保尔·柯察金是他第一位人生导师。这位导师唤醒偏于一隅、不够自信的孙少平,激发他内心的力量,使他见贤思齐。孙少平在读书中有对自己生命的追问,有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的思考。阅读不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也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又能反观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与完善自身的能力。

读书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个人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不同,读书所面临的挑战也就不同。阅读如细水长流,贵在坚持,要想坚持,就得规划自己零散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依赖兴趣,感兴趣的“无用”闲书要读,不感兴趣的“有用”书也要读。尝试阅读有难度的书、大部头的书、学术著作乃至哲学著作。有同学特别喜欢读《红楼梦》,读得津津有味;有同学不喜欢读,将其束之高阁。有同学说,读《乡土中国》读不懂,读哲学书更读不进去。读不懂可能阅读涉猎的内容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读不懂还可能是没能静下心来阅读,没能坚持将阅读走向深入;读不懂还可能是由于受到我们的年龄、阅历、思维、以及对文字理解力的限制等。即便这样,也要尝试阅读有难度的书、磨脑子的书,来拓宽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丰富自己的认知,挑战自我的阅读能力,挖掘自身阅读潜力,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打开阅读的智慧之窗。

阅读是人生的必修课,与书为伴就是最好的修行。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要想摆脱平庸的思想,成为智者,就必须爱上阅读;要想摆脱粗鄙,走向优雅,也必须爱上阅读;要想成为精神富有的人,而不是一架应试的机器、就业的机器,一定要愛上阅读。阅读给予你的是开阔的视野,独特的眼光,灵性的思想,放飞的心灵以及智慧的生活态度,让您拥有幸福人生。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作家梁晓声说,“书架是家庭最好的不动产”。一个带领孩子读书的家庭可能没有珠宝黄金的璀璨,但是却拥有让孩子精神生活丰富的源泉。与阅读陪伴,心灵之泉涓涓潺潺。

阅读的花朵是在学校培育的。叶圣陶说:“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单篇课文,还要教会学生进行群文鉴赏;要教会学生浏览微信、微博等碎片化阅读,还要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不仅教会学生读文史哲等著作,还要教会他们读学术著作。不仅要读,还要写,读写结合,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和些许启迪,将“读”着上“我”之色彩,将阅读精髓进一步升华。

阅读的果实是在社会上结出的。一个阅读功底丰厚的人,走向社会之后,他的思维更灵活,思想更开放,胸襟更宽广,创新更独特。

为了结出累累硕果,家庭要用心播撒种子,学校要精心呵护花朵,社会要悉心照料果实。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共同营造温馨的读书氛围,形成良好读书风气,才会让读书成为我们追求的信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牢记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温暖,是希望;更是自由,是成长。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写在脸上,藏于气质,露于胸怀。读书能使我们的精神韧带拉宽,思想韧性增强,获得脱胎换骨的成长。

请您翻开书,认真阅读!“爱”上阅读,“恋”上精神财富,“鼠”您最富有!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