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与现代阅读模式的发展观察

2020-06-01戚雪王玥

出版广角 2020年8期
关键词:纸本载体数字化

戚雪 王玥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阅读模式的变化日新月异,数字出版应运而生并在不断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无论哪个时代何种阅读模式,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先进的程度,出版企业还是应该以内容为中心,生产出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产品。

【关 键 词】阅读载体;阅读模式;阅读习惯;数字出版

【作者单位】戚雪,中国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王玥,中国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8.005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从1到100的变化,无论何种阅读模式,都是值得研究的。春秋末期,孔子研读《易经》达到“韦编三绝”的境界;近年来,习惯了“太长不看版”的读者追求一目十行的阅读效率。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微阅读等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快餐文化时代催生出的新型阅读模式。在与阅读互为供给关系的出版行业,在传统出版仍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随着阅读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出版应运而生并在不断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一、阅读载体的演变和技术革新引领现代阅读模式发展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而现今更广义范围上的阅读是从文字、图表、公式、视频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远古祖先在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尝试中为现代国民阅读打开了第一扇窗。文字在从甲骨文、金文(亦称钟鼎文)、石鼓文,到简策、尺牍、帛书,再到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纸书等载体演变中不断发展。这些文字载体从天然材料介质、人工合成的植物纤维材料介质演变至今,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记录和存储领域出现了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新的文字载体类型。我们认为现代阅读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阅读载体可以归纳为纸本、PC、电子阅读器、手机。

虽然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让阅读人群近年来持续增加,但同时也影响了纸质阅读率的增长。笔者认为,纸本阅读和以PC、电子阅读器、手机为阅读载体的数字化阅读在阅读模式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是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第一,纸本阅读。在现代阅读情境中,最为常见的纸本阅读方式是从头读到尾的通读阅读方式,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纸本阅读完整性、启发性和延续性的阅读特点。纸本阅读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因为在这种阅读模式下,文字信息传入来源单一,读者只需将注意力聚焦于纸质界面,自身受到的干扰比较少,较容易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由于多年形成的阅读习惯,以及对在阅读过程中翻动纸张触感的追求,不少读者始终坚持纸本阅读,且不少人将纸本阅读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纸本阅读就是唯一的、合理的阅读方式,比如为获取信息进行的阅读,读者在查找资料时,更需要的是“点式的阅读方式”和“树形式阅读方式”,这时纸本阅读的弊端就显露无遗,而数字化阅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PC端阅读。在数字化阅读兴起的最初阶段,PC端阅读是阅读载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PC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到平板电脑盛行的转变过程也不过短短数十年。计算机这一载体给阅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極大地扩展了人们的阅读范围,且推动阅读模式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读者通过PC端能够很好地利用“点式的阅读方式”和“树形式阅读方式”实现深度阅读,这是一种基于知识图谱集成与书籍相关的知识源,具备内容理解、知识关联以及用户行为分析等特点,支持个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识推荐,向读者主动提供全面、关联、智能的深度知识服务的阅读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纸本内容的数字化只是PC端阅读中很小的一部分,出版机构借助PC这一载体的兴起将出版物从静态纯文本向强交互、富媒体转变,与此同时,电子书的阅读工具也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轻型移动阅读工具方向发展。

第三,电子阅读器阅读。电子阅读器也称电纸书,是一种采用电子纸为显示屏幕的数字阅读器,为适应移动阅读市场需求而产生。相较于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出现更早,由于这种阅读模式使用电子墨水技术,所以对眼睛伤害小,也更逼近纸本阅读体验,能够让人们获得和实体书接近的阅读效果。同时,相较于纸本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具有大容量和便携的特性。数十年间,电子阅读器阅读已从最初较为纯粹的电子书阅读向电子书包、在线教育等方向发展。

第四,手机阅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的功利性、工具化成为必然趋势。手机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智能终端和信息获取工具,承载了大量的阅读需求。早期的手机阅读以手机早晚报等阅读为主,后来逐渐过渡为杂志、图书阅读,到现在发展为微信、微博、网文、短视频等的阅读。这种过去没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兼具实用性和消遣性,但因手机载体本身具有通信、推送等功能特性,使得手机阅读的抗干扰能力较差,读者很容易被打断和分散注意力,所以不适合需要沉浸式阅读的内容;且因手机显示的局限性使得手机阅读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内容,因此这种阅读方式也不能代替其他阅读方式。故而,“浅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手机阅读的代名词。

阅读载体的变化影响了阅读模式的演化。当下有很多研究将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根本对立,不但混淆了阅读载体与阅读对象、阅读方法的差异,还将阅读效果与阅读载体混为一谈。单纯地以载体来衡量阅读,这种标准已经过时了,在当今融媒体时代,所有的载体都不过是数字媒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二、内容爆炸及阅读模式演变给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阅读方式难以避免地受到信息技术革新的影响,但是载体的流变并没有改变读者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优质内容的研发比阅读方式的变革更值得出版从业人士关注。信息大爆炸背景下,出版内容的鉴别与选取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移动互联的深刻变革中,受到阅读模式演变的影响,内容生产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给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第一,接受式阅读。一部分读者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会选择从头到尾接受式的阅读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他们一般会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汲取书籍精华。这种阅读方式很适合阅读专业书籍,只有潜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阅读方式也像是灌输知识和填充信息,是单纯的直接接受形式。一般来说,这种阅读方式能让读者深度沉浸在体系化的内容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比较适合处于学生阶段的读者。

针对处于学生阶段读者的特点,实际的教学强调互动性,数字出版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出版的优势不仅在于交互设计,还在于可以把文字、图表和公式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式阅读的体验感,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在学习中抓住重点和难点,比以往接受式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总体来看,数字出版为这种阅读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读者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选择式阅读。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加持下,内容生产出现了井喷式发展,自媒体的崛起催生了更多的作者,也带来了更多的读者。读者在良莠不齐的海量内容中选择阅读内容,使得微阅读和浅阅读成为必然趋势。自媒体的出现让大众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网络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甚至可以通过商业操作将文字变现。但受到资本的驱使,为了迎合大众化阅读趣味,阅读内容生产不免形成了一些糟粕,并逐渐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笔者认为,选择式阅读不应把注意力全部放到自媒体上,而应以多元化的视角关注优秀的传统媒体,特别是一些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纸媒。这些纸媒通过新媒体手段引领新的阅读方式,让读者可在保持个人思想独立的同时,借助专业人士的分析引发和延伸深度思考。自媒体时代,这样有选择的阅读方式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发育,更加科学、合理和均衡。

第三,读者主导式阅读。当受到数量庞大的内容轰炸时,读者势必会产生明确的阅读需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读者主导的阅读模式快速实现。读者在进行阅读选择的时候,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获取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通过算法,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数量庞大的资源池中快速找到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内容并进行推荐,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阅读模式使数字出版机构持续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服务。

在读者需求具象化、阅读模式快捷化的导向下,随着阅读内容发展的变化,现代阅读模式出现了后现代阅读的态势,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国内数字出版更多只是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而且尚处在初级阶段,数字出版仍旧依附于传统出版流程。为适应后现代阅读的范式,数字出版的流程需要被重新定义,在数字出版尚不能脱离传统出版的情况下,出版企业要使两者的出版流程相互融合,既要有共同节点,也要有不同的分支节点;从内容生产的初期即选题策划阶段就要优先考虑读者的需求,以读者需求为起点策划内容以及对应的载体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在数字内容监管趋紧以及阅读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受5G尚未大规模商用、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数字出版存量市场竞争已成为主流,对出版企业而言,未来将要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海外市场拓展将从被动选择战略变为主动发展战略。

三、数字出版的发展应迎合阅读习惯的改变

有人说,阅读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在社会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阅读模式和阅读习惯变化的过程中,数字阅读的普及为更多人迈过这道门槛提供了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相融合的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为顺应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国内出版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创新和转变,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不断创新,数字出版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产品形态日益丰富,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部分出版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全媒体融合产品矩阵,实现了内容多元开发和版权的多维增值,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满足读者多元化、多层次、细分化、多场景化的内容获取需求。

第一,自助出版。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和数字出版的流程不是同一个概念,就目前数字出版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是数字出版大力发展的助推器。过去的几年间,国内涌现了一批全流程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即可实现投约稿、编校、发布/发行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例如“来出书”“BookDNA”等自助出版平台,结合按需印刷,使出版真正实现全数字化流程。这种全媒体的出版模式使数字出版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大大提升了阅读内容从生产到发布的便利性。

第二,知识服务。近五年,一些专业类出版社顺应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深耕自身的优势内容资源,布局知识服务产业链,目前已涌现出多个知识服务品牌,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如“法融”“智慧三农”“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法律服务平台等知识服务平台,满足了专业用户深度阅读的内容获取需求。

第三,在线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加快推进,线上学习和培训发展日益强劲。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亿元,其中,在线教育约占16%,达到1330亿元。数字教育出版呈现垂直化、精品化发展的态势,资源趋向集中化,头部效应明显,如“学习强国”“行政执法学习培训平台”等专业领域在线培训平台,以及“学而思”“纳米盒”“法趣乐园”等K12在线教育平臺就是典型案例。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在线教育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一些头部在线教育平台收获了千万级新增注册用户。

第四,有声读物。20世纪60年代,有声读物率先在美国兴起;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发行有声书,近年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大众认同度上有了很快的提升。《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国民养成了听书习惯。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为26.0%,相较2017年提高了3.2%。其中,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的国民比例达到11.7%,这种方式成为国民听书的主流方式,尤其喜马拉雅、得到等头部产品的移动端应用用户连年增长。由此可见,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我国数字阅读的增长点。

第五,AR/VR/MR读物。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新鲜的科技层出不穷,出版企业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方式,开始选择更具有吸引力的AR/VR甚至MR出版。AR需借助实体,因此可更好地与传统出版结合,这也是目前数字出版领域中应用得较多的新技术,例如《给孩子读诗》运用AR将纸本与音视频紧密结合,以及《法趣乐园》运用AR打造3D立体互动的阅读体验等都是典型案例。未来,5G的商用普及将真正推动AR、VR、MR技术的商用,为AR、VR、MR的数字出版应用打开大门,并与阅读深度结合。

第六,短视频/直播。目前,在出版行业中,对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其他出版形式阅读产品(尤以纸质图书为多)的品牌宣传和营销上,更多的是充当辅助工具和宣发渠道。未来,5G的高速度和低时延将为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带来第二波风口,数字出版对于短视频和直播的应用将会是借助专业机构和数字工具生产优质视听阅读内容。这也将是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创新,相关机构将通过提供免费的优质内容服务形成“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背后的广告活动收入将成为数字出版主要的收入来源。

随着未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5G的普及,消费不断升级并催生更丰富多元的可视化数字内容形态和阅读模式。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将是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受众体验,让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阶段,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将向跨品类融合发展方向迈进。

罗振宇在得到电子书上线的发布会上说:“不要让现在的技术条件蒙住了你看未来的眼睛。”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在科技更加发达的未来,人类阅读可以靠电波和信息流通过芯片接收直接在大脑中完成,而不需要通过眼睛利用视觉来捕捉文字和图像。可是,这个行为是否还能叫“阅”读呢?作为传统出版企业中的一员,笔者认为,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生产出符合读者阅读需求的产品才是第一要务,无论哪个时代何种阅读模式,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先进的程度,最离不开的永远是优质的内容资源,这也是出版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猜你喜欢

纸本载体数字化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兰华生作品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