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软件创新名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研究“软件创新名城”,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及第三方支撑机构来说,有助于软件名城体系的完善;对城市来说,为软件名城发展提升提供顶层设计的路径研究;对企业来说,了解国际市场,抢抓机遇、加快布局;对政府来说,解决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内涵与分类
软件产业已经成为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以“软件定义”为特征的融合创新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城市为主体集聚发展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形态,形成了以“软件名城”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城市群。软件创新名城是软件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高度所形成的区域发展形态,世界软件创新名城是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软件名城发展提升的重要方向。
内涵
软件创新名城的内涵包括产业内涵、创新内涵和城市内涵。其中,“产业内涵”是指地区软件产业在政府、市场、外资或科研创新等推动下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及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外包、融合、自主等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形态;“创新内涵”是指地区集聚了高校、企业、个人等多样化的创新主体,通过创新要素的不断集聚,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及模式创新等为主要创新内容,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城市内涵”是指在政府或市场主导下,产业发展提升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形成国际经济发达城市以及国内软件名城。
分类
基于本文所研究的城市都是软件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且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进行分析,因此以产业内涵和创新内涵为主要分类依据,共分三类软件创新名城。
基于服务外包的软件创新名城。这类软件创新名城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全球提供外包服务,其创新多为模式创新或以市场换技术的跟随式创新。如爱尔兰和班加罗尔。
基于产业融合的软件创新名城。这类软件创新名城多依托于本地特定的产业资源及市场需求,其创新多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形成的自主式创新。如以色列。
基于科研力量的软件创新名城。这类软件创新名城大多依托于全球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推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而发展起来,形成了门槛较高的产业发展模式。如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
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服务外包的
外向发展模式
基于服务外包的外向发展模式是指,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熟的软件服务技术,以及强大的跨国公司为依托,以国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国内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的发展模式。
外企驱动的市场导向型:爱尔兰。爱尔兰软件产业从利用国外的软件产品对用户开展服务、国内软件产品逐步向国际市场销售发展到外资公司带动国内软件企业逐步上市和兼并,政府始终把吸引外资办企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一方面,爱尔兰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吸引了包括微软、SAP、IBM、戴尔、英特尔等在内的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此设立分支机构,促使本地企业大量吸引以外资公司为主的技术与资金。外资企业的资源驱动成为爱尔兰软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小型企业快速进入出口市场以及将合伙人带来的资源资本地化的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爱尔兰高度重视软件产品的差异化发展,并逐步开发适应不同海外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定制化产品,将本国软件产业的研究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之上。外資企业资源驱动和市场定制化产品发展是爱尔兰成为欧洲“软件之都”的关键因素。
外包驱动的技术研发型:班加罗尔。作为提供外包服务的供应商,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印度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为客户提供低技术含量服务升级为提供高技术含量研发服务。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软件市场需求标准不断提高,班加罗尔必须加强其软件外包产业的质量管理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外部市场需求,通过坚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高起点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从而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外包产品。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班加罗尔高度重视软件配套基础措施的完善,同时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和财税环境,进而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在班加罗尔开展软件相关业务,增强了班加罗尔软件外包的全球竞争力。在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班加罗尔凭借严格的质量管理、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取得了突出成就。
基于产业融合的
自主发展模式
基于产业融合的自主发展模式,是指依托本地特定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以本地其他产业发展需求为驱动下,推动软件产业业务体系和生态布局不断丰富,产业链条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新型产业链集聚融合发展的模式。
产业转型需求激励型:以色列。以色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国内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商机。以色列注重发展军事技术和国防工业,伴随着航空电子和航空控制系统、实时侦察预警系统、战地指挥系统以及军事通信等众多国防工业领域项目的研发和高水平应用,软件对高科技国防工业系统和产品的支撑作用以及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加快显现。与此同时,以色列软件产业与其他高科技产业的紧密融合,不仅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也促使本地软件技术不断提高,加快推动以色列软件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基于科研创新的
内驱发展模式
基于科研创新的内驱发展模式是指,以推进软件技术及应用创新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推动市场竞争、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支持基础技术研究等政策手段,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在驱动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典型的高智力资源、高投入和高回报的自主型产业发展模式。
政府驱动型:曼哈顿。曼哈顿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二战时期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在国家重大的科技战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来干预本地科技的发展。政府通过推行集中化管理,自上而下地推动项目开展,从而全面控制和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科技繁荣发展,保持全球领先的科技竞争力。在政府的驱动下,SBIR和STTR得到了落实,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被释放,并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确立了技术优势。此外,政府的强势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曼哈顿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开放性、创新性和竞争性。
企业驱动型:硅谷。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高新技术聚集区,培育出了苹果、微软、惠普等世界领先的大型企业。硅谷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高度自主化管理以及灵活的创新氛围不断激发本地企业发展热情。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互动为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众多极具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已逐渐成为硅谷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硅谷创业资本公司数目众多,风险投资规模庞大。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不断推动着硅谷地区高技术产业并催生出新的技术。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活跃的风险投资环境成就了硅谷软件业发展的传奇。
学院驱动型:剑桥(英国剑桥地区)。剑桥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产生源于本地大学的推动,在学院驱动下创造了大量的新技术和企业,不断催生以研发为主的新产业。依托剑桥大学等科研院校师生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政府开放、优厚的人才政策,剑桥聚集了大批顶尖高校的高学历和高科技人才,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剑桥大学各院系不断衍生出众多高技术的小公司,为当地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发展路径
打造多元协同创新体系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名企”“名品”,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着力突破操作系统、数据库、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构建自主产业生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技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层级和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开源生态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创新圈和生态圈。此外,瞄准世界软件产业发展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牢牢占据全球软件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瞄准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不断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构建技术创新及投融资体系。坚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和壮大开源基金会、产业联盟等软件行业组织,积极对接国际开源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作。鼓励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等加强对软件行业投入,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政策引导,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鼓励软件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创办软件学院和实训基地,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人才培养主体力量,集中组织开展联合培训和技术交流,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国产软件开发平台,构建学生教学、工程师培养、精品在线课程推广等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育体系。建立软件人才培养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打造软件从业人员积淀与提升交互的螺旋式职业发展模式,推进软件人才的跨领域知识更新,突破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紧缺障碍。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加强对海归型软件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
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搭建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以大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大数据安全服务平台、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网络安全教育与培训服务平台体系构建为核心,为构建国家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提供保障支撑,提升网络空间防卫能力。搭建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模式专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信息咨询、生产经营方面的解决方案,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新活力。搭建软件云开发及软件人才实训平台,实施软件化生态优化行动,助力推动企业上云及人才汇集,为本地制造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工业云诊断、云上软件园服务。
推动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提升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紧抓5G商用试点机遇,推进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作,大力开发推广基于网络互联、信息互通的应用产品,不断拓展增值服务市场,带动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积极做好新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布局。强化网络化服务能力建设,引导骨干企业研发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软件及平台,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新型服务业务,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转型。推动软件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融合创新,着力研发新兴领域关键设备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主动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新需求,充分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加快实现由低层次的简单智造向高层次的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转变,由表层的关注硬件向深层次的“软硬兼顾”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工业数据的集成创新,打造企业数据平台,支持工业软件企业通过研发、合作以及并购等方式拓展软件功能模块,为工业企业提供多元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采用互联网、云服务等模式转变业务服务形态,加快建立起一套面向各个企业的软件开发及应用生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能力。从区域范围看,加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下的软件产业链的合理分工与集聚,不强调“大而全”,而重点关注区域内各城市“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将与国际接轨、占据高端环节的产业与单纯的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拓展、转移,同时充分发掘区域内城市对软件技术及产品应用需求,提升区域软件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城市自身看,围绕推进产业协同,鼓励引进软件产业链上枢纽型企业,形成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互动良好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推进中小创新型软件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软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延伸优势领域的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势提升竞争力。基于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做大做强重点软件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SaaS、PaaS服務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创新型软件企业向软件园集聚。加快提升各软件园区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动软件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依托现有的中国软件名城发展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软件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世界级指标体系,重点关注软件对城市经济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管理效率提升、便民服务提供、城市环境提升等方面的支撑带动作用,从软件与城市深度融合的角度深度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软件对城市管理和惠民服务的定义和赋能作用,加大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等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力度,推动软件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层次融合,加快形成试点示范效应。立足地区发展特点,推动软件产业服务于本地已有的特色优势产业,寻找软件产业业务增长点,创新软件与生产服务的融合新模式,促进产城融合。
提升全球业务布局水平
深入建设软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围绕国内外软件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充分抓住竞争先机,推动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逐步向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利用城市自身服务外包业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计、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积极拓展动漫创意、物流、休闲娱乐、教育、健康等领域服务外包,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向跨界融合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利用新媒体等途径,不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宣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色成果。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点,加快制定和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和示范效应。
构建服务外包产业生态。依托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政企联动,以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为主体开展重大合作示范项目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联合,发挥产业链协同竞争优势,同时带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服务外包企业以技术、资本和品牌开展联合重组,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利用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及相关机构的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服务外包企业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已有跨国企业的渠道作用,积极向其母公司推介服务外包企业。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参加服务外包相关展会,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着力布局全球多元化市场。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国际产能合作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持续加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着力提高服务外包高端业务比重;另一方面,逐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沿线服务外包市场的布局,加快实现我国标准、技术和品牌等“走出去”。此外,鼓励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抱团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外包产业优势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新格局。
国外软件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美国:硅谷。竞争开放的科研体系推动形成全球软件人才基地。硅谷作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氛围最浓厚的高新技术聚集区,依托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著名的院校,拥有着一流的科教资源和设备。在美国高度开放的环境和移民政策之下,大量技术移民的不断涌入,让硅谷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和新颖理念,为硅谷软件产业输入新的人才、技术、成果和创意,营造了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硅谷拥有超过100万的科技人员,年产值超过7000亿美元,孕育了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IBM等在内的大批知名高科技公司。
风投等商业模式为硅谷软件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庞大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为硅谷的创业公司和技术创新创造着最活跃的风险投资环境,目前已形成微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等产业集群。知识和资本的独创性融合方式为硅谷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催生出了颠覆性的创新力量,并打造出了一个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外包之都”成功转型为“研发服务之都”。班加罗尔作为印度“硅谷”、世界知名的软件城市,准确把握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研发服务业发展已经走向纵深。2016年,在通过全球软件行业最高水平的CMM五级评估的计算机软件公司中,有50%落户在班加罗尔。班加罗尔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成为印度甚至是亚洲最具规模的软件生产地。班加罗尔突破了原有软件研发的范畴,拓展至硬件设计、汽车与飞机核心部件研发、新药开发等多重领域,以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全世界软件客户的认可和信任,为软件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生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班加罗尔的创新生态的发展特点是形成了一种围绕知识聚集资本、围绕技术组织生产要素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IT产业不断地创造发明,推出新技术,从而推动整个集群系统的更新与升级,而政府、风投资本家、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外围服务机构等,则以企业为核心提供机制保证与创业环境。
以色列。浓郁的创新文化推动以色列软件产业持续发展。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软件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科技人才密度最高的国家。以色列被称为“创业的国度”,每2000人中就有1人创业,平均每8小时就有1家创业公司诞生。以色列拥有8所大学,27所学院,其中4所位列全球150所顶级大学之列。以色列特别重视创新性开展科学研究,针对科技成果,完善高校技术转化队伍建设,并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许可工作,建立完备的技术转化服务保障体系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对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产业转型需求激发软件产业持续发展活力。以色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内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发展需求,以色列国防工业在研发实时侦察预警系统、航空电子和航空控制系统、军事通信以及战地指挥系统等许多项目时,成为软件产业的最大客户。以色列高度重视软件产业与其他高科技产业紧密融合,利用软件的高渗透性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以色列注重发展军事技术和国防工业计算机在军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同时以色列政府也很重视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
爱尔兰:都柏林。软件服务外包催生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爱尔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超过8%,年出口额达到500亿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拥有900多家软件公司,软件从业人员高达3万余名,是欧盟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欧洲市场销售的软件产品中,60%以上产自爱尔兰,已将自己建设成为欧洲高技术产品的组装分销中心,计算机、信息、软件、通信、电子等行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产业的高度集聚推动全球软件集散地形成。都柏林作为IT公司的欧洲总部所在地,从承接国外大型公司的软件开发业务起步。目前,全球前十大科技公司中已经有九家在爱尔兰开展了战略业务。外企选择在总部完成软件开发环节,然后转移到爱尔兰完成软件欧化、装配、打包工作,最后将产品销往欧盟及其他地区。这不仅让爱尔兰成为软件行业主要的全球参与者之一,更为整个行业创造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人才库,超过一半的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都在爱尔兰有相当规模的投资。随着国际知名游戏公司的入驻,都柏林已经成长为是欧洲领先的创新游戏公司中心。
英国:剑桥。产业研发模式推进创新创业要素不断集聚。英国剑桥科学园区凭借其独特的剑桥产学研模式集聚各种创新和创业要素,成为欧洲知识型企业的中心。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和新产业,引领欧洲产业创新,是欧洲地区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在剑桥,知识、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此诞生,作为欧洲知识型企业的中心,聚集了全英国除伦敦外种子资本和风险资本最密集的地区,共吸收了全英国25%的风险投资和全欧洲8%的风险投资。目前,剑桥工业园区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为三大创新主体集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从事研发、制造、咨詢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2%、37%、17%。剑桥地区以小公司为主,这些小公司分布很不集中,往往涉及多个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