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城市”建筑/设计/艺术为城市的未来提出崭新思考方向
2020-06-01牛泽玉
牛泽玉
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展览主题为“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由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著名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法比奥·卡瓦卢奇( Fabio Cavallucci)三人担任总策展人。展览包含两个板块,即“城市之眼(Eyes of the City)”和“城市升维( Ascending City)”,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展览于2019年12月在主展场深圳福田高铁站及周边区域开幕,深圳各区的9个分展与主展场联动,形成遍布全城的有机交互网络。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所有城市必须面对的紧急课题,2019深双盐田分展也已暂停开放。
城市的“伤痕”会刻在每个人心中,而愈合后的“伤疤”将对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围绕此次展览,我们对UABB盐田分展联合策展人、朗图创意体创始人冯志锋进行了专访,他和我们聊了聊此次展览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感。
《设计》 冯志锋
《设计》:请您以一个设计者/参与者的身份为读者们介绍—下此次展览。
冯志锋:2019深双盐田分展選址于沙头角保税区,这片空间可能是第—次聚集了这么多建筑师、艺术家及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去呈现我们本次展览的主题一一“对流城市”。在这里我引用—下握手302团队的作品《岸线与边缘:水生金》里的一段话,“对中原地区而言,海洋是国家的边缘,因此岭南沿岸在明清两朝的真统学说中被描述为中原东南边界,然而对于生活在岭南的民众而言,海岸是社会的中心,内地山区才是边缘之地”;盐田的独特区位优势;既是全球化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对流”的关键节点,同样也是深圳这座城市多样性的地理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构成;我们本次策展主题“对流城市”,也希望通过思想能量的对流与交流对盐田带来更多元的思考和探讨,展览呈现了历史与现代科技的交汇冲击,保税区的边界也被打开并与城市空间融合。盐田分展由三个策展团队联合策展:宝拉,维嘉诺带领的策展团队提出“城市的多孔性与水平性”的理论,即当城市有了孔洞与水平的基底,才能创造对流;朗图建筑RUA团队,我们借由跨领域的策展,以建筑与城市领域为起点向外延伸,对盐田作为水岸城市独有的社会与生态课题进行探索;艺术版块由深圳客厅薛峰、林仰霖、朱春杭策展团队与众多艺术家进行大量的现场创作,展现盐田在地化的艺术实践。
《设计》::策展这件事与您平时的工作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着怎样的不同r
冯志锋:在日常工作里,我们为客户解决问题,提供非常清晰明确的结果性导向方案,并具有可行性;而策展工作,我们的角色是问题的共同提出者,通过对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钻研探索,结合专业人士的思考与大众市民的看法,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构建无数可能性。同时引用相同命题的国内外案例,对盐田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进行梳理,我们共同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够执行出来,也许它仅存于未来,“对流城市”的存在,就是无数方案发起的源头。
《设计》:您曾说很害怕客户的诉求是所谓“设计感”,作为一名设计师,您怎样理解“设计感”?
冯志锋:“设计感”是在客户心目中已经存在的具有形式化和外在的构想,未必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擅长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用最合适的方案去适应体系,而非某一种特定的风格。
《设计》:在此次策展中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难,您是怎么克服的,或者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与我们分享?
冯志锋:此次策展由三方策展团队组成,结合了国际策展团队与本地策展团队,首先,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跨建筑、设计和艺术三大领域中,使得三方策展团队能够在本次展览的内容构造上达到一致性;其次,在同一个展场框架内,三方策展团队需要针对“对流城市”的主题构成,通过专业间的对话,表达对在地性地理及文化上的深刻认知。尽管表达手段不一样,思考的维度也不尽相同,但都围绕着盐田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地理规划,各方从而集思的方式,去为大众呈现出了这一场“对流”。
《设计》:作为策展人,同时也是设计师,您认为此次展览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冯志锋:从建筑策展人宝拉.维嘉诺提出“城市的多孔性与水平性”的理论,到我们联合策展团队对盐田作为水岸城市独有的社会与生态议题进行初步探索,另有艺术策展团队与艺术家们进行大量的现场创作,展现盐田本地的原生美感与人文关怀。“对流城市”以交互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对话,它通过“全球经验”与“在地对话”两个思考维度,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参考。期望通过“对流城市”,让我们乃至更多人发现盐田的更多可能性,共同期望盐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