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个什么玩意儿
2020-06-01刘继军暮色苍茫
刘继军 暮色苍茫
病毒的数量与大小
一个体重70千克的人,全身有30万亿个细胞,其中84%是血液红细胞。生物学家却说病毒比细胞还多,难道我们身体的大部分是病毒?当然不是,因为数量并不代表体量。虽然人体细胞已经小到人眼看不见,但比细胞小得多的东西,还真有不少,比如细菌。我们每个人体内至少有38万亿个细菌,比人体细胞还多。但是,这些细菌的总重量,只占我们体重的1%~3%。这就是说,平均来看人体细菌比细胞小几十倍到上百倍。
病毒,直径一般不超过100纳米。人体最小的细胞—初始淋巴细胞直径也有6000纳米;最大的细胞—卵细胞为10万纳米。病毒和它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要是论体积,病毒与人体细胞的差距就更大了。不同病毒之间的“体型”差距也相当大:最大的是潘多拉病毒,直径1000纳米;最小的是口蹄疫病毒,直径只有10纳米。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直径是60~140纳米。
假设病毒的平均直径是100纳米,那么你身藏的380万亿个病毒,捏在一起只有0.38立方厘米,相当于两颗黄豆大小。说到这,爱搓澡的人可能长舒了一口气:“这不就是搓回澡的量吗?洗洗就干净啦!”其实不然。这380万亿个病毒会广泛分布在人体内外,皮肤表面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并且就算刚洗过澡,病毒也不会从皮肤上彻底消失。但是我们这“病毒之身”其实并不可怕,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细菌、病毒、人体细胞,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就像一片森林里的花鸟虫、虎狼鹿,它们日日夜夜,相爱相杀,维持整体上的生态平衡,保持整片森林的勃勃生机。
病毒与细胞的相爱相杀
人类早就知道,人体离不开微生物,比如肠道菌群可以为我们分解食物、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调节代谢、对抗病原体、建立免疫系统……哪一项都是性命攸关。
那么病毒呢?我们似乎只知道它们的坏处。至于对人体有啥益处,科学家目前的研究水平,可以说处于“万里长征前编草鞋”的阶段。2018年,《细菌学》上的一篇论文介绍: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研究者凯瑟琳·浦桐提及其团队,分析了181位女性患者的尿液病毒组,发现了人体尿道可能共有某些“功能性噬菌体”。注意,论文提到了“功能性”。这项研究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杰姆斯表示:它们可以将噬菌体序列与细菌宿主关联在一起。华盛顿大学人体微生物和病毒组专家克瑞斯汀·怀利认为:“这是发现了微生物微环境中病毒群体所造成的潜在影响。”这个研究到底有啥用呢?怀利说:“了解作用前,我们得搞清楚到底有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连自己身体里有什么病毒都不清楚,就别提作用了。不过,现在我们至少知道,那个叫“噬菌体”的病毒,一定在我们体内。噬菌体是什么呢?一看名字,就知道这家伙是专门搞细菌的。怎么搞呢?我们先看看它的样子。
请看图1,是不是感觉噬菌体长得很科幻?对人类来讲,噬菌体就是名副其实的“纳米机器人”。它搞细菌的手段是:站到细菌身上,给细菌打一针,把自己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注射到细菌体内,好让细菌替自己“造娃”(如图2)。
人类研究纳米技术多年,也尚未造出这么精巧的纳米机器人。所以,噬菌体给我们的感觉是,太高精尖了,充满未来感。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在生物界,病毒很低级,不仅是噬菌体,而是各种病毒都很低级。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就因为它们功能单一、结构简单?是的。结构决定了功能。
把细胞放大,我们会发现,它就是一座城市:10万种蛋白质分子各司其职,进口商、边防海关、仓储集散、能源保障、物資运输、加工制造、安保军警应有尽有,生产效率极高。比如,能量ATP生产:每个细胞每分钟大约可以形成1000万个ATP。1000万个是什么概念呢?2019年全中国的口罩厂平均每天(注意是每天,24小时,1440分钟)可以制造口罩2000万只。这个生产力与每分钟能生产1000万个ATP的细胞相比则相形见绌。一个成年人体内每天合成的ATP,相当于自身体重,而且材料可以重复利用,细胞用掉ATP,拆成ADP和Pi后,很快就会被重新装成ATP,每天要被重复利用1000~1500次。ATP只是细胞的基础能源而已,细胞以它为动力,执行“DNA.exe”程序,制造几万种蛋白质以及其他各种产品,维持生命运转。所以,目前人类制造的任何高精尖产品,包括芯片、机器人、火星探测器……在细胞面前,都是简陋、低效的。
现在回头看看噬菌体,是不是挺寒碜?根本就谈不上高精尖。一个单细胞生物,可以自己生活、繁衍。给一片天地,它可以生出一个王国。所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是病毒就没办法靠自己生活。它们不会动,不会吃,也不能繁殖,听上去和打气筒、自行车差不多,根本不像生命。但是,它们想复制自己,传宗接代,并且可以利用其他生物轻松实现这一伟大目的。所以,我们只能承认病毒是一种生物,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
病毒想繁殖下一代,手段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DNA. exe”、“RNA.exe”执行程序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壁,播向世界。这个“鸡贼”手法,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计算机病毒程序(一种通过大量复制令计算机失灵的程序)也是这么操作的。简陋的病毒,生活、繁衍都仰仗一个比自己高级得多的操作系统(细胞)。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但是,如果细胞只默默承受这一切,那早就被病毒消灭了。细胞并没有任病毒宰割,它也有对付病毒的办法—变异。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这就是变异。通过变异,有些细胞就变得让现有病毒没空子可钻了。于是,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慢慢凋亡了,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活了下去。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复制病毒当然也会出错—也就是说,病毒也会变异。于是,能骗进新细胞的病毒才可以继续传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场几十亿年的攻防战和军备竞赛中,双方不断升级改造,结果是:细胞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病毒变异种类越来越复杂,入侵手段也越来越“鸡贼”。
病毒种类知多少
病毒到底有多少种?人类肯定不知道。因为,病毒变异得太快,比如,每年的流感病毒都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病毒感染一般都“无药可治”。杀灭病毒的主力永远是细胞免疫系统。人类治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是支持人体战胜病毒。
病毒变异这么快,不是因为它们危机感和创新意识强,而是因为它们基数太大、复制太快。一个B型流感病毒只要成功侵入人体的一个细胞,就能“3D打印”5000个副本。这个细胞被消灭后,5000个病毒副本又会感染新的细胞—这个速度从这个病毒刚刚接触细胞壁时算起,大概一天可以感染50万个细胞。损失这50万个细胞,对你来讲不算事儿,这时候的你连咳嗽都还没开始呢!但是,此时你体内的病毒副本数已经达到了25亿(50万×5000=25亿)。
就算DNA复制的错误率只有亿分之一,这批副本也会有25个错误。幸亏这些错误对基因来讲,绝大多数是不好的或者无关紧要的。也就是说,出错的副本要么没什么变化,要么多数是残次品。但是由于基数太庞大了,总有些错误误打误撞地弄出某个新的攻克细胞的功能,从而被遗传了下来,所谓技术积累,聚沙成塔。这就是病毒快速变异、迭代,欺骗手法看起来越来越刁钻、机智的原因。病毒在变异中不只骗术升级,还会分化成不同的“兵种”。比如,有的病毒只感染植物,有的只感染动物。兵种不同,装备也不同。刚才提到的噬菌体,它的主要结构就是一条DNA,装在一个蛋白质外壳里;还有一些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里装的不是DNA,而是 RNA。
DNA和RNA都是遺传信息,也就是生命工厂运行程序。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相当于完整的软件。像噬菌体那样的DNA病毒,它的目标就是要侵入细胞核,取代细胞的DNA,来调动整个“细胞城”,为己所用。RNA是核糖核酸,是从DNA上转录的片段,相当于软件中的组件。RNA病毒不用取代细胞的DNA,它只要进入细胞,就能指挥蛋白质机器,来打造自己的副本。当年名噪一时的冠状病毒SARS,就是最大的一种RNA病毒。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有一定亲缘关系。还有一种RNA病毒,它们有把自己的RNA变成DNA的本领。DNA变成RNA叫转录,RNA变成DNA自然就叫逆转录了。这些病毒就被称为逆转录病毒,其代表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艾滋病病毒。这些病毒为什么要逆转录?因为它们可以把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里,从而在细胞里面潜伏下来,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就可以复活,用DNA制造RNA,再制造病毒蛋白质。
一般来说,病毒主要分两种类型,蛋白质壳里包着组装自己的指令:要么是“DNA. exe”,要么是“RNA. exe”,简单粗暴。但是,生物界永远不会有那么明确的边界。有一种更简陋的病毒,叫类病毒,它连蛋白质外壳都没有,只是一个环状的RNA链,但它能让植物细胞拷贝自己。还有一种更奇葩的病毒,叫朊病毒。这种病毒居然没有DNA,也没有RNA。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遗传信息。它只是一小团蛋白质,却可以入侵动物细胞,复制自己。那朊病毒用什么指挥细胞机器,复制自己呢?答案居然是目前还不知道!
对人类来讲,我们可能只是掀开了微生物世界大幕的一角。即使如此,人类掌握的病毒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的,一篇短文无法言及万一。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本系列的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