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探析

2020-06-01童警瑶

现代交际 2020年7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学生党员高校

童警瑶

摘要:当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现存在学生党员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实践认识不够深入,高校进行党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形式缺乏创新,社会教育作用发挥不足、缺乏长效监管机制三方面问题,应注重自我教育,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实践能力;完善高校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优化社会教育,净化舆论环境、构筑长效机制。致力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不仅是奠定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基础,还是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46-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青年学生是党的年轻力量,補足学生党员精神上的“钙”,深入探析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建设优良校风及严谨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对夯实党组织核心力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极具价值。完善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不仅奠定了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基础,而且是高等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因此,进行当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探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党性教育的基本理论

1.党性

党性,是一个政党的固有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信仰决定的先进性、宗旨决定的人民性,以及初心和使命决定的纯洁性的统一。

2.党性教育

党性教育,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党员的组织观念,加强党的建设。党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学生的党性教育是高校党性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培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使高校学生党员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意义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使高校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有利于建设优良校风及严谨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强化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与道德修养,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得到强化,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核心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可以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党员自身理论水平不足、实践认识不够深入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为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状态,同时疏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著作进行深入阅读及探究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高校学生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思想认知不足,尚未形成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学习体系,对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存在欠缺。

在实践方面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对事物分析能力欠缺,党性修养不够,只停留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浅表程度。目前,将有关科学理论进行内化,同时运用于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研究不多。在党性的实践上,如基础社会实践、学生组织活动等方面不够深入,收获较少。对认知系统及实践能力的完善程度不足,导致部分党员的思想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2.高校进行党性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党性教育课程多侧重于理论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较为枯燥、乏味等现象,难以适应当代学生党员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践。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进行党性教育时,内容维度单薄,仅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教学对象知识水平及储备上。同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式创新教学,未将注重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当中。目前党性教育学习形式中比重较大的为理论教育,如党课、专题座谈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比重仍有较大可提升空间。

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活动时,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其中比重较大的一个原因为党性教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吸引力不够。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着力于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及重要文件传达等会议,未能满足党员自身学习及发展的相关需求,未能有效开展丰富的党组织生活,未能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因而,导致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降低,对学生党员党性提升带来阻碍。

3.社会环境教育作用发挥不足,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对高校学生党员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社会环境教育未能完全消除舆论负面影响,其中部分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带来了极大干扰。处于高度开放性和渗透性环境下,仍处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学生党员,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因而,容易出现党性认识迷茫、理想信念动摇等情况。

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部门、单位及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的再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针对学生党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及种类不够丰富,未建立起再教育的培养体系,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对策

1.注重自我教育,提高理论水平、锻炼实践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党员应自觉进行刻苦研读和学习,从而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与先进性的充分认识,夯实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国内外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学生党员应积极关注,并联系相关政治理论进行交流。进一步把课堂上的党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有效内化,并融入实践活动。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中,不仅要夯实专业基础,同时要深入地进行理论学习,还可通过媒体平台观看影像、查阅书籍等相关资料,并且注重利用新媒体资源,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及新华社等软件进行学习。

实践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党员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体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更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既促使学生党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化并投身于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得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完善高校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結合时代特征、专业特征,丰富教育内容。党性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更具针对性及实践性的党性教育应以更高层次体现。可增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及形势政策的教育等。同时,更要注重对新形势发展变化的适应,结合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及党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生自身情况关联起来。这对于指导高校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同时提高自我修养并实现自身发展,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结合主渠道重要作用、课外实践积极作用,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与社区基层党组织联系,组织学生党员实地进行实践锻炼;利用社会红色资源,如参观革命老区等;借助网络资源与媒体平台的力量,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期刊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开设党性教育专栏,建设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

3.优化社会教育,净化舆论环境、构筑长效机制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落实规范及细化工作。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管控,从而营造出较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依托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舆论引导。要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积极树立正面榜样,可通过新闻传播、电视电影、网络宣传等方式开展正面能量传递,形成社会良好风尚。

四、结语

党性教育始终贯穿学生党员成长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应注重自身教育及高校教育,更应注重社会的再教育功能。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等各级基层党组织,不仅担负对青年技能培养的重任,更需对青年党员进行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从而进一步接续高校的党性教育,有效构筑起长效机制,实现党员教育整体性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5]陈荣武.党性教育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6]周玉清,王少安.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系统[J].红旗文稿,2015(22).

[7]伍处文.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增强学生党员队伍生机活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学生党员高校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