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秒的窒息
2020-06-01杨时旸
杨时旸
这是只属于日本的电影,几乎只可能在这个国度生长出来。它有现实的残酷,又有兜底的鸡汤;中二且充满恶趣味,同时又无比热血和激励人心;它从性切入,增添一点点让人挤眉弄眼的小尺度,但旋即就转向了关于成长、困境、寻找和自我认同的大悲悯。日本的这类电影总有一种奇妙魔力,明明看着它玩的都是励志和鸡汤的旧梗,但它就是奏效,还一点都不令人腻烦。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欲扬先抑地活着,最终喷薄而出地爆发,比如《百元之恋》中的一子,比如这部《37秒》中的梦马。
日本是个漫画之国,某种程度上说,这拯救了梦马。作为一个全身上下只剩手可以大致握住画笔的脑瘫患者,她可以以此谋生,以此为寄托。但她不想躲在那个矫揉造作的老板背后,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影子。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一家以成人漫画为主的杂志社。已经成年的梦马,从未经历过恋爱,更未体验过男女之事。编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她应该亲身尝试,不然是注定画不好的。她没想到,这从此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她进入了一个对她而言的“异度空间”。那些牛郎和陪侍女郎,让她见识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对于旁人而言,性就是性,但对于梦马而言,那更是一个契机、一声宣告和一条通路,让她确认自己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更重要的是,让她得以确认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说到底,《37秒》的核心写的就是一个人的舒展和甩脱过程。女主角梦马的身份从开始就被设定为“附属者”,依附于康复中心,依附于母亲的照料,依附于漫画公司那个剽窃自己点子的小网红老板。而性成为了一滴催化剂,让她开始迎来了迟到的叛逆和自我觉知。自己洗澡、自己穿衣、第一杯酒、第一次彻夜不归、下定决心从盘剥她的公司辞职……她开始明白自己在命定之外仍有选择。
《37秒》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其中的“觉醒”意味,一个困顿的、顺从的、认命的人开始清醒地向自己发问:自己是谁,为什么来这里,这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一切又怎样才具有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去看,梦马所代言的不只是她背后的残障人士群体,而成为了每一个处在混沌之中的普通人的缩影。
觉醒之后而来的是“解扣”。梦马的母亲一直对离家的父亲闭口不提,那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禁忌,一个不能闯入的黑箱,梦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健全的姐姐。巨大的秘密覆盖生活,看起来的平静不过都是一场若无其事的表演。梦马掀起了波澜,解开了一个个死扣,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母亲,用一种缓释代替了最终的崩坏。
性,在这个故事里成为了启蒙者的角色,让梦马明白自己必须去面对真实的世界。伤痕是成长的必须。长久以来,她过着一种无菌的生活,而这无菌环境却造成了更深重的感染,那是一种无处可诉的窒息感。
《37秒》混搭着家庭、青春、在路上的多样题材,描摹出灰色地带里的几个明亮的人。可以说,梦马有两位母亲,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那个陪侍女郎则是精神意义上。前者献身般地把女儿保护在内部,后者则用看似放浪的方式把梦马推向外部;前者安抚了她的前半生,后者解放了她的后半生。
夢马无非是想无限接近于一个“常人”,有喜怒哀乐,哪怕被伤害,被辜负。37秒是她出生时大脑缺氧的时间,她用了数十年摆脱了那37秒带来的漫长的、绵延的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