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明珠
2020-06-01井明
井明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生活的游牧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和汉代丝绸之路有重合,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完备的驿站制度使贸易经济较前代更加繁荣。《元史》中记载:“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称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这些驿站的设立打通了元朝与欧亚大陆各地的联系,使因战争原因呈现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路再次活跃起来,草原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到了空前发展,构筑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目前在该线路沿途——我国西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及俄罗斯南部均发现了青花瓷器,而欧亚大陆的中部,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藏有相似的器物,这为研究草原之路的商貿路线提供了物证。本文介绍一些草原之路沿线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说明元代时这条线路是对外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路线。
北方各省市及俄罗斯、伊朗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
(一)内蒙古自治区
1.青花云龙纹高足杯(图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窖藏出土,高9.5、口径9.5、足径3.3厘米。侈口,弧腹,高柄足呈竹节形。内壁口沿饰有两周弦纹,弦纹下饰暗花八宝纹,内底饰菊花纹。外壁腹部饰云龙纹,龙为三爪,龙纹下方饰弦纹一周。
2.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壶(图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古城窖藏出土,通高13.5、口径3、足径4.6厘米。子母口,弧形盖面上堆塑一只狗形雕塑,身上饰有青花装饰,盖面上绘一周花瓣纹。壶身溜肩,梨形腹,底部内凹,壶身主题饰有缠枝牡丹纹,叶子为葫芦形,壶腹两侧对称置有执柄和注流,流部呈弧曲状。流部饰火焰纹,柄部饰草叶纹。
3.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3),包头市文物管理处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燕家梁出土,高29、口径22、底径19厘米。圆唇,直口,溜肩,斜收腹,平底。整体分为5层装饰,每层装饰之间以双弦纹分隔。口部外侧饰有缠枝花卉纹,肩部饰有缠枝莲纹,腹部中间饰有缠枝牡丹纹,及一周蔓草纹,胫部饰有一周仰莲纹。
4.青花折枝菊花纹盏(图4),多伦县文物管理所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上都河砧子山村出土,高4.3、口径8.1、足径3厘米。敞口,曲腹,圈足。内壁近口沿处饰一周蝌蚪纹,外壁饰一周缠枝菊花纹,腹下部饰一周弦纹。
5.青花龙纹盘(图5),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前地村窖藏出土,高4.1、口径15.9、足径5.2厘米。圆唇,敞口,弧腹,小圈足。内壁纹饰为缠枝花卉纹,内底纹饰为云龙纹,与上层纹饰被两圈弦纹分隔,外壁绘有缠枝菊花纹。
6.青花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图6),通辽市博物馆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奈林穆白庙子大队出土,高29.5、口径8.3、足径9.2厘米。喇叭形口,细颈,垂腹,圈足。口沿处饰一周卷云纹,颈部至腹部饰有缠枝牡丹飞凤纹,下腹部饰一周蔓草纹,近底部饰有仰莲纹。
(二)甘肃省
1.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图7),临洮县博物馆藏,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双上社出土,高29、口径7.7、足径9.3厘米。敞口,细长颈,垂腹,圈足。整体分多层装饰,层次分明,主题纹饰位于中间主体部位。口沿内饰有蔓草纹,颈部饰有蕉叶纹、卷草纹及覆莲纹,每层纹饰之间以弦纹分隔。腹上部绘有卷草纹、莲池鸳鸯纹、缠枝牡丹纹,腹下部为六组缠枝花卉纹、回纹及仰莲纹,足部饰有一周蔓草纹。
2.青花双凤纹匜(图8),临洮县博物馆藏,甘肃省临洮县衙下乡寺洼村双上社出土,高4.1、口径13.2、足径8.4厘米。直口,方唇,圆腹,平底,口部有一梯形流,与腹部相通,流下有一圆形系。通体以青花装饰,匜内壁绘有缠枝菊花纹至流内侧,内底绘有双凤纹,两种纹饰之间以双弦纹相隔。外壁绘有仰莲纹,流外侧饰有卷云纹。
3.青花莲池鸳鸯纹碗(图9),武威市博物馆藏,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大街窖藏出土,高7.7、口径16.3、足径6.3厘米。侈口,弧腹,圈足。纹饰层次简单明了,口沿内侧为一圈蔓草纹及双弦纹,碗内壁上部未绘纹饰,内底绘有莲池鸳鸯纹。外壁绘有缠枝莲花和仰莲纹,上下层纹饰以弦纹相隔。
4.青花昭君出塞图高足杯(图10),武威市博物馆藏,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大街窖藏出土,高8.9、口径7.7、足径4厘米。侈口,弧腹,高足柄外撇,高柄足中间有一凸棱。口沿内饰有一周卷草纹,碗内壁上部未绘纹饰,内心饰有人物抱琴骑马图,应为昭君出塞图。杯外壁绘有缠枝花卉纹,高足柄凸棱下淡描勾勒蕉叶纹。
(三)青海省
青花缠枝牡丹纹器座(图11),青海省博物馆藏,高16.5、口径25.5、底径23.8厘米。平沿,束颈,微鼓腹,胫部内收,足下有三浅足,器座腹部有六个壸门装饰。口沿饰有一周卷草纹,颈部为锦地纹,略有晕色,肩部和胫部亦绘有卷草纹,每个纹饰之间用弦纹分隔,内口部另有一条弦纹,腹部绘有缠枝牡丹花和元代特色葫芦形叶子。
(四)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1.青花凤首流扁执壶(图1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出土,高18.4、口径4、足径8.2厘米。侈口,圆唇,直颈,扁圆球腹,长椭圆形圈足,扁腹一侧堆塑凤首流(残),另一侧执手残缺,推测应为凤尾卷曲状堆塑。器身上半部以凤凰的主体为装饰纹饰,绘有身体和双翅及尾部长翎,连接凤首和凤尾。颈部和圈足外侧分别饰有回纹,器身下半部饰有缠枝花卉纹及塔形叶。
2.青花云凤纹高足碗(图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高11.2、口径15.9、足径6.5厘米。微敛口,弧形壁,竹节状高足柄,中空。碗内外壁皆饰满青花纹饰,略有晕色,口沿内饰有一周回纹,及缠枝牡丹纹,碗内饰有一对首尾相逐的凤凰纹及品字云纹,碗外壁绘有缠枝花卉纹,近底处绘一周仰莲纹,高足柄足节处有弦纹纹饰。
(五)俄罗斯、伊朗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
1.青花缠枝莲花杂宝纹蒙古包(图14),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高18、底径18.5厘米。半球形,平底,底部有一壸门装饰。器体共有5层蓝地白花装饰纹样,每层装饰之间用双线纹分隔。顶部圆心内绘有芦雁纹,芦雁飞翔于白云之间,第二层为六朵缠枝菊花纹、叶子为塔形,第三层为缠枝莲花,叶子为品字形,第四层为海涛纹,第五层为仰莲纹,内绘有八宝纹,仰莲纹外线相连,壸门装饰外有一周弦纹。
2.青花孔雀牡丹纹罐(图15),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高29、口径22、足径18.3厘米。直口,圆唇,短直颈,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渐收,平底浅圈足。颈部饰有海波纹,主体纹饰占据器体大部分,为孔雀穿花纹,花纹为缠枝牡丹,胫部绘有仰莲纹。
3.青花莲池鸳鸯纹盘(图16),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高7.5、口径40.5、足径22厘米。折沿,浅腹,平底,浅圈足。口沿处绘海波纹,内壁饰缠枝花卉纹,盘内底饰莲池鸳鸯纹,外壁绘仰莲纹,其中一莲瓣下有一单方形波斯文款。
通过以上的列举可以发现,这些青花瓷器的器型多样,主要纹饰以瑞兽纹和缠枝花卉纹为主,与元代中原地区产品较为相似,应均为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元代贸易路线
青花瓷器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一跃成为主要销售品,促进了元代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通过考古发现,此区域的青花瓷器物主要位于当时的区域中心、交通要道、政权交界地带等重要城镇,这从侧面反映了元代瓷器贸易以便利的驿路系统为依托,以草原城市为基础,形成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
孟庆利通过元代城镇分布的区位特点勾勒出了北方草原多条贸易路线,如中原产地(多线)—大都(多线)—上都—哈剌和林—中亚—欧洲;中原产地(多线)—大都—集宁路—净州路—德宁路或沙井总管府—亦集乃路(多线)—阿里麻里(多线)—中亚—欧洲。这些贸易路线均是沿着当时的政治或是经济中心开展,开拓了贸易交通网,促进了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往来,使得许多内地的精美物品可以走入边疆地区,促进了邊疆地区的城镇化。
结语
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连接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这条路上的草原城镇职能本是军事镇守,由于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在这些城镇内考古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的盛景。草原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西方交往和贸易交流提供了稳定、便利、安全的环境,同时也承载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变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