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储心胸 峥嵘出笔底

2020-06-01杨维凡

东方收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皴法天游峰武夷山

杨维凡

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杨夏林在漫长而又繁忙的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古今山水画的传统,并充分结合了西洋画里的有益部分,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杨家样”山水画法,并以此表现中国的山山水水。

本文就重点介绍杨夏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所作的武夷山题材系列山水画。当时,杨夏林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武夷山区进行教学写生,他告诉学生,山水画写生即“师造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和经验,对现实山水传达出的美感进行艺术加工。一个没有对真山真水进行过认真研究的画家,是无法彻底表现群山之雄伟、众水之博深的。带领学生在武夷山写生期间,杨夏林自己也进行了写生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创作出了诸多的武夷山水画精品。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以福建山水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多,更不用说系统描绘武夷山了。杨夏林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情况。

杨夏林的武夷山题材系列作品,是他通过熟练的绘画技巧进行再造景的成果。这些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虚实有度、透视感强、去粗存精,整个画面给人以逼真、立体的感觉。杨夏林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艺术精髓,他将精细的山水画造型能力、构图创作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扩宽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路子。有道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杨夏林就是那创新的先锋。从他画作山石的肌理皴法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傅抱石和李可染皴法的影子,这就是“國立艺专”学院派画风及恩师精神在“杨家山水”里的再现。

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同时又是三教名山,在1999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高僧禅家羽流栖息之地,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至今仍留有不少庙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区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的典型丹霞地貌(图1),更有九曲溪水蜿蜒贯穿其间,真为“碧水丹山”之圣地。武夷山以天游峰、九曲溪、水帘洞、虎啸岩、青龙大瀑布、大红袍景区、武夷宫等为中心,各类景色遍布,皆为写生及作画的好素材。其大部分景色均被杨夏林纳入画卷,并且创作时间在1978年到1980年之间,比武夷山成功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还早了20年。

杨夏林作品《天心岩上云起时》(图2),画的便是武夷山天心岩。天心岩的永乐禅寺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其楼阁嵯峨,也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之一。武夷山北部著名的名胜古迹如流香涧、玉柱峰、慧苑、鹰嘴岩、水帘洞、杜辖岩、马头岩等都在它的周围。画作上,清晨云雾缭绕着天心岩和永乐寺,从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夏林对树木的枝枝叶叶、建筑物的布局风格的勾勒一丝不苟,远山走向也描绘得清清楚楚,并以流水行云增加动感,画面保持了朴素的面貌,继承了宋画的传统,加上“杨家样”的山石、松树和浮云,显得非常静谧。

《武夷山胜景》的尺幅较大,画的是武夷山天游峰(图3)。天游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在这件作品当中,杨夏林画的是天游峰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杨夏林用“杨家样”皴法,把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山峰和山石的肌理、山脉的走向交代得清清楚楚,一条蜿蜒的山道连接恢宏的画面内外,在高耸的群峰之间,远望天游峰和一条白练般的天游峰瀑布。背景天游峰飘拂在云层之上,墨色稍淡,与前景浓墨山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更好地突出了天游峰的主体。可以说,杨夏林很好再现了武夷山天游峰那令人心醉的意境。

古人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武夷山中九曲溪蜿蜒,曲曲各异,曲曲有美景,四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齐臻完美、珠联璧合,东西两座石岩遥相对峙,争奇斗艳,引人入胜。朱熹在《九曲棹歌四曲》咏叹:“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为了创作,杨夏林踏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他在其中寻找理想中的至美的山景水色,无疑是一种艰苦的行程。当时的年代,没有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再好的风景也只能现场写生下来。杨夏林把那些来自于四曲的自然山水进行主体情感的提炼与概括,将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象赋予生命的色彩,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了一个包容世间万物的山水气象,那皴法、斧劈、勾勒之间,神化般的《四曲之幽》便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图4)。

武夷山九曲溪,曲曲有胜景,杨夏林对此都有收录,如《六曲胜景》《九曲深幽》等。六曲在九曲溪中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经年流水侵蚀,久而久之深陷为水沟,远望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如古时染坊在岩上晾晒染过的布匹,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六曲胜景》(图5)画面的前锋,即晒布岩上,杨夏林采用大刀斧劈从上而下力劈的创作手法,每劈有别,干净利落,力透纸背,他把晒布岩的岩石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法已成经典,后人多有学样,但都不得要领而草草收场。从杨夏林此画中远景山头的皴法一看就知道,这是晚期丹霞地貌的山石肌理,岩石的红色外观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变成青绿色和土褐色的混合体,画面没有多余的皴法线条,而是笔笔到位,一座座立体、鲜活的山峰跃然纸上,配上山脚云雾中的松林和茶叶实验场的红色建筑,实为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

朱熹咏诗道:“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杨夏林的《九曲探幽》(图6),表现的是九曲的尽头,星村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一幅桃源景象。杨夏林把九曲溪边最后一座高山作为主体,一泓清澈碧水的九曲溪穿山而过,它九折绕山,到这里将要告别两岸千峰,九曲中游人竹筏也将靠岸。亭台楼阁和桃园乡舍沉浸在暮色炊烟中,行云流水增加了它的动感,画面显得恢宏又开阔。人曰“画如其人”,杨夏林就是一个直率、淳朴、豁达、洒脱、真挚、细腻的人,他有自由、平静的心灵,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才能画出如此平静而又大气的画作。

玉女峰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上望去,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就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其峰壁有两条垂直肌理,把柱状体分为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玉女峰》的主题就是三姐妹石(图7)。杨夏林说来到武夷山,特别来到玉女峰前,就会产生写生和创作的冲动。南方的山特别是武夷山,要摆脱描绘北方山峦那样强调雄奇峭拔的硬度,而是要采用柔软、飘逸又不能显示纤弱的皴法,“杨家样”百变的皴法正好适配。只见图中三姐妹石粗细肌理明确,折带皴、斧劈皴加上各种渲染,主题的情感已经提炼和概括出来。形象而又立体的玉女峰,富有生命色彩地耸立在面前,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完完全全可以代表武夷山动人的形象。

武夷山天柱峰危石孤立,峭壁有裂隙隐约而下,似一尊倒扣的酒坛,又名酒坛峰。小藏峰亦名仙船岩、船场岩,因有船棺半悬于空中而得名。古人诗“峰名小藏藏何物?万仞悬崖架两船”,这里的“两船”指的就是悬架在峰壁上的两具3800年前古越人的船棺。杨夏林《小藏峰与天柱峰》的重点体现在皴法上,墨黑的折带皴把主体两峰的大轮廓和主要线条勾勒出来,再加上较淡的各层次墨色对横向及其他方向的岩石肌理进行修饰,或勾或劈或染,加上小溪流和其他配景,染上淡彩,生动、立体的丹霞风貌便出现在眼前(图8)。此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体会到、学习到的,要有天生的灵性、长期的勤奋,以及良好的学习条件,缺一不可,杨夏林正好具备以上所有条件。杨夏林的画有一种生命力,他不会去追求风花雪月,也不会仅仅定格在传统上,而是开创新的意境,震撼人心。他笔下的山水见不到凄凉和悲壮,更多的是阳光和浑厚,能够激动人心的,从中真切反映出了他对家乡和故土的热爱和眷念。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在武夷山最大的寺庙天心永乐禅寺附近,种有被传为神茶的大红袍茶树6株,生长在悬崖上,每年的5月份当地会有专人架起云梯上山采茶,产量极少,被视为稀世珍宝。但是,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画作甚少。《静谷云烟》这件作品在杨夏林山水画中算是比较写意的(图9)。只见峡谷浓雾之上,几笔浓厚的墨线龙飞凤舞般把整个山崖定格在画中,再加上深浅不一的淡墨用以修饰,半山岩上的大红袍茶树配上小树、建筑物及小道就成画了。讲起来容易画起来难,这需要有很高的构图能力。画中没有人,但通过房子、小道,特别是那几株大红袍茶树,表现出人们的活动和感情。杨夏林有句朴素又经典的名言:“好景画出好看的画不算什么,平凡的风景画出好看的画,方称得上好画。”此画真应了此言。

写生是创作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可缺失。《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山水画的写生即是“师造化”的过程,武夷山水画的写生也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的再现,而是要深入其间。杨夏林在武夷山写生期间完成大量写生稿,这里也选择几张给大家欣赏。哪怕是用铅笔的写生稿,杨夏林也能够把武夷山的山石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0、11)。

鹰嘴岩位于武夷山天心景区西数百米,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尤其是钩形的“鹰嘴”上生长着一株古老的刺柏,给鹰嘴岩增添了神韵和飘逸,它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令人惊叹称绝。在巨鹰岩下有一石室,镌有“石斋”二字,这就是“黄道周少年读书处”(黄道周,福建东山人,民族英雄,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杨夏林的《鹰嘴岩》以大面积的鹰嘴岩山石为主体,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三的画面,留四分之一为配景部分(图12)。杨夏林作画始终坚持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创作手法。在此画中,虽然一块巨石占用了那么大的画面,但没有任何压迫感,因为巨石上的内容太丰富了,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巨石下的空间有蜿蜒的石阶和多姿的小树,加上浮云和游客,想象不到的效果就出来了,主题和配景成就了一幅完整的宁静的山峰和幽谷精品。

杨夏林所作武夷山的画作还有许多精品,甚是精彩,在此择其部分与读者们分享(图13-图20)。

上述大部分作品是杨夏林于1980年左右创作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已经成为一个系列。著名书法家、诗人罗丹曾写道:“前年秋间,夏林邀予同游武夷,予因足疾未与偕行,孰知彼竟囊括九曲风光,成画数十幅归以示予。予既诧其所作之多,负佩其画笔之妙,一股清新之气扑人眉宇,既羡且妒,此盖非具足豁达胸襟与深湛素养,所能成此卓越不群之作者也。子亦甚称西闽诸山名胜,邀与同游,夏林欣然期诸异日。安得有生之年重游旧地,以夏林为师,尽写宇内名山诸胜自娱,则终吾身为不妄矣。”杨夏林有否同罗丹再赴閩西采风,另有他说,不在此文中。多少年没有见过这样精彩作品了,感慨万千,杨夏林是用心在画画,这是他对自己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也是一生执着的付出。古代有个哲人说过:“一个对自己家乡都画不好的画家不是个好画家。”杨夏林认可这句名言,他也确实认真对待他的所有作品。杨夏林独特的“杨家样”皴法,精辟、严谨而又出神入化的构图,在这些武夷山作品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此,用一首罗丹的诗来结束此文吧:“素壁虚堂一荡胸,多君画笔起疏慵。千山泼黛春如海,万壑奔流水似龙。卅载愿酬桃李实,百年心共水云踪。相期好践西闽约,异样风光岭万重。”

猜你喜欢

皴法天游峰武夷山
文化遗踪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理解课文的小妙招:比较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