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夏林笔下的侨乡风采

2020-06-01刘明

东方收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侨乡榕树厦门

刘明

南普陀寺是厦门八景之一,以其珍藏数以万计的中外佛典经书、历代佛像书画和雕刻艺术品而闻名于世。多年前主客厅内挂起了杨夏林在四张五尺宣纸上绘制的榕树山水画,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人来此观赏,在此留影。就在杨夏林的这幅画下,先后接待过李光耀、西哈努克等贵宾。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廈门华侨大厦大厅上方一幅宽13、高3米的大理石中国画《海上花园蓬莱境,万帆争载游子归》,这是杨夏林与青年教师刘守信一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的,这幅画同样也牵动着诸多海外游子的心,曾在福建画坛引起轰动。

著名画家杨夏林,1919年出生在福建仙游榜头象山村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随父离开家乡,到印度尼西亚东爪哇谋生。侨居异国的父母怀念故土,便将12岁的杨夏林送回祖国念书。杨夏林在仙游念完小学和初中,随即在厦门集美学校读完高中。之后,他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著名中国画大师黄君璧、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在国立艺专执教。傅抱石、李可染两位老师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习画有天赋,笔法功底扎实。那时,杨夏林到四川大足临摹了大量唐宋石刻。毕业后,他应聘于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曾任中国画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副校长、教授、厦门文联副主席、厦门美术协会主席、厦门书画院院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务。

杨夏林的画大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创作出数以百计的山水画精品。而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多次参加过全国画展。1947年他和傅天仇联合在南京、上海举办《画古话今》画展;他的中国画《鹭江渔火》参加过全国中国画展览;《鼓浪洞天》参加过全国侨乡风貌展,后被收录《侨乡风貌画辑》;1980年他的《闽山烟雾》《海寿》《万石山中》和《山中一夜雨》等四幅中国画,作为福建省的中国画佳作赴港展出。他的一些作品还被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他为纪念全国侨联成立30周年而创作的中国画《叶茂致荫广,根深通地心》,受到人们好评。杨夏林的作品誉满海内外,不少中外画家慕名前来拜访他。

杨夏林生于山、长于山,造物天工给予他艺术美的感受与启发,而使他得益更多的则是后天的勤奋。他勤于实践,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笔下,鹭岛景色、石鼓名山、武夷险峰、太姥名胜、雁荡云海、黄山日出、桂林峡谷等,皆有奇妙、惊奇之处。他画得最多的便是家乡福建的山水,每幅都蕴含着画家对故乡深厚真挚的感情。

杨夏林擅长画榕。榕树是福建特有的古树,福州因多植此树而称榕城。杨夏林的《厦鼓风光》《万石岩》等,都以榕树为主体。他用写意笔法画榕树粗壮的躯干,而用工笔细腻地描绘榕树的虬枝和根部,茂密的树叶则以墨代色。他画的榕树颇具象征性。榕树古老而年轻,郁郁葱葱的叶和下垂的须根同在。而从高大的榕树枝叶之间,又可看到侨乡新建筑,看到进港的“鼓浪屿号”客轮和跨越山涧的列车。

武夷山组画可以说是夏林先生高超的山水技法的综合体现。他画了《玉女峰》《象鼻岩》《兰花峰》以及天游峰的瀑布。他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描绘自然奇趣。最能表现杨先生风格的要算《晒布岩》。画家用整幅四分之三的画面,以浓墨表现“晒布岩”的磅礴气势,以淡墨绘蒸云蒙雾,形象表现雨中“晒布岩”的独特山姿,给人以意境清新、晦涩毫无之感。

杨夏林先生的中国画,做到了画外有画,画中有诗。他用笔的方圆粗细、用墨的燥湿浓淡,都变化无穷,笔笔有师有法,笔笔自师自法,山径苍苔,青树翠蔓,远山烟雾,都表现出笔触的细腻、线条的酣畅。在运笔用墨上,他善于吸收西画的技法,比如他画的小树、叶片、花草,很有光质感,写实而不拘泥于实。夏林先生常说,艺术作品要雅而通俗,既要考虑画家们的共鸣,又要有广泛的群众性,也要有艺术本身的观念。

杨先生“师自然,法自然”,但不拘泥于自然,而是“以形写神”,寓意于景。他笔下的山水总是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的《鹭江渔火》在上世纪50年代就风靡一时。画面上鹭江烟波浩淼,一轮皎洁的圆月,统一了画面的气氛和色调,整个厦门和鼓浪屿景物尽收眼底。

《激浪》是杨先生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家生活在绿波环抱的鼓浪屿,日夜倾听海涛浪声,感受时代的气息。他以大泼墨绘出浪击礁石的动态,用浓淡干湿的多种皱法描绘击石飞溅的浪花飞沫,远处是出没于烟波里的片片渔帆,给人以生活哲理的启示。画家很喜欢自己的这幅作品,特意把它挂在画室里,也许这幅画表现了画家的性格,更概括了他六十年的人生经历。

猜你喜欢

侨乡榕树厦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海丝”重点侨乡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厦门鼓浪屿之行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榕树
厦门品小吃
榕树军团来了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