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爱欲作为Eros的本性
——重思《会饮篇》中柏拉图与前五人之争

2020-06-01任珈瑄

关键词:爱欲欲求本性

任珈瑄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在《会饮篇》的六篇赞词中,Eros大多是以希腊神话的形式而显现。但就Eros本性而言,一方面,它由神话故事显明自身,另一方面,其自身也为神话的故事性而被遮蔽。因此,为了揭示Eros自身的思想,就需对神话进行去蔽,追问Eros其自身存在的特性。①

一、何谓Eros?

“Eros”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ερωξ”②,它指一切强烈的欲望。“Eros”作为欲望,具有欲望的本性。就欲望自身而言,一方面,它表现为自身的渴求和满足,另一方面,在“Eros”表现为欲望的渴求和满足的同时,还表现为一种意向行为,即朝向某个人或物。人欲望某人某物,就是人要某个对象。这意味着,欲望不能通过欲望自身来满足,而是需要通过对象才能满足自身。

但Eros不仅仅是指一切强烈的欲望,它还特指“爱欲”。在古希腊时期,“Eros”既不是中世纪的上帝之爱,也与近代的友爱相区分,它是人对某个对象强烈的爱欲,尤其是对性爱对象的一种欲求。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对象肉体上的欲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对对象精神上的欲求。当爱欲对对象的欲求超越了肉体时,性的部分将从爱欲中被剥离,从而升华为纯粹的精神欲求,如美德等。

不同于爱欲的语义,“Eros”一词在希腊神话中,还是“爱神”或“爱的使者”的专有名词,其形象也一直有所演变。在希腊神话中,爱神Eros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在荷马史诗中,Eros尚未化为精灵,只是表示求婚者强烈追求的一种渴望。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Eros是混沌的儿子,是最原始古老的神。随后又演变为女神阿弗洛狄特与战神阿瑞斯的儿子,其主要伴侣是波索斯和希美洛斯(欲求和渴求)。在亚历山大的诗歌中,他又演化为一个淘气的孩子。而在古代艺术作品中,Eros被描绘成长有翅膀的美少年。最后,到希腊化时代已演变成为一个婴儿。

Eros除了形象上的演变外,它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规定。在宇宙生成的神话中,将黑夜和混沌区分开来,是生成为大地和万物的力量。在奥菲斯教派中,Eros是通过结合而产生不朽神族的神灵。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宙斯想从事创造时就变为Eros。而宇宙演化论中,恩培多克勒认为“爱”和阿弗洛狄特女神是结合对立、结合万物为一体的力量。自然哲学家通常将Eros的“性”的特点,当作婚姻和生育“第一推动者”[1]。

由此看来,“爱欲”和“爱神”③构成了“Eros”的两种基本含义。

二、《会饮篇》中前五个人所言说之爱的内涵

在《会饮篇》中,首先由前五个人对“爱的本性”进行了规定。事实上,这五个人对爱的言说包含了古希腊时期对“爱的本性”的普遍规定④。而柏拉图所说的爱是在否定前五个人的基础上才得以显明的。因此,为了说明柏拉图所言说的爱的本性,必须要对前五个人所指涉的爱的规定进行思考。

(一)斐德罗的观点:Eros是时间和精神的开端

Eros是最古老的神。“根据Hesiod记载,首先出生的是混沌,随后便有了地球和Eros。”[2]462Eros不仅没有父母,而且生于混沌。与此同时,Eros还是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神。

Eros会激发有情人天性中最好的品德。Eros作为最伟大的神,会给予人们最美好的事物。这个最美好的事物既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而是给予人们一个好的爱人。拥有一个好的爱人会使人们根据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感觉。他们一方面会“对羞耻的行为产生羞耻感”,另一方面也会使人“对好的行为产生自豪感”[2]463。在爱情中,人们会对自己羞耻的行为,即懦弱、愚蠢这类行为而感到羞愧。对自己好的行为,即正义、勇敢等善的行为而感到自豪。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在所爱的人面前不仅不愿暴露自己不好的一面,还渴望在所爱的人眼中展现自己最完美的样子。这样一来,为了得到爱人的赞赏与敬佩,人们会变得如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那样勇敢。⑤而这种勇敢,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本身就存在于其天性中,是爱情将它激发了出来。因此,Eros会激发有情人天性中好的品德,是人类的精神的开端。⑥

(二)鲍萨尼亚的观点: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

与斐德罗不同,鲍萨尼亚认为在希腊神话中,Eros分为两种,即一个是“天上的Eros”,另一个是“人间的Eros”。为了确认哪一个Eros真正值得赞颂,鲍萨尼亚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天上的Eros”和“人间的Eros”因各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而相区分。就行为本身而言,它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高贵与可耻之分。而将行为进行区分的标准,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就Eros而言,也是如此。

“人间的Eros”追求肉体之爱,是不值得被赞颂的。这不是因为其他什么,而是由它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决定的。肉体之爱既存在于男人与女人之间,也存在于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之间⑦。它以性欲的满足为目的,通过身体的交媾来实现纯粹的肉体感官的愉悦。在行为的表现上,首先它“爱肉体大于爱灵魂”[2]466。这是因为,这种爱不但只想追求身体的自然极限的最大和最高的快乐,而且只以性欲的满足为唯一目的。同时,它也会爱上愚蠢的人和未成年人。这在于它只追求肉体之爱而无精神性的渴求,所以它对自身和性爱对象既无品德上的规定,也无智慧上的规定。不仅如此,它还会在“对方肉体衰老时离去”[2]468。肉体作为感性的事物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由此这类爱也会随着肉体的变化而变化。鲍萨尼亚认为,以上的行为属于不好的德行,这样不仅会败坏爱情的名声,还会遮蔽爱的本性。因此,追求肉体之爱是可耻的,“人间的Eros”是不值得被赞颂的。

与“人间的Eros”不同,“天上的Eros”追求精神之爱,是值得被赞颂的。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不同,它只存在于男人与男人之间⑧。就一般的爱情而言,它既包含了肉体欲望也包含了精神的欲望,但精神之爱不等同与一般的爱情,它不仅不以满足个体肉体欲望的本能为目的,而且只追求和满足纯粹的精神性的爱。此时,肉体的欲望从爱情中被剥离,从而升华为纯粹的精神之爱。在它的行为表现上,它表现为爱对方的美德与智慧。一方面,它会爱上“已经形成自己思想的成年男子”[2]466,以使自己在美德与智慧上获得滋养,另一方面,它也会分享自己的所有于对方,并与对方相伴终生。在这样的意义上,追求精神之爱不仅使人更具有美德,还使人在智慧上有所增进。因此,追求精神之爱是高尚的,“天上的Eros”是值得赞颂的。

由此看来,鲍萨尼亚不再是以历史和时间的角度对Eros进行分析,而是对它本身存在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即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进行区分。如果说肉体之爱作为感性之爱是非永恒的话,那么爱美德与智慧的精神之爱则是永恒的。肉体之爱只是以满足身体感官的欲望为唯一目的,这样的爱会因所爱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而精神之爱与肉体的感官欲望相分离,并追求永恒的智慧与美德。⑨

(三)厄律克西马库的观点:爱使对立事物和谐统一

厄律克西马库在赞同阿里斯托芬对Eros的两重区分的同时,还扩大了Eros存在的范围,即Eros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还存在于宇宙万物中”[2]468。与此同时,厄律克西马库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Eros的本性。

好的Eros使对立的事物变得和谐统一。就Eros自身而言,它既不好也不坏。它的好坏是由它的行为所决定,即它是否追求好的德行。“德行”一词在德语中是“arete”,指符合本质的那种行为和状态。其中包含了“德性”和“德行”两重含义。“德性”是符合事物本性的状态,而德行是符合事物本性的行动。就Eros行动而言,当它向往好的德行时,也就是追求符合事物本性行为时,就是好的Eros。当它向往不好的德行时,也就是追求不符合事物本性的德行时,就是坏的Eros。就对立事物而言,厄律克西马库认为万事万物中都存在对立的因素。而好的Eros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对立的因素走向特定的方向,即走向事物真正的本性。也就是在一种由对立的可能性之中,达成一种和谐统一。⑩

(四)阿里斯托芬的观点:爱是使人回归完整的欲望

阿里斯托芬回溯到人类的开端揭示了Eros的本性。

人类自身本是完整的,但由于得罪了神而被一分为二。人类最初有三种类型,男人、女人与阴阳人。与此同时,他们的特征与现在的人相区分。他们不仅是球型,而且所有器官都有两个。但由于人天生强壮而想与神抗争,所以神为了削弱人类的力量而将其一分为二。由此,人从球型变成了现在的两片,由完整变为了不完整。

但因为人本是完整的,所以人们本能地会渴望和追求回归完整。这种渴望从不完整回归完整的欲望就是Eros。一方面,它使人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另一方面,相遇的两半会通过交媾来达到融合。这种性渴望在人从整体变为非整体时,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是人的神性的残留。它不仅驱使人通过寻找另一半来回复到自身的本性,而且还企图治愈人被切开时所产生的伤口。由此看来,一半去寻找另一半从而达到融合的过程,就是人从不完整回归完整的过程。这是因为,个体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只有寻找到另一半才能使自身达到完满。由此,另一半的存在就是自身渴望和追求的根据。它使人超出自身,在与另一半的合一中结束不完整并回归完整。

(五)阿伽通的观点:爱赋予人最高的德性

阿伽松与前面四个人的赞颂角度相区分,从Eros自身对其进行规定的同时,赞颂了Eros给予人的恩惠。

就Eros自身而言,它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不仅如此,它还是轻柔的、匀称的,可以随意在灵魂中进出。同时,它的形象优雅得体,只在好的灵魂里落脚。

基于Eros自身的特性,Eros赋予了人节制、勇敢、正义、智慧四个德性。这四个美德是古希腊城邦的最高原则,并与人的灵魂和国家的结构相对应。节制对应劳动者和工匠,属于最低等级,它代表了灵魂的最低部分,即欲望;勇敢与正义对应武士阶级,代表了灵魂的精神部分;而哲学王是最高的统治阶级,代表了灵魂的理性。其中,正义是节制、勇敢、智慧这三种德性的和谐。由此可见,这四个德性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在古希腊城邦需要通过训练才能逐渐上升到高的层次,从而构建理想的王国。

三、柏拉图对“Eros”本性的揭示

(一)爱的本性

在前五个人对爱神的赞词中可以看出,他们直接将“Eros”预设为爱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赞颂。而柏拉图与前五个人的看法相区分,他通过对阿伽松的“爱自身的特性”[2]483的追问,来一步步揭示出爱的本性。

Eros具有对象性,它朝向关涉自身的某人某物。柏拉图以“父亲是某人的父亲亦或不是”[1]483这一问题为开端,指出父亲是“儿子或女儿的父亲”。父亲之所以为父亲,是因为他关涉到了一个对象,即儿子或女儿。因此,他自身需要通过关涉一个对象来显现。“Eros”也是如此。“Eros是对某某的爱”[2]484,即Eros的爱指向关涉自身的某个对象。

这个关涉自身的某个对象不是其他的什么,而是Eros自身所缺乏的事物。因为只有缺乏和需要,才渴望朝它走去并拥有它。正如人缺乏和需要健康,就会渴望拥有健康。同时,人们不仅“希望此刻拥有已拥有的事物”,而且还希望“永远拥有已拥有的事物”。正如本来是健康的人,会希望一直健康。因此,Eros爱的对象是自身需要但缺乏的事物,并且它渴望永远拥有已拥有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Eros不是神。这是因为,一方面Eros爱自身所欠缺的事物,另一方面Eros又爱美。这意味着,Eros自身欠缺美,所以Eros是不美的,但又因为神是美的,而Eros不是美的,所以Eros也不是神,他是介于人神之间的爱的使者。

作为爱的使者,Eros使人具有一种规定性的欲望,即爱美的事物。爱欲作为一种特殊的爱,与其他的类型的爱相区分。它既不是对金钱的爱,也不是对哲学的爱,而是对美的爱。人之所以爱美,是因为“想让美永远成为自己的一部分”[2]489,从而使自己幸福。因此,Eros爱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永远幸福。在柏拉图这里,善是幸福的最高形态,与美是同一的。因此,Eros既是对美的爱,也是对善的爱。

由此可见,Eros不是神,而是爱的使者。爱的使者因自身的出身和特性缺乏美,所以要去追求美。在这样的意义上,Eros赋予人的爱欲不是追求别的什么,而是去追求美,从而永远拥有幸福。因此,Eros就自身的本性而言,它就是追求美和善的爱欲。

(二)美的理式

Eros作为爱欲,欲求的是美和善。而在柏拉图思想中,“美的理式”是美的最高形态。因此,Eros最终所欲求的是“美的理式”。那么,何谓“美的理式”?

第一,“它是永恒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493。“理式”存在于自身之中,是自在自为的。因此,“理式”的本身不会有所生灭和增减。而“美的理式”与“理式”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它也是永恒的。

第二,它是绝对的。它“既不是仅仅这点儿美或那点儿丑,也不是这会儿美过会儿又不美,或者这样看来美,那样看来又丑,或者在这里看起来美,在别处看起来又丑,仿佛对某些人说来美,对了另一些人说来又丑。”[2]493它既不会因人的不同、看待方式的不同而不美,也不会因时间的不同等其他因素而不美。“理式”是绝对的,不会因任何因素而变化。

第三,它是单一存在的。“美并非显现为一张面孔、一双手或身体上的某个地方的美,也不显现为某种说辞或某种知识的美,不呈现为任何在某个地方的东西,比如在某个生物、在地上、在天上或任何别处的东西。”[2]493美的理式不是内在于某物中的,而是与具体事物分离开来的。同时,也正是由于永恒的、绝对的“理式”不存在于某个具体的事物中,才能符合它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特性。因此,“美的理式”是单一的、自存自在的并且是永恒的、与自身为一的。

第四,具体的事物分有“理式”。“所有别的美的东西都不过以某种方式分有其美;美的东西生生灭灭,美本身却始终如是,丝毫不会因之有所损益。”[2]493具体事物的美是感性的,即人的感官可直接把握到的。而“美本身”,即“美的理式”是人凭感官不可直接把握到的。又因为“理式”是事物的本性的基础,所以“美的理式”是具体美的事物的本性依据。同时,具体的事物是因为分有了相关的“理式”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美也如此,只有具有一般性才有其特殊性。因此,美的事物本身是无法存在的,它只有分有了“美的理式”,它才是美的。反之,“美的理式”也不会因具体事物的生灭而产生变化。

由“美的理式”的四种特征可见,美的本身是具体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它是纯粹的、绝对的、没有任何混杂的美。它既不会随着事物的生灭增减而变化,也不存在于某个具体事物中,它是永恒的,与自身为一的。因此,在柏拉图这里,作为永恒的“美的理式”是美的最高形态。而人则通过追求“美的理式”来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爱“美的理式”

追求“美的理式”有一个由低到高的上升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爱感官可把握的具体的美,逐渐上升到爱智慧所洞见的“美本身”,即由肉体之爱上升到理式之爱。而这一过程也是从非永恒上升为永恒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显现的呢?

首先,爱美的形体。爱美的形体是追求美的最初形态。“一个人如果遵循正确的途径就必须献身于美的形体。首先,如果爱欲引导的正确的话,他会爱一个美的形体并在此产生美的观念;然后他应该意识到某个形体的美与其他形体的美是相同的,于是,他就要追求共同形式上的美。”[2]492一个美的形体和多个美的形体之间,虽然在感官上存在差异,如不同的相貌等,但一与多之间是有共性存在的,即形相上的美。因此,人不再只爱一个美的身体,而是爱一切美的身体,即爱一切身体形式美的共相。

其次,相比于爱形体的美,爱灵魂的美更有价值。“当遇见一个具有好的灵魂但形体不美的人,他依然爱上他,并渴望灵魂上交流。这不仅使他孕育智慧与美德,还会让它被促使去看到行为和法律的美。”[2]494此时,他在由爱肉体逐步转化为爱灵魂的美,并看到行为和法律的美。但行为和法律的美不再是形体意义上的美,而是关于德行的美,等同于“善”。这是因为,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式”是最终形态,在此处美善是同一的[3]。

再次,爱美的知识。在看到行为和法律的美之后,他会“看到一切关于美的知识”[2]492。美的知识不是感官可把握的,而需要理智把握。因此,需要用灵魂的眼睛去洞见,才能把握一切关于美的知识,并在灵魂中孕育出更多的知识与智慧。

最后,经过飞跃,会达到对“美的理式”的认识。与之前认识美的方式不同,认识“美的理式”不再是通过渐进的方式,而是必须经过跳跃才能达到。相比于各种美的形体、美的灵魂、美的知识的“多”,“美的理式”具有唯一性。它是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只能由理智所把握。因此,“美的理式”是由理智所认识。

由此可见,从爱“美的形体”到爱“美的理式”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后相随的两个层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上升。爱“美的形体”是开端,这在于人在爱欲中会首先去找一个美的形体进行孕育。而爱“美的理式”是最终目的,这在于“美的理式”超越了感官可把握的多个具体事物,是美的最高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人由爱感性的、非永恒的事物逐渐爱理性的、永恒的“理式”。其中身体和灵魂是作为孕育的工具而存在,“美的理式”才是爱欲的最终目的。

柏拉图对Eros的追问揭示了Eros的本性,即Eros是追求美和善的欲望。而“美的理式”作为Eros的最高形态,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才能获得。由此,柏拉图的爱与前五个人的爱相区分,是从性爱到理式的爱。

四、柏拉图与前五人之争

在揭示了六个人对“爱的本性”的追问后,Eros作为自身便得以显明。前五个人对“爱的本性”的规定,包含了古希腊时期对“爱的本性”的普遍规定。而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以否定的方式,来使Eros自身真正的规定得以显明。那么,柏拉图是如何对前五个人的言说进行否定并且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就Eros 在希腊神话中的意义而言,柏拉图否定了前五个人将Eros直接作为神来赞颂的预设。前五个人分别将Eros预设为最古老的神、天上的和人间的神、支配神与人的神、帮助人寻找到另一半从而回归完整的神、最美且具有最高美德的神。神就自身而言,意味着完满。它自身不仅是好的,而且还是美和善的。但柏拉图通过追问Eros的出身,认为Eros既不是具有真、善、美的神,也不是在丑、坏和无知中流转会死的凡夫,而是介于二者的精灵,即“爱的使者”。爱的使者的作用是代神立言,一方面他将“神的指令和对献祭的报酬”由上而下地传译和转达给人们;另一方面,人在献祭或梦中通过爱的使者由下而上地与神交往。在此,爱的使者与神、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样的意义上,柏拉图对Eros自身作了一个新的规定,即Eros不是爱神,而是爱的使者。

其次,就Eros作为欲望而言,柏拉图也与前五个人相区分。

在斐德罗这里,Eros追求美德的目的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区分。斐德罗认为Eros通过给予一个好的爱人来使人产生羞耻心,从而激发人对美德的追求。在这样的意义上,好的爱人的作用就在于激发本就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美德,而追求美德的目的是为了在爱人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在柏拉图这里,Eros是一种追求并渴望拥有好的事物的爱欲。这一爱欲以通过追求“美的理式”来永远获得幸福为目的。

同时,鲍萨尼亚与柏拉图对Eros的看法也不同。他们有相同之处,即认为Eros作为爱欲自身而言,它既对肉体之爱会产生欲求,对精神之爱也会产生欲求。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欲求的最终目的不同。鲍萨尼亚认为欲求肉体之爱是为了追求纯粹的感官之爱,欲求精神之爱是为了培育智慧与美德。鲍萨尼亚之所以区分两种爱欲,是为了说明好的爱欲会引发好的行为,如爱智慧等。从而导向好的德行和结果,而人应该追求好的德行。

但柏拉图与鲍萨尼亚相区分,他认为爱欲之所以欲求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是因为都以不朽为目的。肉体之爱通过繁衍使生命延续来达到不朽,而精神之爱是通过对性爱到理式的爱的追求而达到永恒的不朽。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德行是所追求不朽的一个必经过程,但“美的理式”才是爱欲所追求最终对象。最后,人通过凝神静观“美的理式”使自身成为不朽。因此,柏拉图与鲍萨尼亚虽有相同之处,但所追求的最终对象不同。

在厄律克西马库那里,就Eros的作用而言,由于事物自身内部存在对立因素,好的Eros的作用是将事物由内部的对立因素进行引导,从而使事物由不和谐变为和谐。而柏拉图认为的Eros是作为一种内在驱力,它使人去追求美的事物。就结果而言,厄律克西马库认为“和谐”是最终的导向结果。和谐自身分为两种,一种是“和谐”的理式,它先于一切感性事物的存在,是自在自为的,也就是灵魂的和谐,另一种是存在于事物中的和谐,它与感性的事物相联结。而厄律克西马库所说的和谐是后者,即与感性事物相联结的和谐。而柏拉图追求“美的理式”的结果是前者,即最终通过灵魂对“美的理式”的直观来实现灵魂自身的和谐与永恒。

而阿里斯托芬与柏拉图所追求的对象和目的都不同。首先,Eros所追求的对象不同。在阿里斯托芬那里,Eros所追求的对象是原本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这个另一半既无关乎好,也无关乎坏。而柏拉图认为Eros所追求的对象是“好的但不一定属于自己”的事物。“有一种说法,认为那些寻求自己另外一半的人在恋爱。我们说法则不然,认为爱所奔赴的既不是一半,也不是全体,除非它是好的。”[2]488在这里,柏拉图否定的就是阿里斯托芬的说法。同时,阿里斯托芬追求的“这一半”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在这种独特性和特殊性中,既包含了所爱对象的好的特性,也包含了所爱对象不好的特性。而柏拉图则是只爱对象身上所具有的美和善。在柏拉图那里,“原则上被爱者就可以被同样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所替代”[4]。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可爱之处总是在于某些可解释的特征,那么对一个爱者来说,可能的被爱者就必定是一类而不是唯一的一个。”[4]其次,是目的的不同。阿里斯托芬的目的是通过追求属于自己的另一半,从而使自身回归完整,即以“从非完整回归完整”为最终的目的。这一目停留于爱情的层面,是爱情中彼此的完全融合。而柏拉图的目的与它相区分,即它是只追求好的,并渴望永远拥有好的和美的东西,其目的是实现最终的永恒。

而阿伽通作为柏拉图的被追问者,他有关Eros的赞词同样与柏拉图相区分。阿伽通认为,Eros自身是美的,并赋予人最高的美德。具有美德的人会有符合事物本质的好的行为和状态,Eros就是将这种符合本质的行为和状态给予人的给予者,而美德就是被给予物。相比于阿伽通,在柏拉图这里,美德是自身所缺乏并要去追求的对象。这意味着Eros是欠缺者,美德是欠缺物。在这样的意义上,Eros从给予者变为了欠缺者,而美德也从被给予物变为了所欠缺物。与此同时,节制、勇敢、正义、智慧四种美德不仅自身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次序,而且还是美的德行的具体类别的体现。但在柏拉图这里,Eros最终欲求的是诸多类型背后的“一”,即理式。

五、结 语

在以上对《会饮篇》中的爱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希腊时期的爱被神话以及柏拉图的整体思想所规定。

前五个人直接将Eros预设为爱神,对Eros自身进行追问。斐德罗认为Eros是时间和精神的开端,而鲍萨尼亚不再是以历史和时间的角度对Eros进行分析,而是对它本身存在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即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进行区分。厄律克西马库在鲍萨尼亚的基础上,对Eros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认为爱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并从爱使和谐事物对立统一的角度进行了追问。与厄律克西马库不同,阿里斯托芬从人的完整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爱是使人回归完整的欲望。最后,阿伽通从古希腊城邦的最高原则出发,认为爱赋予人最高的美德。

而柏拉图与前五个人相区分,他通过对阿伽通的“爱的本性”的追问,揭示出Eros不是神,而是爱的使者。与此同时,Eros作为爱欲,是追求永远拥有美好的东西的欲望。而通过对前五个人的否定,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式”是美的最高形态。因此,“美的理式”是爱的最终对象。而欲求“美的理式”的过程就是从性爱到理式之爱的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和灵魂只是以工具性的方式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上,柏拉图就是以神性为根据,去寻求万事万物背后永恒不变的精神实体。

《会饮篇》中柏拉图的爱在不断的追问中得以显明。一方面它被古希腊神话所规定,另一方面它也被古希腊的整体思想所规定,但它自身作为欲望的一种形态,始终有种驱力去追求永远拥有自身所欠缺的事物。而在柏拉图这里,就是通过拥有美自身,来实现自身的永恒,永远拥有幸福。此时,追求“美的理式”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是因为,追求“美的理式”是爱欲的直接目的,但爱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美的理式”来获得最终的不朽。

注释:

①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Eros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被文本的故事性束缚,只对文章的故事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而未揭示隐藏于其中的有关“Eros”的思想,以及不同思想之间的关联。其次,交叉学科式的研究(如研究“同性恋”等有关爱的心理学现象)超出了哲学美学的范畴,脱离了柏拉图思想自身。最后,将思想与文化、历史背景等内容混淆谈论,遮蔽了思想自身的纯粹性。

② 英文中译为“desire”。

③ 此处暂且用学界普遍的用法“爱神”来翻译,后文将会分析这一译法的不妥之处。

④ 在这一点上,学界有一种观点,即认为“前五个人都是柏拉图自己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并未在柏拉图的整体思想中有所证明,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前五个人是对古希腊时期对“爱的本性”的普遍规定。

⑤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城邦宗教的最高圣典,其中的“英雄”是古希腊最高的英雄象征。

⑥ 学者刘小枫同样对斐德罗的赞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斐德罗那里,爱欲既是政治美德(羞耻感和勇敢)的原因,也是政治美德的目的。也就说,他认为斐德罗用修辞学的技巧将爱欲和爱神放于最高的位置,来取代了政治的美德,以此来为同性恋辩护。但就从文本自身来看,只能证明爱欲能够激发人的美德,并不能推论出美德的目的就是爱欲。详情可参见刘小枫的《斐德罗的后现代修辞——柏拉图会饮中斐德罗颂扬爱情的论证》一文(《求是学刊》2012第2期)。

⑦ Eros自出生时就同时带有男性和女性的天然特性,因此他既爱男人也爱女人。具体参见刘小枫的《斐德罗的后现代修辞——柏拉图会饮中斐德罗颂扬爱情的论证》一文(《求是学刊》2012第2期)。

⑧ 因为 “天上的Eros”的血缘中没有女性,只有男性,所以她只爱男孩。

⑨ 以“追求美德”为最终目的是古希腊思想的典型形态。

⑩ 律克西马库分别从医学、音乐、四季、占卜四个方面进行了揭示。以医学为例,人的身体是既不好也不坏的。但在身体之内分别存在着健康的Eros和生病的Eros。因此,人的身体就处于两种对立之中。具有好的德行的医生,会运用好的医术使两种对立的Eros达到和谐。一方面,好的医生会“使好的情欲取代坏的情欲”,另一方面,“植入应该有但没有的情欲”。这样一来,身体内处于对立的因素就会达到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爱欲欲求本性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空相
“爱”字的文化阐释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人生三爱、哲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