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探索
2020-06-01吕琨
吕 琨
(华北理工大学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
一、文献综述
学术期刊是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繁荣科技创新、凝聚学者群体的前沿阵地,也是推进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升级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的主要来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术期刊正如所有其他传统传媒行业一样,都面临着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2019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表示: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切实增强做好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坚定性,做到坚持以正确导向引领数字出版。李媛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术期刊传播,可以深度开发文献、识别读者需求、优化内容分发、助力学者科研、提升传播效果、解析并反馈传播效果,而且有利于建设学术共同体,为学界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1]张葱竹指出学术期刊要集思广益,增进创新设计模式,培养数字化人才,从内容、理念、传播媒介方式上进行多元化转型。[2]段艳文表示,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既可以使中国学术文化得到国际认同,也可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丰富更新本国科学文化。[3]李婧,刘立营等认为期刊数字化发展应明确一个主题,专攻一个方向,实行期刊、行业新闻、采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4]赵莹莹提出,在传统出版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创数字出版新模式,利用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出版新产品,拓展数字出版营销新渠道。[5]刘玉成,程仲基等认为要对现有出版流程进行重构,以适应数字互联网出版的需求。[6]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优势、困难和机遇,探索利用空间网络、数字平台合作共赢的发展路径,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将大大改变人们认识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的方式,是提高社会文化整合与科学传承的必经之路。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SWOT分析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优势(Strength)
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首先,各类数字内容的资源管理系统、采编系统、数字加工系统的发明应用,使数字出版流程越来越完善,为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类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期刊着力打造精品栏目,依托省级、国家级基金项目,结合区域特色、行业特点、现实热点培育重点特色栏目,使读者更有针对性的阅读研究,保障了数字化发展的内容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其次,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使文章读者不仅仅限于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科研人员,更扩展到整个互联网用户,弱化读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领域界限,使读者人群更加普遍化。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学术问题进行浅显轻松的阅读。再次,期刊数字出版简化了传统的纸质印刷流程,适应当代快捷环保的生活节奏,缩短了出版周期,打破版面限制和阅读模式限制,使内容容量扩大,数字出版特有的音频、视频、动态图像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读者、作者及编辑人员的互动性,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受众参与多元化,增强文章的传播范围,保证文章传播时效性。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劣势(Weakness)
1.数字出版复合型编辑人才数量不足
数字出版技术需要编辑人员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拥有更高的能力素养。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不仅体现在资金上,人员的安排和精力的投入更是重中之重。信息化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科技期刊编辑大多数都是学科专业出身,要想精通数字化出版则要求编辑既懂学科专业内容,又懂计算机知识。就目前期刊出版行业编辑人才的能力素养来看,大多停留在传统编辑人员的结构特点上,在职人员的年龄、所学专业、职称比例不均衡,编辑缺乏计算机知识,互联网知识以及期刊策划营销的能力,缺少服务理念与合作能力。
2.传统办刊模式思维限制期刊数字化发展
虽然大多数期刊已经引入各类采编系统,实行作者在线投稿、期刊在线约稿,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解答,但其编辑思维同传统办刊模式如出一辙,仍将自己限制在“策划选题→约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的闭路系统中,导致数字化发展盲目和形式化。许多期刊只是简单的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将已经在纸刊发表的文章复制粘贴在推文上,缺少二次深度加工的步骤,造成资源浪费、优秀论文库利用不足、资金重复投资,编辑不当或更新缓慢还会给期刊造成相反的宣传效果。
3.期刊网站建设落后
学术期刊网站管理相较于其他行业网站落后许多,主要原因是对网站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对其功能作用了解不够深入,对数字资源的管理、数字化加工、编辑等技术手段认识不全面,学术期刊网站建设比例整体偏低,且功能闲置情况较普遍。许多期刊主页内容陈旧,信息不全,更新滞后,数字化产品互动性弱,无读者信息的反馈等互动性设计,服务连续性差,文件下载内容还停留在几年之前的老旧版本,网站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网站的推广策划,导致网站形同虚设,智能化程度较低、用户活跃度不高,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机遇(Opportunity)
首先,期刊出版数字化发展最根本的保障来源于国家政策,政府是推动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提出要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出版业的支柱产业。2014年《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新广出发〔2014〕52号)提出要高度聚合优质、有效内容,盘活出版资源;再造数字出版流程、丰富产品表现形式;实现行业信息数据共享,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数字化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的标准体系和规范,有效转变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修制工作。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加快修订出台《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再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不断更迭,手机阅读APP、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等移动端阅读软件的不断升级,增强了软件对系统版本的兼容性及多样性,为移动互联网数字出版提供了先决优势。
(四)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挑战(Challenge)
目前,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在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传播渠道等方面尚存在技术弊端。资源共享目标未完全达成,同时也存在许多客观因素障碍,导致期刊网站无法做到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无法满足更多新型出版模式的要求,造成资源的利用不足。期刊的发展目标更多专注在办刊内容、栏目设置的创新,忽略数字技术的改革,导致期刊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期刊转型目标不强烈,编辑学习主动性不强。另外,获取学术期刊论文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或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数字化出版和传播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技术服务商手中,学术期刊急需创建独立的数据库,完善网站功能,增加获得数据的渠道,保证论文的可获得性。
三、推进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转换传统办刊模式思维
传统办刊模式思维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审定发稿等基本程序。传统的纸质期刊无法进行数据的解析以及大数据分析,对于一些统计类的选题造成研究阻碍,限制科研成果的转化,编辑在作者与审稿专家中承担较重的沟通工作,但作者与审稿专家几乎是无法交流的。而“互联网+学术期刊”的模式改革,可以将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三者关系更透明公开、在公平公正的学术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也可避免学术不端的情况发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期刊编辑部已由传统的纸质稿件约稿、书信邮寄发展到后来的电邮收稿、再到现在的网络采编系统普及应用,期刊已在不知不觉中向数字出版演变。学术期刊编辑不仅仅是内容的加工者,在全媒体传播的数字时代,编辑职能也由原来的组织、引导的功能向信息资源服务方面拓展。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利用期刊门户网站、读者论坛、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推广等功能,以多重手段有效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有效阅读,并开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作者、读者与编辑的多方交流,带动纸质期刊的发展,拓宽稿件来源渠道,保证稿件质量;此外,编辑充分利用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和数据库资源的优势,对期刊数据进行互联网的加工整合,全面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运用科技创新理念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期刊产业转变为内容产业,创造出新的特色资源以及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二)重视多媒体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使读者、编辑、作者以及审稿专家的多方交流摆脱了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创新数学数字一体化平台,使学术期刊能够实现研究与交流及时融合,改变传统期刊发行中读者、作者与编辑交流的二向性,转变为各大平台的编辑、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两两交流或多方交流,增强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评率,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术影响力。
期刊网站是作者了解期刊的首要途径,增强期刊网站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还可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术传播效应(具体功能介绍见表1)。网站首页的有效信息发布,可以明确办刊宗旨、精准定位期刊发展方向,使作者及读者了解期刊的栏目设置,避免无效投稿。期刊采编系统的使用可实现快速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可提高编辑、审稿专家的办公效率。
纸质期刊出版受版面印数限制,可能导致许多优秀期刊无法及时发表,数字期刊的优先出版不仅可以摆脱版面的约束、缩短出版周期、还能将优秀先进的学术观点及时发表,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同时也是对作者优先话语权的有力保障。
表1 学术期刊网站主要功能设置情况
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可根据读者的兴趣,针对性地进行学术论文推送,尤其是一些紧跟时事热点的观点理念,既保证了文章的时效性,又能保证信息交流高效性,拓宽期刊服务内涵,拉近与作者、读者的距离。
微信公众号除了每周定期推文,还可将过刊论文内容做大致精简,多数网站链接只显示过往期刊目录、论文题目、关键词及摘要部分,阅读全文或下载需要账号登录,操作复杂且不便。网站或手机端可将论文的题目、关键词、摘要及正文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做简单罗列,给出论文整体框架,帮助读者快速厘清全文思路,在下方设置文章二维码,扫码快速阅读,文中可添加动态图画来展示晦涩难懂的科技原理,也可插入1-3分钟作者讲解音频或5分钟以内作者讲解视频,真正做到以一体化的发展构建全媒体的传播。
(三)加强期刊编辑人员网络技能化培养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要求下,编辑人员需要具备学科知识、营销策划和多媒体编辑加工技能三个层次的复合能力。在保证稿件政治性及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对稿件文字表格的排版、音频视频的剪辑、动态图画的编辑进行整理加工生成数字期刊产品。除了对数字资源的加工编辑,还要重视前期数字资源的整理及新增资源的分类,在格式上进行统一化、规范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编辑还要具备数据敏感性,搜寻有效信息与数据、并将各类数据整合编辑,增加数据的易用性、可搜索性。另外对市场营销的感知、对热点学术选题的走向、对于读者需求的敏感度应当不断增强。
四、小结
学术期刊作为传播最新的科技信息、科研人员发表交流科技成果的平台,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数字转型的步伐,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宣传,运用网页、视频链接、音频剪辑、动画编辑等网络多媒体手段,打造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内容出版和内容服务,学术期刊借助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创建新时代的科技期刊品牌,是提高学术期刊公信力、传播力、扩大期刊覆盖面的必经之路,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