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模型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0-06-01方灿林吴航宇
方灿林,吴航宇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2.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1]。近年来,以构建职业院校内部保证体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制度建设方兴未艾,国内现有文献大多数都是对诊改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其中杨应崧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2-3]。戴勇对构建学校内部质保体系及运行架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学风问题和资源保障问题、校级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发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4];龚佑红针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等七个方面的专业关注点,与数据平台的表单数据项进行详细对照,提出数据平台延伸建设的观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5]。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与梳理,发现当前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理论建设的层面,而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横”层面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的学者还较少,因此能弥补我国职业教育学校“五横”等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空白,具有非常强的研究意义。
二、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构建
职业院校诊改工作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与此同时,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6]。
三、动态评价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了基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学生等五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框架。
(一)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细化学校质量目标,制定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和岗位标准,制定岗位说明书。
(二)专业层面: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国家已公布的专业标准,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坚持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根据各专业特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标准,并不断调整优化。
(三)课程层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按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大规模在线MOOC 示范项目课程、校级品牌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普通课程的顺序,完善课程标准,并不断调整优化。
(四)教师层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与重点企业深入合作,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标准,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任教标准。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资格标准,重点推行“教练型”专业双带头人制度,制定专业带头人聘用资格标准。制定“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品牌教师遴选标准。
(五)学生层面:完善学校育人规划和学生毕业标准。制定基于学分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升留级标准;完善学生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监控体系和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标准。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校园之星”遴选标准,并不断调整优化。
按照《学校“十三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规划》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的需要,以“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为基础,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评价指标,利用“理想解解法(TOPSIS法)”,构建动态评价模型,对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动态评价及考核排序。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对数据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其中包括了35 种不同的指标,在这35 个指标之中又根据指标的影响程度划分为核心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具体的指标分级见表1。
表1 指标影响程度分级表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思想
作为一种有效的多指标评价方法,TOPSIS 即理想解法是通过对备选方案中各个不同指标与虚构的理想方案中指标之间的解的距离来判断方案的优劣[7]。该方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又十分有效,通过构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即分别代表不存在的最优方案与最差方案,在最优的正理想解中每个属性在所有的方案中是最佳的,同理在最差的负理想解中每一个属性在所有方案中也是最差的,在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之中根据正负理想解距离备选方案解的远近程度来进行排序,从而得到最优解的方案。
(二)方法步骤
(1)构建标准方案矩阵
由于质量诊改需要多个参考变量,选取了学校2012-2017 年6 个年度的数据,其中数据的属性有多种,其中效益型属性指标有生均图书、师资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29 个指标;而区间型属性指标则有生师比、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以及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等6个指标。这些指标中,需要构建一些向量,运用向量规划化的方法得到标准的规范举矩阵,设标准方案矩阵的表达方式为:
若为区间型属性指标,则标准方案矩阵的对应指标要设置一个最优区间,设为区间最优下限,为区间最优上限,即最优区间为同时规定指标有一个不可达到的最低值不可达到的最高值,则
(2)构造加权方案矩阵
各个指标的属性的权重都有所不同,所以将不同指标通过影响程度的大小划分为核心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其中9 个核心指标最为重要,在高校的质量体系中影响最大,而二三级指标则按顺序影响依次下降,对于高校的质量提升有限,且不易变动,所以由决策人设定的加权规范矩阵为其中各个属性的权重向量依次为通过构建权重向量得到加权的向量规范化属性矩阵,其中各属性数值为则
通过之前的数据计算得到确定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其中正负理想解的属性值为
(3)综合得分排序
根据两个欧几里得距离得到各个标准方案矩阵中的指标值的排序即指标的最终排序情况,即
表2 学校质量综合排名与指标预警
(三)数据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过程通过matlab 程序运行TOPSIS算法,得出从2012 年至2017 年这6 年的质量排序如表2 所示。
由于数据是从2012 年才刚开始统计,故以2012 年作为标准开始衡量,最终得到三级指标预警结果如表2 所示。可以发现2017 年学校的质量表现最为优秀,只有一个核心指标“生均图书”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其余所有指标都显示正常,而2016 年学校的表现相对2015 年以及2014 年都有较大滑坡,这一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师比”、“生均图书”以及“生均图书年进书量”四个核心指标都显示预警,相对往年这四个指标在2016年度都有较大的下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年的综合评分分数。而2015 年虽然有7 个三级指标预警即“设备总值”、“总课程数”、“获得初级证书的毕业生比重”、“获得中级证书的毕业生比重”、“获得高级证书的毕业生比重”、“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企业录用率”以及“学生比赛获奖数”,并且有3 个二级指标预警,分别是“阅览室座位个数”、“学校总收入”以及“生均宿舍面积”,但是该年核心指标中只有“师资建设”1 个显示预警,这显著降低了当年的整体质量风险,所以2015 年的整体质量较好,质量排名在了第2 位。
基于TOPSIS 算法实现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模型能够较为精准的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反馈异常数值并予以预警,能够较好形成职业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出辅助评估手段,该方法能够在现有的评价手段上建立及时有效的动态预警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为职业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服务,从而加快职业院校的质量水平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五、对策及建议
(一)核心指标改进有效提高学校的质量水平
根据模型得出的结果,在2012-2014 年间,核心指标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师比”和“生均宿舍面积”这三个指标历史表现较差,这从客观上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资源的局限性。“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这一指标之所以核心,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应该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的提升能够带来教学水平带来显著的改善,“素能为本、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级职称教师。能否改变传统的师资体系结构,考验了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者们对于质量诊断工作落实的决心。同样,“生师比”指标的设定也是为了能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改进,应该引进更多的行业专门人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坚持特色发展的内涵,力争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坚持差异化战略,深耕学校已有的优势专业,发展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二)改进质量评价的观念
打破制度性的束缚,将原先被动的质量评价模式改变为主动诊改制度建设,才能将诊断改进的核心内容把握好。质量改进不能只靠诊断,评价只是改进学校质量的一种手段,真正形成效果还需要高校自身去落到实处。不同学校因其发展目标不同,所处阶段不同,需要有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校都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校的特点,而特点又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文化,照搬示范院校的经验往往并不能奏效。因为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仍然主要是“管理”而不是“治理”[8],“管理”靠的是人,传统的管理观念需要进行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管理”变为“治理”,建立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特色的诊改制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