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的“广西样本”
2020-05-31
3 层砖瓦楼、大小5 间房,这是河池市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里湖安置区,也是何文兵的新家,“原来的老房子是泥巴加竹子垒起的,下雨就漏水,跟这比不了”。告别穷乡僻壤,住上城市新居。何文兵生活的变迁是我区71万移民群众的一个缩影。
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被视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71万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人口,涉及全区13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
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区研究出台《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领导包点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点”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包点工作责任制,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广西创造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性地推出“八包”责任制,包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换挡提速。
在百色靖西市易地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50 岁的言秀花在配套产业园里的美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凭借娴熟的技艺,她每个月到手的工资都是厂里数一数二的。
“大部分工人的工资每月都能达到2500 元以上。”公司人事主管澄海洋说,服装厂按件计工资,工人们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多劳多得。
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断穷根。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广西大力发展后续配套扶持产业,创造了“易地扶贫+”的产业配套发展模式。
通过“企业(合作社)+园区+搬迁贫困户”“政府+企业+搬迁贫困户”和粤桂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等模式,我区探索形成了工厂式、居家式、种养式、贸易流通式、乡村旅游式等多种有效就业模式,并优先选择在集中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打造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新模式。
“百花齐放”的就业格局,让搬迁群众日子更有盼头。据统计,广西已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农民工创业园23个,就业扶贫车间442家,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97万入就业。
近年来,全区各地坚持住房建设与后续发展同步推进,实行“一户ー档”“一户一帮”“一户一策”等“三个一”帮扶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加强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对没有劳动力的搬迁户,采取社会保障兜底的方式保障基本生活。这一超前谋划的做法给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
截至2019年12月底,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交出亮眼的成绩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全部建设完成,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搬迁入住率达100%,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
“十三五”以来,广西创造性地探索出八包责任制和“七个抓"工作举措,以城镇化发展思路破解山区贫困准题,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壮阔大迁徒,实现了搬迁群众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走出了条易地扶贫搬迁的广西新路子。
河池市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里湖安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