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问以近其思,笃学以弘其道

2020-05-30何郁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诸子思辨性墨子

何郁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是一本全新的教材,新课文居多,特别是第二单元,几乎全是新内容,涉及儒家孔孟、道家老庄和墨家墨子,以及《大学》部分内容,内容丰富厚重,思想深邃多义,对一线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因此,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思考和梳理教学思路,确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就教方家。

一、教材编写意图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认识清楚,都必须回到它的源头。早在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就明确提出“轴心时代”这个概念。他指出,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是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这些思想家不仅原创了许多思想、价值观和概念,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文化和生活。

孔子开启了诸子时代的帷幕,将中国带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著书立说,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上古经典一起,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读中国书,做中国人,必须读先秦诸子,因而在高中合适的年级编排一个先秦诸子单元,很有必要。

学生进入高二时,已经广泛接触过先秦诸子,如初中七年级上册有《〈论语〉十二章》,八年级上册有《〈孟子〉二章》,八年级下册有《〈礼记〉二则》《〈庄子〉二则》。但这些课文的重点,或放在文言文阅读上,或放在对思想家的了解上,课文内容较为浅易,是让学生积累的一个阶段,对先秦诸子之思想和言说方式,并没有提出深入学习的要求。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比较集中地编排了三篇先秦诸子,但选文时主要考虑的是单元主题,没有突出先秦诸子的地位。因此,在高二选择性必修里安排一个单元专门研读先秦诸子,让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一定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阅读先秦诸子,不能仅仅将其当作文言文,还必须将其当作哲学经典、史学经典以及文化精品。本单元共安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课文选编了儒家三篇论说,第二篇课文选编了道家两篇短文,第三篇课文是从《墨子》中选编的,三篇课文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孔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并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社会伦理哲学,目标是修身养性,达成君子人格,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十二章》集中围绕君子、仁、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全文共十二个章句,从前至后,依次讨论了道、君子、礼、仁、君子与小人以及恕、诗的重要性,论述了君子的进阶之道。《大学之道》也就是为人为事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基本可概括为“ 三纲”“ 八目”。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不忍人之心”,就是不能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人性本善。由此,孟子又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以上这些重要概念,对我们系统地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人生应该安时处顺,清静无为,通过摆脱社会性而保全生命,获得精神自由。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具有浓郁的浪漫气质。《老子》四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与安定的辩证思考。庄子的《五十之瓠》同样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同样是巨大的葫芦,在惠施眼里一无可取,还占地方,碍手碍脚,可是在庄子眼里,这个葫芦就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畅达。很显然,惠施是实用主义者,而庄子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达到了一种“诗意地栖居”的境界。

墨家几乎是一个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思想学派。儒家讲“仁爱”,讲有等差的爱,墨子讲“兼爱”,主张爱无差别、无等级;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亲亲”“尊尊”,讲究尊卑秩序,讲究推己及人,而墨子主张天下大同,主张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亲疏。在课文里,墨子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治病一样,要找准根源,这根源就在于人们“不兼爱”。如果人人都做到“兼相爱”,父亲就会慈爱儿子,儿子就会孝敬父亲,臣子就会尽职尽责,君王就会礼待天下,疾病就会消除,天下必然大治。因此,“兼相爱”是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根本。这些观点很有思辨性,有一定的思想光芒。

先秦诸子的语言及表现方法对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论语》里有许多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还有两百多个成语,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等,这些名言警句和成语至今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与生活里。因此,不了解先秦诸子,不熟悉一些诸子典故,读古代诗文就会有困难,也影响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悟已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其实就来自《论语·微子》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像李白《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实就是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提醒我们要想学好古代诗文,必须要读懂、读透先秦诸子。

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这两个任务群,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落实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这三篇课文的言说方式也各有千秋,个性鲜明:有的轻松对话,雍容大度;有的对比说理,言简意赅;有的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想象浪漫;有的引类取譬,趣味横生。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读写素养和写作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

教学这个单元,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有三:

第一,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到选择性必修阶段,有些篇目内容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是学习要求提高了,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较陌生的篇目,让学习具有一点挑战性;二是也应该选编一些生疏的内容,丰富和补充学生的阅读;三是老课文毕竟有限,有些篇目在初中和高一必修阶段已经选入,高二选修时就可以考虑选入一些富有新意的阅读内容。

第二,思想有些艰深,不易于理解。如《〈论语〉十二章》,尽管是对话体,语句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编排随意,十二个章句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对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政的人文情怀就构成了挑战。再如庄子的《五十之瓠》,看故事似乎也知道大意,但细究起来又不甚了了。为什么惠施认为葫芦太大,在生活中一无可取,就不对呢?而庄子认为用葫芦漂流四海,泛舟江湖,就是对的呢?庄子到底在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哲学思考?庄子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颇费周折,不容易透彻理解。

第三,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各呈色彩,不容易把握。像《〈论语〉十二章》,简易对话,微言大义,但缺少前因后果和背景交代,学生要想理解,就要熟读经典,前后勾连,触类旁通。这样的阅读其实很有难度。像孟子和墨子,都是以类比为导引,引类取譬,而其意又不在譬喻上,却在一本正经的论述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没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想要透彻理解,何其难哉!

因此,在梳理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时,务必要树立综合的教学意识,既要把这一单元看作是一棵大树,一棵先秦诸子之大树,又要把儒家之孔孟、道家之老庄和墨家之墨子看作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异彩纷呈的果实,引导学生既弄清楚这棵树的共同属性,也弄清楚果实的不同颜色和味道。“离坚白,别同异”,教学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教学思路及原則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着重遵循以下三个教学原则:

1. 通盘考虑

本单元中,有几个任务是必须完成的:第一,落实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孔孟、老庄和墨子的思想要点,理解这六个文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落实文言的学习,学生可以做到大致读懂,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文言语法现象;第三,在初步理解孔孟、老庄、墨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人生,涵养和锻造人格,磨砺自己的心性;第四,落实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或几篇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并学会议论文的审题立意,学会辩证思考,科学分析问题,理性对待生活。

当然,其中有些问题和任务,并不是一堂课、一次教学任务甚至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明确方向,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但这些学习任务又必须渗透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之中。因此,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备课之始,就要通盘考虑,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三篇课文进行教学,更不是将其当作六篇文言文进行割裂式的教学。

此外,建议教师统一设计教学目标(当然也要分开设计课文教学目标),统一安排课时,在“先秦诸子”这个大专题的基础上,统一开发若干小专题,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之思想特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言说方式之比较”“思辨性阅读与老子、孟子、墨子之论述策略”“庄子瑰丽的想象与我们今天朴拙的生活”……统一设计作业,包括课文理解、语句分析、文言现象梳理、写作训练(大小作文)等。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联系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联系单元写作训练,做到融涵泳思想、砥砺人格、读懂内涵、分析语句、掌握知识、学习言说和落实读写能力于一体。这样,既融会贯通,站位高,不割裂,又能各个击破,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

“通盘考虑”还包括与初中、高一的必修学习一并考虑。七、八年级教材都选有先秦诸子的小短文,故事性强,道理通俗易懂,大部分都要求背诵;高一两册必修教材选有诸子散文,基本上都要求背诵,还有唐宋古文等,这些文章都是传统篇目,又是必修任务,学生对其已经很熟悉了。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些篇目中借鉴文言学习经验,迁移经典学习方法,来帮助本单元的学习。

2. 恰如其分

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教学过程时,做到合情合理,科学规划,重点突出,落实基本学习任务,同时又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学习,不挂一漏万,也不偏废某一方面。大致上,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专题学习与单篇学习的关系。毫无疑问,先秦诸子可以理解为一个单元学习,也可以设计为“传统文化”或“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学习,还可以按照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但单元也是由具体篇目组建起来的,也需要通过落实单篇教学来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因而单篇教学不可偏废。正因为站在单元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单篇教学,所以单篇教学不可以讲解得太过细致,教学时间不允许,且不符合专题学习的要求,不符合高二学生独立学习文言经典的要求。比较妥当的办法是,适当讲解,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读写训练。

第二,思想涵泳与言语学习的关系。考虑到六篇短文既有哲学、史学思想高度,又在言说方式、叙事策略和道理阐述等方面有借鉴意义,因此建议将思想涵泳与言语学习结合进行。具体做法是:先把它当作文言文来学习,做到基本读懂句意、文意,但不纠缠句意、文意,个别重点词句,鼓励学生通过做知识卡片进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上追问其思想意义和价值,再追问各自的言说方式和思维特点,这样就能做到言文兼顾。特别是孟子、庄子、墨子三家各自讲故事和阐述道理的方式,同中有异,各呈异彩,很值得学习;建议教师可以将其当作一个重点来教学,这对于学生学习记叙、描写和说理都有启发。

第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先秦诸子这个单元,阅读应该是基础和重点。为了更好地把阅读落实好,笔者建议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滚动推进。比如,设计阅读任务时,可以考虑用圈点、批注或写作小片段来帮助完成,这样能使阅读学习比较容易“看得见”,也好加强师生互动。再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写作任务,微写作或是大作文都可以,甚至写一个片段也可以,以此来推进阅读。这是以写促读的方式。在读写结合时,还可以考虑与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和单元写作训练结合进行,让阅读滋养写作,让写作转化为阅读所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读写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读写的质量。

第四,课文学习与作业训练的关系。课文学习当然是教学的重点,但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以及单元写作训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设计教学时不可偏废。一个高明的教学者,恰恰有可能从这些学习提示或单元学习任务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来完成自己的教学。比如,第一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中提到对比和比喻,说诸子的文章中都比较多地运用了对比和比喻来讲道理,这就是一个研读方向。事实上,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的文章中都用到了这两种写作手法,这就适合开发成一个小专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感悟。

第五,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本单元六篇短文,思维训练容量都不小,而且各自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提供了极好的思維训练素材。语文学习不可偏废思维训练,但这一点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加强和落实,本单元为此提供了契机。如《论语》的思维训练,一方面可以突出对比训练,另一方面还应该学习孔子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孟子善于运用类比,引类取譬,讲故事浅显易懂;而同样是引类取譬,墨子又不一样,他在基本讲清楚了道理之后,又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造成一种朴拙繁复的审美效果。庄子善于联想和想象,在思维方式上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这种美汪洋恣肆,瑰丽无边,很有文学意味和审美趣味。为落实好这一点,建议教师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来进行,应该能丰富多彩。

3. 适当拓展

对于一个有难度的内容,有时候孤立地研读其本身,可能会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此时适当拓展,再读一读相关的内容,比如,同一性质的故事或同一主题的描述,互文对照,困难便可不攻自破。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适当拓展阅读一些篇目,当然应选取那些平易的内容,以降低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的思想。这种阅读可称之为“互文性拓展阅读”。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阅读一篇文章,只在文章内部打转,效果不明显,可是如果能够跳出来,读一读作者的生平,或者读一读相关研究文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能会豁然开朗。这种阅读可称之为“联系性拓展阅读”。

“适当拓展”的意思就是,教学一个单元,尤其是像先秦诸子这样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的古代经典,难度比较大,可以确定一个基本原则,即不故步自封,在单元、篇目甚至词句里打转,而应该适当打开阅读视野,开拓写作空间,做到既突出语文性,加强言语训练,又不囿于教学成见,左右勾连,前后打通,“顾左右而言中”,如此,教学或许就能开创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诸子思辨性墨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先秦诸子谈大小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