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解读文本的三个技巧

2020-05-30陈江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藤野编者文体

陈江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一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三个技巧。

一、倾听:正确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读者对文本的阅读,首先是读者对文本专注而认真的倾听。我们可以称之为倾听式阅读。倾听式阅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阅读,它是一种“无我阅读”,专注点是文本。这就要求读者成为一张白纸,阅读时不带强烈的观点或者主观期望。采用倾听式阅读通常能够获取对文本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倾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因此对文本无须字斟句酌,读完之后,通常可以问一问自己:文章写了什么?(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几个词语概括)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思考到位了,文本解读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文本解读也就有了整体性和客观性。

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为例,采取倾听式阅读就会发现,该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其实“藤野先生给我唯一温暖的日本留学经历,以及我在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过程”。全文实际上回忆的是鲁迅在青年时期关键的一段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文中有对他重要的人——藤野先生,也有重要的事——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正是这些重要的人和事,让鲁迅先生的人生之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而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弃医从文,用文学来拯救国人灵魂。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就会沉潜到字里行间去阅读作者的情感,读出其中的不屑、悲痛、感激、愤懑、失望、决然、思念和追忆等深沉复杂的情感。倾听式阅读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为我们解读《藤野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倾听式阅读是获取文本主要信息的重要渠道,属于基础性阅读。

二、标注:获取打开文本的钥匙

标注是走进文本的第二个重要技巧。标注时要重点关注作者写作的驱动情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设计用心。从而明确作者为什么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基于前面倾听式阅读的理解,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标注,对文中的关键点进行“圈点勾画”,具体如下: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3.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4.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其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5.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6.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7.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8.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标注是我们打开文本进而深度理解文本的一把钥匙,但标注的内容基本是琐碎而零散的,还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整理和遴选,将其转化为真正的教学点。这就要用到第三个技巧——校准。

三、校准:找到教学的靶向目标

文本中的关键点,必须通过几轮有效的校准才能被提炼为教学点。我们需要通过几个方面的连续追问,形成梯度校准,逐步确定最后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不断修正和调整的过程。

文体方面。任何文章都是一定文体的文章,文体特性决定并影响文本的特性,从文体角度去解读一篇文章通常都能较为合理和到位。用文体的特性去校准关键点,可以把握住与这类文体紧密相连的重要信息。

学情方面。首先要看学生在现阶段整体语文学科素养到了怎样的程度;此外则是就这篇文章而言,课文的哪些地方学生自己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哪些地方学生或许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了。

编者方面。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课文位于单元的第几篇,属于教读还是自读或课外阅读,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什么,如何在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练习中落实,编者都有明确的思考与安排。教师充分利用编者给予的资源,按照编者的安排开展教学,基本能达得教学的要求。

以《藤野先生》为例,结合回忆性散文的体式特征,通过文体进行校准,笔者认为学习本文的最佳切入点是结合典型事例,抓住关键点,分别从体验主体和回忆主体两个视角理解课文,目的是:认识他(藤野先生),读出“我”(鲁迅先生)。

比对上述标注的这几句话中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几句,我们对藤野先生会有一个初步的解读。继续比对这几句,其中一个词语值得注意,那就是高频出现的“抑扬顿挫”。为什么鲁迅先生反复提到“抑扬顿挫”?这个词语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抑扬顿挫”这个词语是有画面感的,不仅仅如词义所指,表达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更能联想还原师生两人交往的画面。通过这个词语,可以看到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態、动作、语言,感受到藤野先生的情感波动起伏,体会到藤野先生话语里的要求、欣慰、担忧、高兴和劝导……一位语重心长、正直热诚、可敬可爱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

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并不困难,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也不困难,课文的深度和难点并不在此,我们需要再进一步,去找到文中那个隐藏的“我”。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是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时时处处观照“我”的存在。同样,只要抓住已标注的几句话即可实现对“我”的初步解读——一个热血、正直、勤勉的爱国青年。但这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校准和提炼。值得注意的是标注出的第6 句“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变化”一词,看似平淡的“变化”,细品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这是一个爱国青年无可奈何的绝望,也是他上下求索的挣扎,更是他痛定思痛后的决然。这个“变化”决定了鲁迅先生一生的走向,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抓住了“变化”一词,沿着“变化”这条主线追根溯源,我们就能真正读懂作者,更进一步接近并还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藤野先生是明线,而“我”的变化是暗线,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运用倾听、标注、校准三个技巧,由文本外围走向核心,由文本浅层步入深层,对于语文教师有效解读文本具有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藤野编者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藤野先生谈鲁迅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编者语
编者语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