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材技法 实现读写融通
2020-05-30陈剑峰
陈剑峰
摘要:“景物描写”是初中生必备的写作技能,学生要掌握这一技能首先得从教材的范文中学习他人景物描写的方法。阅读、写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教师根据文本传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学生从中习得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方法,才能促进读写融通,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景物描写;读写融通;方法
*该论文是2019年江苏省教研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就体现了读与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从阅读范文中习得的方法、技巧运用到作文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并形成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素养的提高。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有效运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策略,学生的表达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景物描写”是初中生必备的写作技能,学生要掌握这一技能首先得從教材的范文中学习他人景物描写的方法。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篇文本中有景物描写,如:《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的怀念》《散步》《一棵小桃树》《紫藤萝瀑布》《三峡》《答谢中书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等,这是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最佳范例。仔细分类比较,我们发现“景物描写”这一能力训练点是有层次的,是螺旋上升的。初一年级重在写景的基础训练:一是学会抓住景物特征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景物;二是学会借景抒情;三是学习以物喻人。初二、初三年级重在综合运用。一是学会在写景中见精神,做到情理交融;二是学会在叙事中写景;三是在综合观察的基础上,能按顺序、分层次地写景。
语文教师应该从这些范文中的景物描写中总结提炼出方法,再指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训练,达到读写融通,交相辉映,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综合把握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景物描写”整体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各年级“读写整合”计划,初一到初三训练各有侧重,做到层级性目标与新教材追求的序列性之间高度吻合。初一写景训练点有:抓住特征写景,按照顺序写景,适度想象写景,运用多重修辞写景等。初二写景训练点有: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情理交融,写出景物的精神等。初三写景训练点有:抓住特征,变换角度,珍惜人与自然共处,结合时代、写作背景,寄寓景物情思哲语。
阅读、写作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教师根据文本传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学生从中习得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方法,才能促进读写融通,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十种景物描写训练方法,实现读写融通。
方法一:扣特色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景物描写是对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的描写。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色?一是努力写出时令特色;二是努力写出地域特征;三是努力写出景物自身特质。
例1:《春》选择春天的花草树木的季节,凸现了时令特征。“赋物贵在小中见大。”(清代学者洪亮吉《北江诗话》)《春》还抓住了众多“琐碎的细节”,如,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了;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蜜蜂闹、蝴蝶飞;鸟鸣宛转,牧歌嘹;春雨像牛毛、像细丝;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眼;天上风筝飘飞,地上春到人欢畅等。作品正是通过众多鲜活的形象,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特质,赞美了春的活力、春的的希望。
例2:《济南的冬天》则兼顾了地域特征和时令特征。抓住济南山的特征:济南城外是小山围着,就像小摇篮把济南城围着;冬天下着小雪,点缀的山更秀气;水不结冰,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一切都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神韵。
【读写融通训练1】以《我家乡可爱的(景色)》为题,写一个片段,突出景物的特点(时令特色、地域特征、景物特质)。
方法二:多感官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写景不仅仅是写出眼睛所见的景物,要充分调动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肌肤(触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等,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景物,这是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技巧。
例1:《春》一文中运用多感官描绘“春风图”。有通过触觉写风:“吹面不寒杨柳风”。有通过嗅觉写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有通过听觉写风:“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样写,可以使得景物具有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景象。
例2:《三峡》一文中从形、色、声三方面描写景物。描写春冬之色的词句是“素”“绿”“清”,描绘春冬之形的词句有“绝巘”“怪柏”“泉”“瀑布”,描写春冬之声的词句有“长啸”“属引”“哀传”“渔者歌”等,通过多种感官,对三峡景色展开详尽描绘,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读写融通训练2】请以“我家里(校园里,小区里等)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为开头,写一段文字,至少从三种不同(形、色、声)的感官角度来描绘景物。
方法三:运用修辞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比喻+拟人+排比+……”的语言在写景文章里显得最为常见的,因为这样的语言特别生动形象,能具体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这样的语言特别有感染力,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1:《济南的冬天》片段
“假若……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山”比作是“摇篮”;还运用了拟人化的词语“温暖、安适、睡、唤醒、可爱、慈善”等,这样就写出了济南的地理特征和山“可爱、温暖”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征。
例2:《雨的四季》片段:“当田野上……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
作者将“果实”比“铃铛”,将“秋雨”比作“出嫁生孩子的妇人”,用拟人化的词语,赋予秋雨和果实、庄稼等以人的动作,并使用了拟人化的词语“摇、端庄、出门、等待、需要、希望”等,这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中果实的甜美,传达出作者对雨中景的爱恋之情。
【读写融通训练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对你熟悉的校园、小区、家园一角的景物进行描写。
方法四:有条理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怎样做到写景有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如《雨的四季》)、空间顺序(如《济南的冬天》)、逻辑顺序(如《与朱元思书》)。二是有层次。注意从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里到外,通过语言文字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整体画面。三是明结构。注意“总分总”“总分”等结构的安排,《春》《济南的冬天》是总分总结构。也有段落是总分结构,如《雨的四季》中的“描写夏雨”“秋雨”的两段。
例1:《春》一文中描写春花的片段:“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还眨呀眨的。”这幅春花图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同时注意层次。从树上的花到花下的蜂、蝶,再到树下的野花,这样的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例2:《与朱元思书》全文中第一段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线贯穿。第二段分写“异水”,分两层,第一层写水之缓慢,第二层写水之急湍。第三段分写“奇山”,注意多角度,多手法,化静为动。在描写景物时讲究顺序,总分结构,有条理地写出景物特点。
【读写融通训练4】请以美丽的小区(校园、公园)为题,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一定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先列一個提纲,然后再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开头总写,直接入题。中间分写,顺序合理。结尾点题,首尾呼应。
方法五:围绕中心句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围绕语段中心句来写的句子就是支撑句(陈述句、描写句、说明句、阐述句)。围绕中心句写景,能使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更鲜明,语段内部层次更清晰。写起来,更顺手;读起来,更好理解。
例1:《济南的冬天》中有一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后面是支撑句,是从几个方面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支撑句的角度: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总结句是本段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例2:《雨的四季》中描写夏雨的片段。“①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②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③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本段中心句是第1、2句。第3句到最后一句都是支撑句。
【读写融通训练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采用中心句写景法,描绘景物,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安排和支撑句的顺序。1.秋高气爽话秋韵;2.秋天,还残留着夏的余韵。
方法六:并列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只将手中的魔术棒轻轻一挥,就将所有的华丽典雅集于一身。那么,我们如何拥有一支魔术棒,用生动的笔墨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跃然纸上呢?并列式写景是其中一个。
例1:《春》作者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幅图景来描写春天。“春草图”的春意盎然,“春花图”的万紫千红,“春风图”的温暖和煦,“春雨图”的诗意缠绵,“迎春图”的蕴含生机。
例2:《雨的四季》总写雨的感受,具体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对雨的爱恋之情。全文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条理清晰,再按照时间具体描绘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并列式写景具体方式是:一是镜头组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组合叠加。二是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时间、地点的转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活动画面。并列写景的方法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描写景物特征。
【读写融通训练6】“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神奇的,四季的万千景象总会牵动我们的情思。请你以“,真好”为题,选取一个喜欢的季节,用一组最具特色的画面组成并列结构描摹出来。要求:(1)主体部分分3—4小节,构成并列结构;(2)写出每个小节的中心句。
方法七:运用多手法写景,实现读写融通
写景如绘画,一副精美的画一定是画家手握画笔运用多种画法挥洒而成,写景也要注意手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写景时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虚景的互补;描写时兼顾正面与侧面以及烘托与渲染等。
例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描写景物注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几句写出水的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又写出了水的动态、水的变化。“夹岸高山……千百成峰。”树木的静态与山的动态互相映衬。“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上写动态,实际上以声音衬托山林之静。
例2:《春》描写春天,先以宏观角度大勾勒“一切”,再细处描绘春景图。写春草的长势、色彩、质地、情态,角度多变;一个“钻”字,炼字精当,情态毕现。写春花,既突出花的色彩,兼顾空间层(“树上”“花下”“遍地”)的变化;既有虚实(想象秋天的果实)的辅佐,又有动物(蝶儿、蜜蜂)的侧面陪衬。
【读写融通训练7】你留意过窗外的景色吗?或花草茂盛的苗圃,或车水马龙的道路,或小伙伴们玩耍的球场。请以窗外写一个片段,体现景物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之美。
方法八:借景抒情,实现读写融通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代学者王夫之《姜斋诗话》)“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物也会富有人的情感、色彩。要情景交融地写出景物特色,就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感悟生活,倾注真情;二是抓住景物特征,寻求情与景的最佳结合点;三是运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四是景物描写渲染情感等。
例:《老山界》有这样一段描写:“半夜里……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长征途中困难重重,但作者眼中的景色如此美妙。大自然的夜景如此美,星星好像是缀在天幕上,“缀”既生动传神,又具有立体感,突出了夜之深、夜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势的险峻连绵,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达到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读写融通训练8】以“我爱季”为题,写一个片段,将自己喜爱的情感融入其中,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方法九:景理交融,实现读写融通
《杜工部草堂诗话》(宋代蔡梦弼编写)中横浦张子韶《心传录》曰:“读子美‘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直与水相同,已而嘆曰‘子美此诗,非特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也。”写诗作文,如果能够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升华到“情理交融”的层次,那是文章的理想境界。
例1:《与朱元思书》文中写道:
“夹岸高山,……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议论性抒情,是作者的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产生隐居的思想来衬托出景物之美,魅力之大,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批判,传达出作者高洁的志向。
例2:《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写花是为了写人,写花的命运是为了写人的命运,花的生长有规律,人生长同样有规律。这样景中含理,景理交融,景美理盛。
【读写融通训练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看,个人的感受不一样。选择你喜欢的景物,写一段话,写景的同时,表达一定的哲理。
方法十: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实现读写融通
环境描写的作用多种多样。写人类的文章中,适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一定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现所写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精神。
例1:《邓稼先》一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内容以及接下来描写的戈壁滩上风沙呼啸以及气温的异常寒冷,看上去字数似乎多了一些,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是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喻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通过描写“蓬断草枯的沙漠”“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这样在环境,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例2:《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中多次、大段的景物描写,山地环境的变化,表现了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辛苦植树取得的成绩,凸显了牧羊人改变现实的高贵品质。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清代学者刘熙载《诗概》)。作者描写山水草木精神时,注意与人物精神相吻合、相呼应,起到衬托、映照的作用。
【读写融通训练10】选择一个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景物,写一个片段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融为一体,注意环境描写为人物性格服务。
“景物描写”这一范例和知识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贯穿了3个年级6册书的多个单元,涉及到近二十篇课文。通过大量读文学习,学生懂得了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对“景物描写”做到胸有成竹,教师再适时指导,让学生进行大量写作训练,练就其写作能力。这样教材得到充分运用,“读写结合”就上升到新层次,到达“读写融通”的新境界。
(作者:陈剑锋,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