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民俗课中的应用研究

2020-05-30孙立峰

关键词:习俗筷子体验式

孙立峰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符合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风格。作为一门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中国民俗》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其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理念、教学原则及目标、实施过程和评估反馈进行了探究。

一、《中国民俗》课程特点及“体验式教学法”运用理念分析

《中国民俗》课是为来华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专业外国本科生必修课程,同时也作为选修课程,面向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来华学生。学习此课的留学生应该学过两年以上的基础汉语课,已经能够用汉语就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性话题等进行比较熟练的交际。课程以专题讲授、课堂报告、小组讨论、文化考察等方式进行,通过18周36学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对中国传统和社会风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在学习民俗文化的同时,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也能得到较大提高,对课程和中国文化的喜爱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传通,促进中外交流。

《中国民俗》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中国民间交际礼仪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交通行运习俗、商业习俗、信仰习俗、节日习俗、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诸多专题(1)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目录1-3.。一是教学内容庞杂丰富,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二是对外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文化、教育、信仰、思想等多元背景,使其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迥异,特别是华裔和非华裔学生,对于中国民俗的文化感受及其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三是课程教学时数少。《中国民俗》每年秋季学期开课,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除去实习周和考试周,每学期的课堂教学时数只有32学时。四是教学内容具有独特性。中国民俗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将内容庞杂、具有时代气息而又发生变异的独特的中国民俗展现给外国留学生,体现《中国民俗》课程的对外特点,“要考虑外国学生的需要,要适当照顾到学生的目的语水平”,又要“强调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3.体验式教学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传通能力,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体验学习理论与方法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1984年,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 Kolb)在承继杜威(John Dewey)、库尔特·勒温(KurtLewin)、皮亚杰(Jean Piaget)等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出版了《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一书,提出了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3)DAVID A. KOLB.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2nd Edition)[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15:32,38-39,46,51,59,80-81,85,243.。体验学习理论逐步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0世纪90年代,体验学习理论传入中国,其方法在大中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并日渐推广。

体验式教学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课堂活动与合作互助学习,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知识,在体验学习中提升能力。这种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特点,也符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特点。文化需要感悟,要真正获得对某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体验和感受(4)PATRICK R. MORAN. 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Boston:Heinle&Heinle/Thomson Learning,2001:3,13.。作为一门面向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中国民俗》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将文化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导入——课堂情境体验——知识归纳——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知、语言学习、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的原则及目标

遵循知识、能力、修养并重的教育原则,《中国民俗》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以下方面培养留学生的专业素养,达成相关学习成果。

(一)知识领域

1.以需求为导向,择取教学重点。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课程兴趣和情感体验。基于对留学生文化兴趣点和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课程重点讲授外国人喜爱的汉族饮食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服饰习俗等专题内容。通过热点民俗文化导入、多媒体内容赏析、知识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国民俗的基本内容进行生动直观的感知,进而精准把握民俗文化的分类、特征、文化内涵等知识要点。课程注重以外国学生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择取教学重点进行体验教学,对于培养外国人的中华文化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民俗》课程定位为对外汉语文化课程,始终遵循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民俗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知识讲解,拓展和民俗文化相关的汉语词汇。如汉族的颜色文化与颜色词,交际礼仪习俗与礼貌语、称谓语、禁忌语、交际媒体用语,民间人生礼仪习俗与语言,民间饮食习俗与语言,服饰与语言,等等。留学生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又丰富了汉语文化词汇,提升了汉语文化修养和相关交际能力(5)KRAMSCH,CLAIRE J.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8-9.。

(二)能力领域

1.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统一。《中国民俗》课程注重语言与文化、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统一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报告、文化考察、社会调查等多样体验方式,留学生不仅具备了较高水平的汉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跨文化环境中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学生获得的中国民俗文化体验感受,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知和理解,为其在华适应与工作,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注重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理解和传通能力。体验式教学重视文化差异教学,从课上文化感悟和课外文化实践两个方面,引导留学生从日常生活角度观察、了解和体验中国风俗,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课堂教学注重中外文化对比,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课下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留学生进行文化考察,促进外国学生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感悟和认知,使其具备多元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理解和传通能力。

(三)情感领域

1.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体验感受。《中国民俗》课程在学习需求理论指导下,择选留学生喜爱程度较高的中国民间饮食习俗、交际礼仪习俗、节日习俗、服饰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等专题进行重点讲授。外国留学生在“文化导入——专题赏析——中外对比——知识归纳——课外实践”的体验环节中,能够获得成就动机,增进对中国民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进而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能。

2.重视合作学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体验教学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报告、文化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留学生不仅能在体验中感知到中国丰富的民俗文化,还能够对自己国家的风俗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反思,有利于消除个人偏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与反馈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等数据分析,留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中国民俗》热点专题集中在中国民间饮食习俗、汉族传统节日习俗、中国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婚嫁习俗和服饰习俗等。其中,中国饮食习俗一直高居榜首。由此,体验式教学的实施重点围绕上述内容进行。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中国饮食习俗之精要部分“筷子文化”的实施过程做一具体阐述。

(一)体验前准备

文化先导是体验教学实施的基础。为保证体验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课前须对筷子文化进行缜密、科学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在实施体验前,精心制作了有关筷子文化的PPT课件、影像、视频等资料,以及与筷子相关的各种实物、图片等。此外,还设计了与筷子有关的课堂活动和趣味游戏,“把学习者所要学的专业知识和汉语要素知识、交际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汉语教学,两种学习同时进行,相互促进”,(6)郭睿. 汉语课程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175.为体验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二)课堂体验

1.文化知识导入。(1)首先采用讲授式介绍中国食具的基础知识,进而导入中国特色的餐具——筷子。教学中可播放优秀视频《你好,中国——筷子》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公益广告《筷子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讲解提前制作好的筷子文化课件,包括筷子的种类、材质、功能、使用方法、餐桌礼仪等内容。(2)知识引申。阐释中国食具背后隐含的筷子文化,包括筷子的由来、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对外传通及世界影响等。(3)拓展汉语词汇。在讲授筷子文化的同时,介绍与筷子有关的汉字、词汇,使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2.组织文化体验。(1)试用筷子。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试用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筷子。重点人群是以刀叉为食具的外国学生。试用过程中让学生说出体验感受并重复已学知识,使筷子文化固化于心,强化学习效果。(2)筷子游戏。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夹棉花糖、面条和花生等竞赛活动。冠军组的每位同学奖励一双筷子作为纪念,以此激发留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升学习动机,巩固体验效果。

3.小组讨论。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3-4组。分组依据自愿原则,可以自由结组,也可以由老师帮助分配小组成员。讨论话题:(1)中外食具及其文化对比。(2)中外餐桌礼仪比较。

4.知识归纳和作业布置。(1)总结筷子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2)体验用筷子吃面条和米饭。(3)思考题:一次性筷子与环保。

(三)课下延展实践,巩固体验

1.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留学生进行课外文化实践。课堂体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题内容,进行课下延展体验,使课堂和课外体验教学有机结合,融于一体。如讲授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时,可要求留学生去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欣赏茶艺表演,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茶楼茶馆品味中国茶韵,也可让其选择去中国餐馆品尝中华美食和体验各种食具等。

2.根据实践活动提交文化体验作业。实践活动开始前,须事先告知学生体验作业要求,如作业形式、字数、提交日期等。“课外作业的内容应该与当天的学习内容、下一次课的检查复习相联系,使得各个教学环节形成有机的整体。”(7)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9.为保证体验效果和可信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提交作业的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提交一个自己拍摄的实践活动视频。实践作业(含视频)分数计入平时成绩。

(四)反馈评价,升华体验

1.学生自评与互评。在全班发放课前设计好的反馈评价表,请学生根据体验学习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通过反思发现并解决问题,达成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评价应及时、客观和公允,要结合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报告、小组讨论、课下延展实践、期末考试等各项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课程兴趣,激发成就动机,升华体验。

通过以上课堂体验和课下实践,外国留学生在“文化导入——参与体验——知识归纳——延展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内化”了课上所学内容,升华了民俗文化体验。

四、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效果与课程评价

(一)学习效果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对留学生文化课程《中国民俗》进行教学实践,从学生作业、问卷调查、考察与考试成绩、课程评估等方面来看,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兹择用几篇有代表性的学生反馈意见,加以说明。

学生1:李侾潼(马来西亚学生,华裔,学号:201719090055)这样谈论《中国民俗》课程及其授课方式:

“在这么多课里,说真心话,我最喜欢这门课。不只是(不只是。教师改,下同)因为课堂内容还有的是因为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给分方式。这让我觉得对一个班,不同能力的同学较为公平。就像我,考试对我来说就是一大痛苦。

前面我说了,我很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小组报告呢,这可以让像我这样的新生,通过小组报告来认识班上的新朋友,所以我很喜欢。文化考察和参观博物馆这两个活动我也很喜欢,不过我希望每次去考察和参观前老师能预先给我们科普些关于我们即将去考察和参观的地方的知识。不过我也能理解,毕竟给我们上课的时间本来就很短,老师也没这额外的时间给我们科普。

个人视频这个作业我也很喜欢,因为是最容易的作业了。不过因为我是那种当去一个地方时就很认真地参观,活在当下的人,所以很讨厌拿出电话录视频,也就造成我这个作业完成得不是很好。不过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个人问题,如果重上这堂课我会选择认真的(地)去录视频的。

同时,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一样会选择上老师,您的课的!谢谢老师,这一学期辛苦您啦!有机会我还会选您的课的!

也许我上课不认真,但我真的很喜欢老师您的授课方式,多变性,不死板,我喜欢!”

学生2:壁玛拉(尼泊尔学生,学号:201519090049)这样评价文化体验式教学法:

“我觉的(觉得)学习任何文化都不容易。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我在中国已经一年多了。但是以前我不太了解中国的文化。上了这门课以后才知道中国有那么(多)习俗。这门课里学到了很我前不知道东西(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最喜欢老师教的办法。我前(以前)也做过小组报告、文化考察,但是参观博物馆、个人视频作业是我第一次做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到外面自己亲眼看见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完(忘)。会知道的东西也很多。对我来说这做小组报告的时候认识了不同国家的同学也知道格格过家(各个国家)传统习俗。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学到了很古代的东西。文化考察的时候的收获还是最多的。因为那时候有一个专门的导游讲我们听故事(讲故事给我们听)。能亲眼看见格个(各个)民族的习俗。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我觉的(觉得)以后也有这样的活动。最我们老师教的办法特别(我们老师教的办法最特别)。我们老师最好!”

学生3:杨特文(缅甸学生,学号:201619090001)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我是对中国民俗课最感兴趣。所以这个学期内在三个方面得到了收获。第一,在教师的很精彩的讲课下得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民俗的知识。第二,不仅是在教师的讲课,也在同学们小组报告中了解了中国以外其他中国的民俗习惯。第三,通过学院带我们去的文化考察得到了很多知识,因为亲自去体验的,所以我对中国的文化更了解了。”

(二)课程评价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民俗》课程评价中的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8)北京师范大学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表1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民俗》课程评价中的反馈情况

注:本评价采用的是5分制*全校平均分是指同一种课型的平均值

综观学生对《中国民俗》的课程评价和学习体会,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经过课堂体验和课外文化实践,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达成了预期学习成果:(1)掌握了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文化词汇,加强了中华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储备。(2)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开阔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跨文化传通和交际能力。(3)增进了对中国民俗课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消除了个人偏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我们也对体验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文化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1)明确师生角色,重视学生主体地位。(2)明确体验教学目标,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多样化体验活动。(3)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以文化体验促进汉语学习。(4)采用多元化考核与评估方式。(5)注重合作学习,任务分配科学合理。

五、结 语

《中国民俗》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将文化教学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导入——课堂情境体验——知识归纳——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知、语言学习、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念。从学生小组作业、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以及课程评价中,我们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于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合作学习意识,提升中华文化的综合素养,进而优化对外汉语文化课程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留学生的民俗文化教学,在各类汉语课程中也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习俗筷子体验式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说『筷子』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