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库支流小江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2020-05-30陈小娟唐会元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段鱼卵水区

陈小娟,唐会元,杨 志,曹 俊,龚 云,胡 莲

(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 430079)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是我国重点敏感生态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1]。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后,长江上游600余公里的自然河段变为水库,库区江段由原来的激流生境转变为流水、缓流水以及静水区梯次排列的复杂生境,从而使得三峡库区的鱼类群落结构从库尾到库首呈现梯度变动的特征[2]。随着水库生境的变化,不同生态类型鱼类选择不同生境江段进行自然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库尾流水江段[3],而产黏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则主要分布在库区静缓流江段[4]。由于三峡水库水位的季节性变动,许多在高水位运行时呈静缓流生境的江段和一些变动回水区江段在三峡水库低水位运行时呈流水生境,具有较快的流速、浅的砾石河滩、离散分布的江心洲等[2]。这些近自然河段的出现,很可能为在库区静缓流生境栖息觅食,而在流水砾石滩涂产卵的鱼类,特别是产漂流性卵鱼类提供适宜的产卵生境[3]。辨识这些变动回水区内产卵鱼类的种类组成、卵苗密度及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对三峡库区水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关三峡库区鱼类早期资源监测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区干流江段[3,5],涉及三峡库区支流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本文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变动回水区为研究区域,开展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监测,了解三峡库区支流变动回水区是否存在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并弄清其产卵鱼类、产卵规模等,以期为三峡库区重要生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断面

小江是三峡库区腹地北岸的一级支流,是三峡水库重庆区域万州以下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干流全长约182 km,流域面积5 172.5 km2,渠口镇下游白家溪以上江段为小江的变动回水区[6-7]。本研究监测断面位于开州区渠口镇下游铺溪村,断面经纬度为北纬31°08′34.25″,东经108°31′4.78″,分布示意图见图1。

图1 三峡库区支流小江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断面分布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monitoring sections of the early-stage fish resources in the tributary(Xiaojiang)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1.2 监测时间

小江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时间分别为2017年5月25日至7月11日和2018年5月15日至7月9日。

1.3 监测方法

租用渔船,船舷一侧挂圆锥网,每日早、晚分2次在固定断面的某一位置采集顺水漂流进网鱼卵和鱼苗,并在采集时根据鱼卵、仔鱼、稚鱼的数量以及水中悬移物的多少确定每次采集的持续时间(15~60 min)。每次采样时,记录采样日期、天气状况、采样人、采样断面名称、起止采样时间、卵苗数量和发育期,同时测量网口区域的流速、水温和透明度等[3,8]。

采集后,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拣,并分别处理鱼卵和仔鱼。现场镜检并记录鱼卵发育期,选取部分鱼卵直接采用95%酒精溶液进行固定,其他鱼卵则逐个培养至分类特征明显的仔鱼阶段并放入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采集到的仔鱼直接放入5%中性福尔马林溶液或95%酒精溶液中固定[3]。形态鉴定主要以可数性状、可量性状以及描述性状上的差异进行区别分类[8];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通过线粒体COI基因鉴定[9]。当鱼卵和仔鱼数量不多时,对所有采集到的卵和仔鱼进行种类鉴定;当鱼卵和仔鱼数量较多时,抽取一定数量进行种类鉴定。

1.4 数据分析

调查期间,单次采样的卵或苗的计算公式[3]如下:

式中:d为卵或苗的密度,ind./100 m3;a为一次采样采集到的卵或苗的数量;t为采集时间,min;q为入网水流量;m3/s;A为采集网口与水流垂直面之间的夹角(°);s为网口面积(0.39 m2);v为网口水流速度,m/s。然后,将每天多次采样获得的卵或苗的密度进行平均,求得每日的日均卵苗密度。本文所指的卵苗密度均为日均卵苗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

2.1.1 鱼卵

2017年和2018年调查期间,分别在小江渠口断面采集到鱼卵6 216粒和41 382粒。经鉴定,两年间均在该断面采集到7种鱼类的鱼卵,分别为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银(Squalidus argentatus)、似鳊 (Pseudobrama simoni)、翘嘴鲌 (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鳡(Elopichthys bambusa),多数为适应库区生境的杂食性或肉食性鱼类。采集到的鱼卵以似鳊、银、翘嘴鲌和蒙古鲌为主,分别占2017年和2018年总采集卵数的99.34%和99.06%,如图2所示。

图2 2017年和2018年5—7月渠口断面鱼卵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比例Fig.2 Species compositions of fish eggs and their individual percentages in the Qukou section from May to July in 2017 and 2018

2.1.2 仔鱼

2017年和2018年调查期间在小江渠口断面分别采集到仔鱼70尾和332尾(未统计银鱼个体数量)。经鉴定,共监测到仔鱼7种,分别为子陵吻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Hemiculter leucisculus)、光泽黄颡鱼 (Tachysurus nitidus)、 鳜 (Siniperca chuatsi)、似鳊和鲇(Silurus asotus),其中子陵吻虎鱼仔鱼被采集到的个体数最多,其分别占各年总仔鱼采集数的64.29%和38.55%,如图3所示。

图3 2017年和2018年5—7月渠口断面仔鱼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比例Fig.3 Species composition of fish larvae and their individual percentages in the Qukou section from May to July in 2017 and 2018

2.2 鱼类早期资源的时间动态

2.2.1 鱼卵

2017年监测期间,共出现4次鱼卵高峰期:6月7日至6月8日,平均密度为53.48 ind./100 m3;6月10日至6月13日,平均密度为33.06 ind./100 m3;6月17日至6月22日,平均密度为46.22 ind./100 m3;6月25日,密度为28.21 ind./100 m3。2017年度最大密度出现在6月13日,为123.65 ind./100 m3。2018年监测期间,共出现3次鱼卵高峰期:6月24日至6月27日,平均密度为68.68 ind./100 m3;7月1日至7月3日,平均密度为539.40 ind./100 m3;7月6日至7月8日,平均密度为193.92 ind./100 m3。2018年最大密度出现在7月3日,为604.41 ind./100 m3。两年之间鱼卵密度的逐日变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见图4。

图4 2017年和2018年5—7月小江渠口断面漂流性鱼卵的密度时间特征Fig.4 The daily variation in the density of drifting fish eggs in the Qukou section from May to July in 2017 and 2018

2.2.2 仔鱼

两年之间仔鱼密度的逐日变动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图5)。其中,2017年监测期间,共出现3次仔鱼高峰期:6月5日至6月10日,平均密度为0.41 ind./100 m3;6月13日至6月15日,平均密度为0.67 ind./100 m3;6月25日,密度为0.28 ind./100 m3。2017年度最大密度出现在6月13日,为1.57 ind./100 m3。2018年监测期间,共出现2次鱼卵高峰期:6月18日至6月26日,平均密度为0.60 ind./100 m3;7月1日至7月9日,平均密度为1.74 ind./100 m3。2018年度最大密度出现在7月1日,为2.73 ind./100 m3。

图5 2017和2018年5—7月小江渠口断面漂流性仔鱼的密度时间特征Fig.5 Daily variation in the density of drifting fish larvae in the Qukou section from May to July in 2017 and 2018

2.3 产卵场分布

经推算,2017年和2018年,采样断面至调节坝区域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主要有3个(图6),两年间的产卵场分布无明显差异,从下游到上游的3个产卵场分布情况如下:

(1)铺溪村产卵场。根据4—64细胞期鱼卵推算得出,漂流距离为1.65~3.30 km,位于铺溪村上游至开州区忠宇码头上游附近江段。

(2)渠口镇产卵场。根据囊胚期鱼卵推算得出,漂流距离为4.95~6.60 km,位于渠口镇下游至毛坪村附近江段。

(3)开州区调节坝产卵场。根据原肠期-神经胚期鱼卵推算得出,漂流距离为9.90~13.2 km,位于开州区调节坝下的洪宝村至复洪村江段。

图6 2017和2018年小江渠口镇铺溪村以上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分布Fig.6 Distribution of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the fish species that spawn the drifting egg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Puxi village of the Qukou town in the Xiaojiang River in 2017 and 2018

3 讨论

王红丽等[3]在三峡库区干流丰都断面的早期资源监测结果表明,在丰都以上的三峡库区干流江段分布有50种鱼类的产卵场,其中包括翘嘴鲌、蒙古鲌、银、青鱼、草鱼、鲢和鳙等21种产漂流性卵鱼类。通过鱼类早期资源监测共调查到产漂流性卵鱼类7种,远小于干流的种类数,表明小江变动回水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种类组成相对比较简单,其优势种组成也与库区干流江段存在较大差异[3]。但是本文采集到在三峡库区干流未采集到的产漂流性卵种类和中华倒刺鲃,表明小江变动回水区的生境特征(水温、水文及底质特征)能够满足这两种鱼类产卵需求。同时,本研究显示采集到的鱼卵以似鳊、银、翘嘴鲌和蒙古鲌为主,这与小江145 m回水区的渔获物组成有关[10]。小江145 m回水区江段的优势种类为光泽黄颡鱼、银、蛇、鲫、瓦氏黄颡鱼、贝氏、似鳊、翘嘴鲌、蒙古鲌等[10],而这些种类很可能会到其上游的变动回水区进行产卵繁殖。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小江变动回水区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从6月上旬开始,这与三峡水库在6月低水位运行使得变动回水区成为流水江段有关。根据实地调查,小江变动回水区江段具有江面开阔、岸坡缓坦、水道弯曲、江心多有石岛、河道内多有浅滩、沿岸带植被覆盖度高等特征,为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提供了适宜的产卵生境[8]。适宜的产卵生境以及丰富的饵料生物等可能是导致似鳊和鲌类等成为优势种的主要因素。

2017年和2018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活动发生在小江渠口断面上游产卵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2017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活动在6月上旬即开始,而2018年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活动在6月中下旬开始。研究表明,许多产漂流性卵鱼类如蒙古鲌、翘嘴鲌、和中华倒刺鲃等的自然繁殖活动均需要适宜的水温和适当的洪水过程[3,8]。由于不同年份间小江的洪水发生时间可能不同,这可能导致小江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活动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

4 结语

通过对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变动回水区江段的早期资源监测,获得了该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种类、卵苗密度和产卵场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小江变动回水区是翘嘴鲌和蒙古鲌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其较大的鱼卵密度对于维持这些鱼类在三峡库区早期资源的补充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加强该江段的生境保护和鱼类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江段鱼卵水区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四种海产鱼卵的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及评价
黑龙江逊克江段跑冰排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小金鱼孵化记
小金鱼孵化记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南四湖过水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农田养分径流特征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