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分析与应用
2020-05-30董梁
董 梁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8)
1 引言
在国内外研究中,关于小净距隧道之间施工相互影响的研究有很多[1-2],但对于两小净距隧道不等跨的研究极少。相关文献有:以有限元软件为基础,从变形特性、塑性区分布及施工方法与工序的角度,得到优化的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顺序,同时对不同开挖方法进行对比[3-4];分岔隧道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与探究[5-6];从周边围岩位移、塑性区的分布及支护结构的内力等方面,明确保证施工安全稳定时,先施工小跨度隧道更合理[7]。
在不等跨小净距施工力学方面的研究中,提出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同时利用数值模拟及相似性试验,对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及支护内力进行探究,总结其施工时的规律及特征,对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8];提出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并将理论结果同实际工程监测做对比[9]。针对城市地区浅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施工时对城市地表变形的影响,分别从施工顺序及支护结构内力等方面进行研究[10-12]。
本文则针对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时相互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以大横琴山一号隧道里程YK1+115断面为模型蓝本,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其中主线断面最大开挖宽度14.10 m,而匝道断面最大开挖宽度12.34 m,且两断面间距为10.02 m。本文使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时相互影响,并研究不同围岩条件下的相互影响规律,进一步分析不同施工工序的影响。
2 数值模拟分析
2.1 有限元参数的选取
本模型基于大横琴山一号隧道分叉段,根据大横琴山工程地勘说明书,选取表1所示参数设计值,土体本构选取摩尔库伦本构,支护结构及锚杆以弹性模型模拟。
2.2 模型的建立
创建二维平面模型模拟土体结构;创建梁单元模拟锚杆及支护结构;对土体模型下部边界的竖向及横向进行约束,对左右边界的横向进行约束,主线与匝道采用台阶法不同时开挖。
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3.1 位移分析
如图1、图2所示,后开挖隧道施工后,先开挖隧道围岩会产生二次变形,所以对后开挖隧道(即主线)时,需要对同断面匝道处进行监测,防止出现不利情况;同时因主线断面略大于匝道断面,因此主线上方竖向位移较大,所以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时,断面较大的隧道上方位移较大;但对于地表沉降来说,主线开挖使地表沉降量整体增大,而最大沉降处位于两洞中间略偏向主线方向处,因此监控量测时需要注意两洞中间地表沉降量。
图1 特征线竖向位移曲线
图2 地表沉降曲线
小净距隧道施工时的关键在于中夹岩柱的稳定。为分析中夹岩柱变化特点,采集中夹岩柱中间线位移值,提取水平及竖向位移,如图3所示。围岩位移在竖向方向上呈现明显的上部下沉、下部隆起的特征,而B特征线上的竖向位移则相对较小,普遍小于0.2 mm,这就要求中夹岩柱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从水平位移来看,虽然值较小,普遍小于0.5 mm,但是从位移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由于洞室开挖,中夹岩柱向两隧道方向膨胀,这对中夹岩柱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而从B特征线水平位移来看,中夹岩柱并非在断面较大的大跨度隧道侧水平位移大,而是在小跨度隧道侧的水平位移加大,所以在加固时应该注意小跨度侧的水平方向加固。
图3 中夹岩柱水平位移
2.3.2 主应力分析
隧道开挖后引起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见图4、图5。
图4 最大主应力云图
(1)拱脚与两隧道间的中夹岩柱存在应力集中区,施工时锁脚锚杆与中夹岩柱支护要保证质量,注意其稳定性,防止该部分发生破坏。
(2)后面开挖的隧道会造成前面先行开挖隧道应力集中影响范围扩大,其中小跨度隧道处的应力集中更明显,其最大、最小主应力值更大。因此在施工中需要着重对匝道段进行监测,防止失稳。
图5 最小主应力云图
2.3.3 支护结构轴力、弯矩分析
对支护结构各特征点轴力弯矩进行提取,各特征点位置如图6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小跨度隧道上各特征点的轴力值比主线上轴力值较小,而弯矩值却较大;对比匝道与主线内外侧的轴力值,可以看出,匝道上⑥、⑦、⑧号点的轴力值比②、③、④号点的轴力值大,而主线上却正相反,②、③、④号点的轴力值比⑥、⑦、⑧号点的轴力值大,说明无论是匝道还是主线,在靠近中夹岩柱侧的支护结构上轴力较大。因此在施工支护结构时,对支护结构进行监控,保证施工安全进行。
表2 主线与匝道各断面轴力及弯矩值
图6 各特征点位置
2.4 不同围岩级别下对比分析
从表3中位移对比可以看出由于围岩条件的变差,隧道周边位移明显变大,可以看到匝道断面从Ⅲ级围岩与Ⅳ级围岩拱顶沉降相对偏差为28.77%,Ⅳ级围岩与Ⅴ级围岩拱顶沉降相对偏差为46.48%,同样主线断面从Ⅲ级围岩与Ⅳ级围岩拱顶沉降相对偏差为28.04%,Ⅳ级围岩与Ⅴ级围岩拱顶沉降相对偏差为43.55%,在同等围岩级别对比,匝道与主线相对偏差一致,而Ⅳ级围岩与Ⅴ级围岩明显比Ⅲ级围岩与Ⅳ级围岩的相对偏差大,所以随着围岩条件的变差,会对周边位移产生更不利的影响,在支护时需要针对弱围岩加强支护;但在Ⅲ级围岩条件,匝道与主线绝对偏差为0.38 mm,相对偏差为14.62%,Ⅳ级围岩条件为0.48 mm与13.87%,Ⅴ级围岩条件为0.59 mm与10.80%,围岩条件越差绝对偏差越大,因此在围岩变差时,匝道与主线隧道周边位移差距增大,在必要时需要进行不对称支护,同时围岩越差,两隧道互相影响越明显。
表3 不同围岩级别位移对比mm
2.5 不同开挖顺序对比分析
为了对比不同开挖顺序的影响,根据大横琴山隧道的工程实际,设定两种开挖方式:方式1为先开挖小跨度匝道;方式2为先开挖大跨度主线。如图7匝道与主线拱顶沉降所示,主线普遍比匝道的拱顶沉降大,对比两种开挖方式可以看到,虽然两种开挖方式拱顶沉降大致相等,但匝道断面在使用方式2开挖时拱顶沉降较大,而主线断面在使用方式1时拱顶沉降较大。因此从位移来看,在开挖不等跨隧道时,先开挖小跨度断面较好。
图7 拱顶沉降曲线
图8为隧道匝道段拱顶沉降监测图,图中为匝道段3断面在主线隧道未施工情况的拱顶沉降时程曲线,图中最大位移为10 mm左右,而一般情况位移为5 mm左右,因此使用先匝道后主线施工方式施工时隧道处于安全状态。其拱顶沉降监测值见表4及表5。
图8 拱顶沉降监测曲线
表4 11月份A匝道拱顶沉降监测数据汇总
表5 12月份A匝道拱顶沉降监测数据汇总
3 隧道施工优化调整与机械化施工
根据以上模型数据分析结论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1)优选开挖顺序。调整施工顺序,将原定的优先开挖主线的方案调整为优先开挖匝道部分,确保减少周边围岩扰动,降低施工风险。
(2)调整爆破参数。针对临近段落调整爆破参数,加密周边眼的数量,减少装药量,优化爆破顺序,提高爆破效率;对超欠挖进行严格控制,减小对岩体扰动,保证施工安全。
(3)采用先进装备。通过使用三臂凿岩台车、拱架支立台车、自动喷浆机等先进工装设备提高施工效率,紧跟支护施工,防止围岩变形过大,提高施工安全。
4 结论
(1)开挖不等跨小净距隧道后,大跨度断面隧道上部位移较大,同时其地表沉降极值位于隧道中间偏向大跨度隧道处。但从应力分布来看,在施工时需要着重对小跨度隧道进行监测,同时需要注意两隧道内侧的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
(2)中夹岩柱在小跨度隧道侧的水平位移较大,因此在支护时,增加小跨度隧道侧中夹岩柱的水平方向支护。
(3)对比不同围岩条件变形受力特性,较弱围岩条件施工时,需要进行不对称支护,同时先施工小跨度隧道较优。
(4)通过提前进行模型模拟与后续施工验证,优先开挖匝道有利于减少围岩变形,能有效地降低施工风险;同时利用先进设备,可以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为今后类似不等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