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
2020-05-30董改正
文/董改正
喜欢吃苦一般要到中年之后。
甜辣酸咸,正如鲜衣怒马。而吃苦,就如茶肆镂窗中浮起的袅袅茶香和处变不惊了然于心的淡然眼神。
茶是苦味的一种,至于喝到舌尖微甜,那是自然,也是修行。
说个自家的故事。小舅生下来时,外婆没有奶水。那个年代,没有牛奶,糖亦是奢侈的。外婆将米磨成糊糊,用纱布裹住,折出一角,拿角尖蘸着稀淡的糖水,塞进他的嘴里。孩子贪甜,便使劲吮吸,米糊就喂进去了。甜味没有了,便再蘸。其实,纯粹的米糊,品咂到后来,也是甜的。但品咂需要心境,不是孩子能做到的,虽然他们的味觉比成人更发达。
米糊还只是淡,若是沾了丁点的苦,孩子是决计不肯吃的。这是甜让人愉悦、苦令人不适的直接反应,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生命生根发芽拔节的上升阶段,甜中的糖分是补益,相较之下,苦则是损害了。不光是孩子,便是成人中体质偏弱的、脾胃虚寒的,也不适宜吃“苦”。
一个时段有一个时段的味觉。中年是最丰富的时段,酸甜苦辣咸,都能品尝。
中年是一个人的“九省通衢”,它流入过去的“因”,又将其酝酿、发酵,成为新的“因”,注入老境,而成为“果”。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诚然筑基于青少年,但能善始善终的,却在中年。中年调度着一生。
五味中,苦居于中间,是其他四味的处理器,是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中道,是尽量纠偏,以不偏不倚。甜黏稠血糖,稀释之;辣伤害肠胃,抚慰之;酸滞留毒素,融化之;咸增高血压,降低之。“苦”调和阴阳,善于益损。
益即是损,损却是益。《本草备要》说:“苦能泻热而益肾,泻中有补也。”正如损敌等于益己。苦瓜、苦菊、芥蓝、莴苣、莲子芯,损的是毒,益的是五脏六脾。但犹有人不爱吃苦,认为顺应口腹之欲便是“顺其自然”,甚至是“天人合一”。然物各有性,是以各有命运,而人独能总结、归纳,鉴于历史和经验,是谓“理性”和“智慧”,才有克制和选择。
理性对于人来说,也是自然的一种。放纵不是顺应天道,而是顺应欲望;欲望嗜甜嗜辣,爱偷懒耍滑,便有“良心”“惭愧”“自责”之类的理性因子前来干预,便有“壮士断腕”“忍痛割爱”之类的断舍离,其味往往偏“苦”。
断舍离其实是与“甜”的挥手,做到很难,却也有方法。比如说做凉拌苦瓜,开水焯过切片后,撒糖少许,可减苦涩。到后来,再叫你加糖,你也不愿意了。
因为,你爱上了吃苦。你喜欢上了那种清爽、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