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山野,解开动物行为密码

2020-05-30李蕊娟

莫愁 2020年14期
关键词:金雕小鹰科普

文/李蕊娟

赵序茅

为观察鸟类,他跑遍新疆

赵序茅1988年出生在甘肃省的山区。考上大学后,因家里贫困拿不出钱供他读书,赵序茅就利用业余时间去餐馆打工赚学费。

考研时,赵序茅考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之后开始跟随研究员马鸣从事鸟类研究。“研究生物习性,需要长时间待在野外观察、记录动物们的行为,而后对收集到的大量一手数据进行分析。”

因为要长期隐蔽观察鸟类,赵序茅在野外经常穿登山鞋、迷彩服,戴迷彩帽,背包里常备的是干粮、单筒望远镜和帐篷。为减轻负重,赵序茅不能带过多的饮用水,需要沿途寻找补给;食物吃完了,就吃野果、昆虫。每次从野外归来,赵序茅都要先脱鞋,因为鞋里很可能藏了旱地蚂蟥。提起蚂蟥,赵序茅至今心有余悸:“我被咬得最严重的一次,从下午5点一直流血到晚上8点半,根本止不住。”

赵序茅多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偏僻山野。他曾经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迎来一年中野花无限蔓延怒放的最美时刻,但因迷路,深夜与熊相遇。他走过古丝绸之路必经的乱坟岗,在返程途中遇上泥石流,折回保护区困了一个多月。他曾踩着流沙过陡坡,坡下就是湍急的乌伦河,也曾因找不到合适的露营地点,夜宿堰塞湖边,第二天他们的帐篷被一夜大雪没过了一半。他在天山寻找高山兀鹫巢,有一段非常陡峭的岩壁,光滑的岩壁很难找到借力点,往上爬只能先用手抠住上面岩石的棱角,用单臂承重整个身体,然后再慢慢寻找脚可以借力的地方。在了无人迹的穷孤沟,他骑马过河,马儿踩着河床里大大小小的石块,不料,一只后蹄突然打滑,一人一马向河中摔去……

在野外,看到动物另一面

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赵序茅见到了很多动物的另外一面。有一次,赵序茅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雏鸟时,突然下雨了。露天巢中的小金雕羽毛还没有长全,赵序茅正在担心时,小金雕的妈妈飞回来了,它张开2米多长的翼展,将小金雕紧紧裹住,直到雨停。

赵序茅曾在新疆的荒漠草原上观察过一种波斑鸨。它们身上有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可以和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类平时很难发现这种鸟。但是到了繁殖期,却很容易看到它们。“只要注意到草原上那一团飞舞的白色羽毛,一定能找到神秘的波斑鸨。”

雄性波斑鸨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会尽情地展示胸前白色的羽毛。白色在野外穿透力很强,会把周围的雌性波斑鸨吸引过来。同时,也让它们将自己暴露给天敌。因此每到求偶期,都会有很多的雄性波斑鸨被天敌所猎杀。

这期间,有件事令赵序茅终身难忘。有一只小公熊被闯入领地的一只成年大公熊杀害。其间,为保护幼子,它的妈妈竟不顾生死和凶狠的公熊决斗后,母熊又用爪子一点一点在坚硬的土地上刨了一个大坑将孩子葬下。赵序茅暗自惊叹,“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他和队友悄悄地离开了,不忍惊动它们。后来有猎人竟无情地割下小棕熊的熊掌,得知此事,赵序茅非常愤怒。

2013年7月,赵序茅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棕熊葬子》的故事,并发出拷问:“为何茫茫阿尔金山竟然容不得一个孤寂的灵魂?”

荒凉的高原雪山和戈壁大漠是人迹罕至处,却是动物们的天堂。这激发了赵序茅将所见所想用笔记录下来的想法。赵序茅利用碎片时间写作,短短几年,就陆续出版了四本科普图书。

读懂动物,唤起对大自然的爱

有孩子问赵序茅:“在野外遇到金雕、毒蛇、熊等凶猛的动物该怎么办?”赵序茅回答,遇到危险只能保持冷静,千万别跑。“毒蛇用一口毒液会消耗很大的能量,所以蛇咬人是出于本能的自我防备,被咬的情况都是人挑衅了它。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误闯入它的地盘,它给你发出警告,你却没看见。”

至于有人提到见到熊就躲到树上或装死,赵序茅笑说也不可取。“无论是灰熊还是棕熊,它们爬树的本领很高,而且熊也吃腐肉,装死没用。在野外看到落单的小熊一定要当心,母熊一定就在周围。”

“自然界没有一种动物是主动把人类当作猎物的。你怕它们的时候,它们也怕你。你如果要跑,就会告诉它你是猎物,来追吧。最好的办法是慢慢后退离开。”赵序茅说。

在赵序茅看来,动物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滇金丝猴,它的主要食物是松萝。松萝寄生在冷杉和云杉之上,如果松萝增长过快,会对树木和整个森林造成危害。如果滇金丝猴把某一块区域的松萝全部吃光,那么就会影响它下一轮的生长。因此在常年的进化当中,滇金丝猴会定期地游走,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又可以保护森林,真正地实现与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孩子通过看动画片认识动物:狼就是坏的,羊就是好的。孩子们不了解自然界体系,其实一种生命的逝去是给另一种生命做了铺垫,而不是简单的好与坏。

家长对动物也有误解,比如有一种说法,小鹰刚学飞翔时非常害怕,鹰妈妈要狠心一脚把它踹出悬崖去。家长时不时给自己“念咒”,对自己娃要狠一点。赵序茅说其实不是这样的:“鹰妈妈带孩的办法叫饥饿疗法。小鹰拒绝长大,不愿意离开,鹰妈妈喂食就开始减量了。减量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小鹰减肥,因为小鹰比较胖,不利于飞行;第二让小鹰有欲望,刺激它离开。这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下子不给饭吃了,甚至踹出去。”

赵序茅说,保护野生动物,仅凭个人力量有限,但可以把它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所以每见到一种动物,他就会把动物的美、智慧、力量,以及它面临的困境分享出去。

如今,赵序茅成了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科普作家。从2011年开始写作至今,在不到10年时间里,他已经出版了13本科普类图书。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教委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入围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红唇美猴传奇》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

猜你喜欢

金雕小鹰科普
小鹰狩猎
妈妈的小鹰
金雕失手的启示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鹰妈妈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