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2020-05-29徐芬王云马玲孙艳丽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5期

徐芬 王云 马玲 孙艳丽

【摘 要】:目的:对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并探究实际康复护理训练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方式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这一年时间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年龄在50岁—75岁之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11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配到每组为55例的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只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而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还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恢复评级为I级的比例分别为50.9%和25.5%,恢复评级为III级的比例分别为7.3%以及23.6%,也就是说,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而在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以及21.8%,即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状况的概率比较小,P<0.05。结论:对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改善盆底肌肉的力量,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促进自主排尿,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加快膀胱功能的恢复,让患者早期、更加有信心地融入社会,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神经源性膀胱;个体化康复护理;膀胱功能训练

1 引言

神经源性膀胱病症对于患者的健康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等后果,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加快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随机方式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这一年时间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并探究实际康复护理训练效果。现将实际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基本资料

通过随机方式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这一年时间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总共11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配到每组为55例的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33例和22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的则为70岁,平均大小是(61.5±8.7)岁。而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为35例和20例,最小患者的年龄是52岁,最大的已经高达75岁,平均大小为(61.9±8.9)岁。所有患者都是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比较性。

2.2 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55例患者,其主要是进行下述常规的护理操作:一是留置导尿;二是开放引流;三是电刺激;四是拔尿管诱导排尿等。而与该组患者不同的是,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下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首先是膀胱功能评估:进行膀胱压力测定,确定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分型,制定康复计划,落实个体化康复训练。二是制定个体化饮水、排尿,根据患者膀胱功能评估结果,结合日常生活习惯,督导患者按时饮水,在确保膀胱安全压力的情况下定时放尿或排尿。三是加强盆底肌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提肛训练,从最初的选择训练时机,体位等,每日三次,每次15分钟,过渡到习惯的养成,随时随地的进行提肛训练。同时要逐步加强核心肌群的练习。四是尿意习惯练习。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练习,如晨起、睡前或餐前30分钟,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可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五是反射性排尿训练。通过诱发排尿反射相关扳机点的查找,通过刺激患者的下述部位达到叩击排尿的目的:一是大腿内侧;二是臀部;三是会阴区部位。六是间歇导尿。结合饮水排尿、计划,尽量选用型号较小的尿管,根据残余尿量及对上尿路的影响情况(超声检查),合理选择导尿时机,通常是白天的时候每间隔4-6h进行一次,晚上保留尿管,或者以患者的饮水实际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开放尿管。并在患者排尿之后,以残余尿量(RUV)为根据调整患者的导尿次数,患者膀胱功能达到平衡状态之后就可以停止间歇导尿。

2.3 观察指标。

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如果患者RUV小于80ml则判定為I级;如果患者RUV在80-150ml之间判定为II级;如果患者RUV在150ml以上则判定为III级。

不良事件则主要包括:其一是泌尿系造影异常;其二是尿路感染;其三是肾功能损害。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数据分析时所使用软件类型是SPSS19.0,P<0.05,两组之间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结果分析

经过比较分析,得到此次研究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4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指因脊髓损伤,脊柱脊髓发育不良、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病变或损害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碍,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泌尿管理,可能导致反复泌尿系感染、结石,严重者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及输尿管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因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较而言,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式能够以患者的实际疾病类型为主要依据,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指导和干预,进而达到保护上尿功能,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提高排尿及控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随机方式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这一年时间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总共11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配到每组为55例的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只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而另外一组作为观察组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还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的膀胱能力恢复情况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中恢复评级为I级的比例分别为50.9%和25.5%,恢复评级为III级的比例分别为7.3%以及23.6%,也就是说,观察组的恢复情况明显更好,且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而在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3%以及21.8%,即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状况的概率比较小,P<0.05。总的来说,对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盆底肌的力量,减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促进自主排尿,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加快膀胱功能的恢复,让患者早期、更有信心地融入社会,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5 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一步扩大应用。

参考文献

黄静莉,盛芝仁,胡建利,等.系统性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9(4):56-57

赵琳琳,陈岩,张驰.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9):78-79

李莉,张丽天,沈虹,等.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9(13):23-24

陶冶,汪澄,庞海云,等.系列教育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术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2):3106-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