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资转型,更应清楚自己的方向
2020-05-29
谈及合资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由中方提供土地、厂房、人力,外资方出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的合作模式,多年来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984年1月15日,我国首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随后其他合资车企快速井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合资经营功不可没。
如今,新一轮合资潮已到来,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焦点集中于新能源车领域,这背后双积分政策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对于外资车企而言,手上虽有技术积累可入局较晚,市场份额已被自主新能源所占据,想要分一杯羹以及快速合规,合资是为最高效的办法。
虽然乍眼望去,这是一个双方强强联手的好办法,可是不少人担心,这会成为市场换技术,一不小心自主车企便沦为合资车企的代工厂,那么现有的优势很快就会消失。在我看来,风险虽有,可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看,对待新的合作模式不应用过去的眼光去评价。这并非谁依赖谁的问题,而是进行优势互补,例如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项目,并不直接拿外方车型直接生产,而是共同研发,也不开拓独立的销售渠道,而是沿用双方固有的营销体系,双方保持平等合作的地位,充满开放与创新性,在更加国际化的平台上,产业升级的步伐无疑会进一步加快,并构造产业链的完善。
显然,相较于过往这样的新合资玩法可让中方凭实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双方都会更加清晰明白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底牌又是哪些。须知旧有的合资模式并非一劳永逸,亏损或者退出市场的现象会愈加频出,中国品牌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获得更高的溢价,以技术换市场,不然终究逃不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定律。
如今,国内汽车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基础,面临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自主车企需要更积极把产品打到全球去,因此,新合资玩法的背后是建立起新的对外开放秩序,这中间不能盲目着急,影响自身的原有规划,更不能一哄而上,给外资在国内搞平衡与谈条件提供沃土。建设汽车强国已是行业与政府的共识,新能源的合资应该紧紧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大领域探索,核心不再只为追求国产化,这已不足以撬开市场需求,股比放开后,更加促使自主车企从中长期战略的角度去思考,方方面面都要更加本土化与多元化,从基于外资成熟技术、定性产品转换为满足精准人群进行研发,从简单复制到迎合消费升级的创新,从重整零部件供应链到打造全方位生态链,实施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当外资车企的优势逐渐被自主車企追上,正面竞争会更加激烈,合作只是暂时,合创更为长久,想要不被踢出局,就必须不断积累核心技术储备,这样才能有驾驭未来市场变化的能力,打价格与配置战只会无限的恶性循环,话语权从来不是他人施舍,而是自己争取的。
刘鑫
2019.12.9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