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5-29齐少波
齐少波
摘 要:近年来,国防特色人才需求逐年走高,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一大亮点。本文运用文献调研法从武术类专业学生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防特色人才未来需求与发展方向出发,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与融合性,利用“理论+实践+活动”三元模型,构建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思想政治+军事素养+专业教学+人文素养”四大体系模块,充分将国防教育融合到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多元化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军事素养,使普通高校武术类专业生源就业取得新突破,为高校其他专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随着国防生制度的取消,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制定了大学生征兵工作的意见和制度,把征兵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提出要利用资源打造国防特色人才培养高地,让更优秀的人才进入部队平台,不但对提升国防基础建设能力,实现强军梦,而且对促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每年为军队输送了大批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武术类专业人才因具有“身体素质好,武术功底过硬”的独特专业优势,更受青睐。据调研,有鲜明武术特色的河南某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将国防人才培养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大格局中,以部队对高素质、武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征兵工作中,持续夯实“武术特色”,坚持“三三四”(三强化、三落实、四服务)的征兵工作体系,为多个兵种的部队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为兵源征集基地,征兵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为了使此类培养模式更有培养效率,更有推广意义,在总结该校征兵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基础上,积极对接当前国防建设、国防教育需求,探索出以武术类专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与国防特色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政治思想坚定、人文素养优秀、身体素质过硬、军事技能扎实的多元化人才,实现军地精准无缝对接,开辟了武术类专业就业的新路径和新思维。
一、高校国防特色人才现状分析
(一)国防特色人才未来需求与发展方向
人才资源是国家建军之根本,国防特色人才是维系国家现代特色军事体系的核心力量和关键性因素。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军队也在发生着变革。当前,部队缺少高素质新型国防人才和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国防基础人才培养上也有短板,使其和现实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国边疆地区,国家对国防特色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不但要求数量更多,而且要求质量也更高。新时代的军人在担负保家卫国重任的同时,也深受形势影响,为形势所迫,任务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近年来,我国军人在维和、护航、撤侨等非战争行动上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任务。这些需求都需要大量的掌握军事技能、军事意识以及军事知识等多样化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调整,逐步与服务军队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
(二)武术类专业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前提与基础。当前武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培养掌握武术、大众体育项目等训练方法,能够从事武术教练和武术教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武术类专业特殊的学科特色,就业途径和范围相对有限,面对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更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国防特色人才的需求与发展为改革目标和导向,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高度融合现有的武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渠道与空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三)上述二者之间差异性与融合性
1.差异性
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现有武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防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贴合、融合差,高校的武术类专业主要是以武术知识和基础技能培养为主,面向传统武术的应用领域,如武术裁判、武术竞赛组织等。国防特色人才培养,需要的是灵活掌握军事技能、军事意识以及军事知识等的多样化、综合性人才。
同时,二者的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武术类专业学生可以不具备武术底子,有爱好的都可以参加学习,国防特色人才录用则需要一定的标准,达到要求才能收录。
2.融合性
融合性体现在:首先,武术类专业学生的身体、体能等最基本素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具有优势,在军队选拔时,能切实保障兵源质量,可以为特种部队培养输送身体素质好、武术功底过硬的专门型人才。其次,武术类专业学生特别能吃苦,还具有武德思想,与部队严苛要求和当下军人情怀、爱国精神相一致,能够肩负起部队日常训练的任务,保家卫国,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与理想。最后,武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自律精神和丰富的武术知识技能,与部队基本需求保持一致,为国家的国防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智力保障。
二、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首先,提供了武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思维,深化了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拓宽了学生就业空间。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文件中,特别指出:要加大拓展新兴业态的就业空间力度,从各地各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出发,主动对接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新业态人才需求。通过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特色性等显著特征,为武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思维,深化了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拓宽了学生就业空间。
其次,丰富了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武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防特色教育相融合培养,制定符合特色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武术教学资源库,打造新的亮点,为实现融合武术、国防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同时,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保持高校活力,推动高校学科专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对武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实践,构建军地协作、合力育人的保障体系,促使高校征兵工作取得实效,推进高学历、高素质兵源培养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轨道。国家层面不断提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理念,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创新性,通过对武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实践,增加国防特色教育、传统文化人文素质培养模块,构建军地协作、合力育人的保障体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参军入伍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探索出一条军地合作培养国防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河南省高学历、高素质兵源培养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的轨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模型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或目标就是就业,在外部加强与军事院校、部队等相关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内部依托武术特色学科,利用“理论+实践+活动”三元基础模型,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出以国防教育为依托、以部队训练为基础、以规范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方法为手段、以校园国防文化为平台的“思想政治+军事素养+专业教学+人文素养”四大体系模块,形成了体系上“内外部互为衔接”、“内容上紧贴就业需求”、模式上“三元协同推进”的合力培养路径,在多方优势融合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和高校特色优势的“厚植爱国情怀、厚重国防技能、特色国防教育、独特国防实践”“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具体模型图如下(见图1)。
2.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一是思想引导体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国防教育相融合。在高等教育中,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高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和入学军训。《军事理论课》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学时和内容进行讲授,在军训和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国防知识、树立国防意识,作为思想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指引。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要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适当增加国防教育案例、国防教育视频、国防教育动画等,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深度融合国防教育知识。另外,邀请军队专家到学校做国防知识以及国家安全主题报告,将家国情怀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通过感受英雄主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爱国主义热情和家国情怀,锤炼国防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形成浓厚的国防精神熏陶氛围。
二是日常管理体系:学校日常管理与军队制度相融合。严格选拔程序,按照军队要求统一标准选拔,年龄、体格、体能等方面按照军队明确统一要求,建立“国防特色班”,实行军事化管理,日常制度的制定与军队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无条件执行与服从。如严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全部参加党课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在校园范围内必须统一制服着装,正课、就餐、训练等集体行动要求必须队列;统一住宿制度,集中管理,建立查铺制度;建议统一用餐制度,就餐前唱军旅题材歌曲,排队进入食堂,就餐时保持肃静,之后自行离开等,形成训练有素、遵守纪律,具有团队精神的军事素养。
三是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武术训练与军事技能训练相融合。制定“国防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军队对国防特色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按照军队相关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工作进行适度调整,整合贴近与部队专业需求相近的课程,构建“武术+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军事技能内容,实现专业有效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年,基础训练与新生军训同步进行,同时安排军队优良传统教育。第二年,逐年增加国防教育知识考核,安排体能训练课,邀请军队官兵指导短期技能训练,选派优秀武术教师观摩学习,建立多能型师资队伍,充分将武术套路基本训练与军队队列动作训练相结合,武术的某些拳种和军体拳训练相结合,武术竞赛技术与军事单兵作战技术相结合,构建学校日常武术训练与军事技能训练相融合的深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年,在条件许可下可到军队参观交流学习,并进行深入的训练指导。最终,培养出武术技术过硬、军事技能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国防特色人才。
四是实践活动体系:学校校园文化与军队军事文化相融合。学校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发展规划中把“武术为根、文化为魂、育人为本”作为办学理念。在武术文化节等校园特色节日基础上,拓展校园军事活动文化形式,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武术类专业学生组建军事社团,在全民国防教育日、清明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里,组织宣传符合军队文化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领会深层次军事文化内涵。如:在建军节选取优秀国防特色毕业生回校开设讲座,讲解军队文化与国防知识,营造军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军队人文素养能力等。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
1.内部评价
遵循学校国防特色班选拔标准与各位专业任课教师成绩考核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建立“理论+技能+实践”的多元化评价形式,以特色技能项目为导向,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优化国防特色人才培养的流程。
2.外部评价
部队或特警队等单位来校选拔学生时,国防特色班学生优先参与选拔,确保国防特色班在校的影响力,学校多与军队沟通协调,进一步开拓军队人才就业基地,搭建平台,签署输送协议,建立国防人才培养输送基地,让军队参与到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中,以就业满意度和社会声誉等指标为导向,实现国防特色人才动态培养,为军队培养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结 语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武术类专业教育资源,探索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新体系,军地合作,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共生效应,使培养人才与军队国防、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匹配,不但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而且又能为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国防特色人才需求提供支撑,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我国国防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EB].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16/c40531-29649330.html.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 http://www.gov.cn/xinwen/2018-12/05/content_5346066.htm.
[3]刘继宪.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6(11):42-46.
[4]平睿,陈红祥.艺术院校国防教育特色研究[J].艺术教育,2017(12):1-11.
[5]王红星.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国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124-128.
[6]尹建平,蔺玄晋,邱建国.地方院校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2015(4):1-6.
[7]吴晓梅.国防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8):148-149.
[8]陈欣.打造国防教育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J].江苏教育,2018(8):65-6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术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YB20191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