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
2020-05-29黄海宁陈喜华方圆妹
黄海宁 陈喜华 方圆妹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大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在阐述高校协同育人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共同制定育人目标,组织教师参加多模式培训,依托专业学习平台、文明创建活动平台等方式探讨大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够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90-03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學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1]。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不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的品质人格以及高雅的道德情操的育人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2]。然而,大学专业课教师忙于教学与科研,辅导员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双方因意识不足、职责不明、制度不全、沟通不畅,导致协同育人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指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所有工作的主题和目标都是提高质量[3]。除了改革与创新,教育就没有实实在在的质量提高。而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它给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自我改革和不断创新。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高校的育人主体,应认清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各种网络舆论影响,共同制定育人任务,落实育人要求,拓展育人途径,深化育人效果,促进双方协作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4],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鉴于此,探索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还需要联合高校全体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因此,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制定合理目标,组织系统培训,并借助各个育人平台开展实施,将协同育人贯穿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基于一个目标,着力于创新交流方式与培训模式,依托文明创建活动,使协同育人与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促使协同育人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制定目标,使协同育人合理化
“一个目标”:新时代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四有”青年。因此,大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加强沟通,精诚协作,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不管是专业学习与技能实训,还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都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其中,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日新月异,网络空间四通八达,多种知识文化交叉融合,为高校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各高校也纷纷形成了与校园文化活动相适应的育人目标[5],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树立“以德为行,以学为上”[6]的教育思想,并努力践行“德学五进”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启迪与熏陶。“五进”即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7]。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和重要基石。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此目标指引下开展“五进”育人特色文化活动,实现了育人的延续性与实效性。大学生在“德学五进”教育活动中,也形成了勤奋进取、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因此,制定目标才能明确方向,使合力育人合理化。
(二)组织培训,使协同育人系统化
“多种培训模式”:为使协同育人系统化、常规化,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均需跟进大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各高校可根据校历安排,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的统一培训。学校人事部门再统一认定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学时,并记录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作为年终考核、岗位聘任与职称评审的依据之一。高校在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培训时,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当年的两会新闻、国际动态、社会百态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适合给大学生作为案例分析的资源,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除此之外,借助多种方式开展各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训练,使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树立坚定意识,把大学生德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经过一系列培训,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汇聚多方教育力量精诚协作的重要性,也能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协同育人的思想火花,强化协同育人的效果。据了解,广东省多数高校要求: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在评定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前,需有两年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经历,该举措有助于高校全员形成合力,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看来,适时的培训对于协同育人尤为重要,这使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都获得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在交流中把理论付诸实践,使育人系统化。
(三)开展实施,使协同育人有效化
“多方位交流”:微信、QQ、微博的广泛使用,网络思政已成为新颖互动的育人方式。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应敢于创新尝试,关注学生动态,与学生实时交流。网络没有时空界限,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信息,因此,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利用好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与文化,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当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能够理性对待,而非人云亦云。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作为教育者,不仅需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而且彼此要加强沟通、明确职责、精诚协作,依托专业学习平台,依托文明创建活动平台,共同促进协同育人有效化。
1.依托专业学习平台协同育人。专业课教师要把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得以实现。以大一新生英语课进行情感目标设计作为范例,《新视野》(第一册)第一单元为Online Learning,文中描述一位大学生回想英语学习的经历,分析了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英语成绩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作者初中时成绩出类拔萃,主要是教师课堂引导为主;高中时英语教师特别严厉且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有所打击,使之英语成绩不如从前,学习仍然以教师为主导;上大学后,作者发现很多人英语学习能力很强,但因课堂人数较多,自己缺少发言和锻炼的机会,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直到通过网络平台,才逐步提高自身成绩。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上各种负面、消极、不良的资讯到处传播。作为英语教师,课堂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推荐英语学习的网站或公众号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结合阅读文章的主题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指出网络存在的弊端,引导大学生擦亮双眼,拒绝垃圾网站和信息。鉴于此,教师设计情感目标后,可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调查并作报告等活动,使学生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话题及授课内容,设定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正确的引导。
2.依托文明创建活动平台育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可通过班团活动、文明寝室、读书周等活动使协同育人寓于日常学习生活和有意义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既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熏陶。如大一新生入学后,中秋节往往还在军训期间,不能返家与亲人共度佳节,部分学生对校园缺少归属感,心存思乡情怀,容易误入非法同乡会。非法组织会假借同乡之谊,使大学生尽信其言,学生日后若受其牵制,后果不堪设想。鉴于此,专业课教师应与辅导员协同组织活动,给新生制造归属感的同时,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其文化自信力。以下以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为例,探讨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范例。
活动参与对象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女生情感较为丰富,更需要被关注;同时,大一第二学期将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的考核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学生需从入学开始积累相关词汇与表达。
活动目标:使大一新生获得归属感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开展步骤: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一起欢迎全体新生,再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辅导员引导同学们一起讲述中秋节的由来,探讨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家人团聚共同赏月,品尝各种月饼和水果等。整个过程以玩游戏形式进行,一位同学用中文说出一个习俗,下一位同学用英语表达该词语,若未能翻译,专业课教师现场指导,活学活用。
活动开展效果:同学们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玩游戏与学习并行,增强了归属感与亲切感。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中秋节正值丰收时节,同学们谈到食物时,也联想到食物来之不易,懂得感恩大自然与农民伯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在此过程,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把育人思想融合于专业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并在学生讨论热门话题时给予正确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塑造优良品质人格以及高雅的道德情操。
三、协同育人的实践反思
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反复性和复杂性的实践过程[8],育人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效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总结与反思。实践过程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厘清协同育人目标
如今,“00后”已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具有许多不同于过去学生的一些特点:熟悉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APP,热衷于碎片化时间学习,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但抗压能力有待提高。据此,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应以新视角、新方法来协同育人,育人目标杜绝一成不变或忽略学生的个性。
例如对待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关爱,辅导员需了解少数民族一些传统习俗,如饮食习惯、禁忌等,以便于更好地走近学生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坚持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明确己任、报效祖国。同时,英语教师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向辅导员领取少数民族学生的学籍档案,如英语教师讲授“Food”话题时,需避免向回族和维吾尔族学生讲与猪肉有关的食品。
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目标不仅要关注长远目标,还应着眼于小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当辅导员得知某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并有轻度抑郁现象时,应该及时与专业课教师协商,共同制定短期的育人目标,使学生在多方关爱与帮助下,提高自信心,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协同育人培训
高校工作安排紧凑,各类教学会议,党群工作等应接不暇,这使得教师协同育人培训难以提上日程,或是难以落地实行。协同育人的弦没有上紧,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缺乏指导性的文件和带领人,育人效果参差不齐。由此看来,高校在年度工作安排计划中应给予协同育人培训足够的重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能停留于“走过场”式的培训。
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活动应具有广泛性,不能仅限于自己所教所带班级学生,教师可跨年级、跨专业参与不同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此外,协同育人活动应不拘泥于一次或两次,要将此作为常规的、长期的、持续的教学、育人环节,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专业发展
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可参与到学生课堂学习中,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协同育人。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可根据自身专业知识与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依托就业创业平台,共同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辅导员还应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然而,辅导员与学生双方专业不一致,辅导员难以分析专业就业行情或指导学生做好考证计划,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因此,就業指导协同育人的前提是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博览群书,关注社会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建议。因此,高校组织协同育人培训时,既能增设教师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分享,又能保证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总之,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广大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大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在实施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前,彼此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育人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促使协同育人系统化、常态化。
大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育人的主力军,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共同目标指引下,应汇聚两支队伍的力量,树立其整体意识和主动意识,实现优势互补,把协同育人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育人新方法和新路径,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中发[2004]16号.
[3][8]吴岩.严起来 难起来 实起来 忙起来 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EB/OL].(2019-08-29).http://www.cedumedia.com/i/24413.html.
[4][5]黄海宁.大学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理论探索[J].教育观察,2018,(13).
[6]邝邦洪.关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
[7]邝邦洪,赵复查,佟艳芬,等.民办高校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