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介绍医疗物资保障情况防护物资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2020-05-29徐恒
本报讯 记者徐恒报道: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等出席,介绍医疗物资生产保障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对于国内物资供应情况,目前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物资产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截至4月5日,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达到150万件以上,医用N95口罩日产能超过340万只,重点跟踪企业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日产能达到29万个,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日产能1万台,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日产能40万台。主要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余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余台。从供需情况看,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眼罩/面罩、测温仪、呼吸机产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企业也正在尽力组织扩大出口。截至目前,磷酸氯喹日产能达到10万人份,累计生产67万人份;阿比多尔日产能5万人份,累计生产80万人份;法匹拉韦日产能1.15万人份,累计生产了13.75万人份。纳入《诊疗方案》的14种中成药,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日产能达到了200万盒,库存3000万盒;金花清感日产能达到2.6万盒,库存40万盒。
对于国外物资供应情况,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国务院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工信部将配合外交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相关物资的生产供应工作。此外,国药集团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约3.6亿件,已向64个国家发货1亿多件。目前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呼吸机生产受到全球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制约,我国的产能不足全球的1/5,即使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也是不太现实的。我国防护服目前的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理论上讲,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问题不太大。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药监局等部門出台规定,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五类产品,国内生产必须获得我国药监部门的资质,同时要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在生产能力方面.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国。从整体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原料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原料药生产已全面恢复。受近期物流运输困难等影响,原料药实际出口量较去年减少了20%左右。但与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的原料药,实现了逆市增长。比如维生素C,我国年产量约1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同比增长了10%左右。又如,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国内年产量近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产量同比增加20%,出口量增长30%。硫酸羟氯喹全年产量100吨,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另外,我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需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物资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如ECMO等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目前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工作中,工信部紧急组织开发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主要用于收集、统计、分析、监控、调度各类重点医疗物资企业的产能、产量、库存等情况,统筹线上线下,实现对防护服、药品和检测试剂、专用医疗设备等重点医疗物资供给能力的及时监控。截至4月1日,平台覆盖9个大类161个中粪医疗物资产品,收录企业2656家,基本实现了对医用防护服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全覆盖,实现了分区域、分类别的企业产能、产量、库存、周转保供情况的监测,为重点医疗物资保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功能建设和推广应用,优化完善重点医疗物资供需平衡和调度功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将平台建设成集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统筹调度及辅助决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同时,逐步扩大应用场景,分类制定应急物资产品目录和生产企业名单,定期开展应急物资及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能力调查监测,推动重点医疗物资信息开放共享,实现集中化、集约化、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