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探寻
2020-05-29王峰
王峰
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条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识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准确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法治,这个词语起源于《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现代汉语词典》将“法治”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治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法治品格和能力,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法律知识、法治行为及法治习惯、法治情感的综合体。法治素养的育成,并非一教即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法治知识的发展、法治能力的形成、法治信念的培养、法治意识的实践这一阶梯式递进过程。与其纸上谈兵,灌输知法、守法、用法多重要,违法、犯法后果多严重,远不如亲身体验、感性认知、理性反思来得震撼。笔者结合教育行思,对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竞猜游戏中知法,明学生之知
知法是法治素养的前提。学生只有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违法的危害性、用法的实效性、护法的必要性,才能萌生法治情感。否则,就不会有学法的自觉性、守法的自律性。
当前许多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知法,这里的不知法并非指这些人不知道法律的存在,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或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因一时冲动、一时疏忽,或因一时贪欲、一时侥幸。正是法律盲区(即某种行为从性质上是违法的,但当事人自己不知道,并且一般情况下,由于违法行为轻微没有处罚)的存在,导致了社会轻微违法行为的经常存在,甚至演变为犯罪。防微杜渐,把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特别重要。
为了让学生有初步法律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你犯法了吗?”趣味直觉竞猜小游戏。具体规则如下:老师(或者学生)选取日常生活中20-50个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让学生进行1秒钟直觉(即不加思考,凭直觉直接回答)竞猜回答,目的是先从直觉认知上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法治直觉。
生活中常见且易被忽略的违法行为主要有:闯红灯、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马路、下载盗版音乐和盗版影视节目、在名胜古迹上刻字、随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乱给他人起外号、破坏共享单车、随意扔垃圾、故意损坏人民币、捡到东西不归还、购买赃物、偷东西、诈钱、辱骂他人或捏造事实、散布谣言、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
二、在案例探究中懂法,导学生之智
懂法是法治素养的基础。追溯犯罪分子,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大部分是因为不懂法、不知法,故而无知而无畏、无畏而无惧、无惧而无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可能具备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法治意识才更具体、更丰富、更现实、更具生命力。只知不懂也是法盲。为了增强法律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告别枯燥法律条文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以采用法律知識竞赛、案例分析等教学法。
例如,笔者准备了几个典型案例,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课前进行法理准备,以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环节,每个小组先抽签回答必答题,然后再进行抢答。这两个环节要求每组详细分析该行为是否违法、处罚依据、处罚的决定。知识竞赛结束后,笔者继续追问各种行为到底违反了什么法?会受到什么处罚?
1.闯红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明确要求,非机动车驾驶员、乘客、行人不遵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有关道路通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应对其采取5元至50元罚款或者采取警告的处罚。
2.使用盗版软件。《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三十条指出,持有使用复制软件的相关人员,如果对此软件的侵权行为不知情或者无正当理由知情的,不承担软件侵权的赔偿责任;同时,不再继续使用此软件复制品,并予以销毁。
3.网络诬陷辱骂攻击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对他人的人身权益造成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我国针对此类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所颁布的《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侵害人组织他人、帮助他人、买通或者教唆他人转发、发布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网络信息的,法律规定,相关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4.乱丢垃圾。《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指出:运输、使用、收集、处置、储存固体废物的个人或者单位,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5.随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乱给他人起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肖像权、姓名权是公民的专用权,除法律规定情形外,任何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姓名,也不得给他人起外号。给他人起外号,也是侵犯了他人姓名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此外,师生还可以就学生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校园欺凌、打架、斗殴、盗窃、破坏公物等,继续深入探讨,开展游戏学习。这样,学生既能熟悉掌握、分析理解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危害、后果,又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争当守法公民。
三、在竞聘法官中学法,启学生之思
学法是法治素养培养的路径。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条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识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准确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围绕中学生常见的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基于主题的法治教育任务式学习。例如,笔者基于校园欺凌案例进行一次年级模拟法庭活动,开展了“校园欺凌案件主审法官团队、公诉机关团队、辩护律师团队竞聘选拔赛”。活动步骤见表1。
基于主题的任务式驱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探究法理、审视自身行为的兴趣,竞聘形式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相互学习,形成外在压力。
再以美国模拟法庭为例。每年,美国宪法权益委员会都会选取一个真实的案件,并以此为模型,构建出一个案件,发放给全国的模拟法庭组织业务竞赛。通常高中模拟法庭队包括18人,分为被起诉队以及起诉队,每队各9人。每个队设置证人、律师以及其他法庭人员,各3人。每队均安排2名教练以及1名高中教师,教练必须是有执照的律师,最好是1名地方检察官以及1名刑事律师。每年下学期入学后组织训练,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高级法院竞赛。由1名真正的法官担任模拟法庭的法官,由真正的法官与律师组成2-4人的陪审团。参加比赛的两个学校一个是起诉队,另一个是被起诉队,全程按照美国法庭案件的程序进行。在体验真正的法庭审判流程的比赛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其懂法、守法。
教学不只是模拟,更应该基于真实生活。为了更深刻、更真实地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还可以开展“走进法庭”活动。走进法庭,了解法院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职能以及法院接受、审理案件的流程等,思考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违法犯罪?判定是否有罪的法律依據是什么?走进法庭,旁听审判,体验法与罪的关系,树立法治思维,启思明理,让自己的行为合法,避免违法。
四、在真实体验中敬法,正学生之观
敬法是法治意识的重要表现。法治信念是法治素养的标识,唯有敬畏法律,才会尊重法律,才能真正认同法律、使用法律。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存在知法犯法、知法不信法、懂法抗法的现象。知法而不信法、懂法而不敬法,法治就永远是一句空话,素养就永远是一种愿景。
敬法必须做到:一是公民要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及后果的严重性;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的风气,没有特权和特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全面依法治国,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存有法律死角。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了让学生理性认识违法的综合成本,笔者举行过一个“算算违法成本账”游戏。就中学生中某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让每个小组在海报上列举违法成本关键词,要求直观、通俗,让人印象深刻,并进行最佳设计评比。例如,针对学生打架现象比较严重,在课堂上设置“打架成本说说看”环节(见表2)。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要求每组设计若干个关键词描述打架的后果和成本;标语要求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在班级展出,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挂在年级走廊。为了扩大影响力,评选通知张贴在学校公告栏,进行投票评比,从而达到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
五、在社会参与中用法,促学生之行
法治笃行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关键。只有把法治意识转为法治行为和法治实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定做法律的应用者、宣传者、守护者、监督者、建设者。
1.法律的应用者。法律的应用就是在生活中,当学生受到校园欺凌时,当人身财产及生命安全受到侵犯时,当名誉尊严受到践踏时,必须勇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法律的宣传者。秩序良好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懂法守法的社会,我们应扎实掌握好常见的法律常识,做法律的宣传者,让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懂法、用法、守法。
3.法律的守护者。当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并不鲜见。例如,破坏共享单车、破坏公共设备……只有每一个人都能伸张正义,智勇地制止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法律的监督者。当某些执法部门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犯法时,公民要善于监督,建言献策,就完善执法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5.法律的建设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也必然不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等在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条例时,经常会在其官网公开征求意见。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可以积极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建议,参与推动国家法治的不断发展。例如,全国人大网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页面,每个公民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草案提出深思熟虑后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 孙格格